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功,結束了二百多年來,柳琴僅用于戲曲伴奏的歷史,使其登上了獨奏、協奏舞臺,能演奏古今中外各類樂曲,并廣泛用于合奏、重奏、歌劇、影視等各類中、西電聲樂隊,柳琴在中國音樂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音樂界的關注,得到了專家們的贊譽,稱之為“填補了我國民族樂隊中缺乏高音彈撥樂器的空白”、“從有效弦長、品的位置、弦張力和琴箱共鳴音等設計制作上證實符合科學原理,這在樂器史上是難能可貴的,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是成功的,已經得到國內外的共認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是一項在我國民族樂器改革中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科研成果”。(引自“鑒定意見”)
原來的柳琴是什么樣?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柳琴藝術發展的現狀又如何?
柳琴簡史
柳琴,又名“土琵琶”、“柳月琴”、“柳葉琴”、“金剛腿”,是山東江蘇柳琴戲和安徽泗州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功能與作用相當于京劇中的京胡。柳琴戲原名“拉后腔”(指唱腔的尾句往往有一個七度大跳)和“拉魂腔”(指優美動聽的唱腔能把觀眾的魂給拉過來)。關于柳琴的起源無確切文字記載可查,參考《江蘇戲志》及老藝人傳說,有以下三種說法:
其一:清道光末年或咸豐初年,滕縣蘇樓的巧木匠、拉魂腔藝人王清,在本村秀才、拉魂腔蘇年班班主蘇道一的指導下,參考傳統樂器琵琶的樣式,改制成新的樂器——柳琴。(《蘇氏家譜》有記載)此琴現存于棗莊市博物館。
其二:山東臨沂的研究人員也發現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郯城木工吳永成與當地拉魂腔藝人合作,制成了“柳月琴”。后來其子吳增福成為制琴高手,人稱“蓋山東”。
其三:據傳二百多年前,山東臨沂有武大團、武二團的兄弟倆到徐州一帶逃荒要飯,在破廟里見到四大金剛中琵琶金剛十分威風,忽然想起如做一個這樣的樂器彈唱著乞討,豈不更好?于是他倆就用柳樹下端、朝陽一面的柳木,仿照金剛手上的琵琶做了一個簡單的“土琵琶”,邊彈柳琴邊唱家鄉小調沿街乞討。于是這種樂器和彈唱形式逐漸流傳開來,并用于豐收或喜慶場合。出現了街頭職業彈唱藝人。從二人臺式的演唱形式逐漸演變成各種規模的戲班子,廣泛流傳于魯、蘇、皖交界一帶,稱“拉后腔”和“拉魂腔”。1953年為參加全國戲曲會演,因用柳琴為主奏樂器,正式更名為“柳琴戲”。
柳琴改革始末
1958年,筆者在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擔任琵琶演奏員時,深感民族樂隊彈撥樂聲部缺乏高音樂器,很難充分發揮該聲部綜合表現力。正在尋覓解決良方時,在一次深入沂蒙山區部隊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偶然觀賞到臨沂柳琴劇團演出的一臺柳琴戲。臺側的主奏彈撥樂曲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這就是筆者第一次見到的民間柳琴。
隨后筆者在團領導支持下與幾位歌唱演員一起,先后到山東臨沂、江蘇邳縣柳琴劇團學習,記錄了一批唱腔、過門、曲牌,并掌握了民間柳琴的演奏方法,與樂師們同吃同住同臺演出。
在深入民間學習傳統的基礎上,我對民間柳琴優缺點有了深層的了解與認識:民間柳琴,雙弦(絲質)七品(高粱稈),音域一個半八度,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或牛角制圓筒)由大拇指食指捏住進行演奏。聲大勢壯、音色粗獷,風格別致。但存在著音域較窄、音色欠美、不便轉調、絲弦質脆易斷(演一臺戲約斷弦二至三次),高粱稈品易磨損等不足。很難作為獨奏樂器演奏和樂隊常規樂器運用到民族管弦樂隊中云,但它卻預示了很大的改革、發展潛力。1958年冬,筆者受前衛歌舞團委派帶著改革方案與徐州樂器廠合作,根據獨奏及合奏的實際需要,在保持原有的優勢、特色、傳統的基礎上,對民間柳琴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過無數次試驗和實踐,成功研制了三弦24品高音柳琴,后又制成了四弦(29品)高音柳琴。
改革后的四弦高音柳琴,有四個方面的優點:
一、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通過縮短琴體,使一弦從a1提高四度至d2,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音樂器,現定弦固定為g、d1、g1、d2。
二、擴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由雙弦(d1、a1)擴為四弦(g、d1、g1、d2)、七品增為29品使音域由原來的一個半八度擴展為四個八度(g—g4)。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轉調,方便演奏各類和弦。
此類定弦有以下優點:1.保留柳琴傳統的五度定弦風格;2.方便演奏記憶,即一、二弦為一組,三、四弦則是它的低八度,指法和音程關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內一、二弦及三、四弦之間可奏出一個八度,減少了過弦;4.便于調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類性質和弦時音響豐滿,指法簡便。
三、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1.改柳木為質地堅硬、結構緊密的紅木作背板,增強了發音的反射力。
2.采用陳舊而質地干松的老桐木作面板,使音色、音量得到很大改善。
3.改平底碼為拱形階梯橋碼,減少琴碼與面板的接觸面,以減輕對面板的壓力,使琴體各部分得到充分振動,發音更加靈敏,并利用碼端面上的階梯形,調整了各弦的有效弦長,提高了音準度。
4.面板雙側各開一個音窗,使共鳴音從窗孔有效傳出,增大了音量。
5.改高粱稈品為竹面鑲銅品。克服了竹品不耐磨的不足,使發音更加靈敏;改絲弦為尼龍弦(堅固耐用但音色暗淡)后又改一、二弦為鋼絲弦,三、四弦為合金纏弦,使之既堅固耐用,又美化了音色。達到一弦高音區清脆、明亮,有很強的穿透力,二、三弦音色柔美,適合演奏推拉吟揉各種技巧,富有表現力,第四弦音色渾厚結實的良好效果。
四、革新了演技、豐富了表現力。
1.改竹制圓筒的“柳琴套”為賽璐璐或尼龍制的三角形撥片(厚約0.8毫米),使之軟硬適度經久,耐用,便于控制力度變化,減少了雜音,發音敏銳悅耳,便于演奏多種技巧。
2.廣泛吸收中外彈撥樂器各種技法為我所用,并首創了大指撥弦、碼下音、琴軸音、人工泛音等新技巧,現已發展和整理出一整套規范化的演奏技法,大大豐富了表現力。
此外,為方便調音,增設了微調。為穩定琴體方便不同身高人演奏,避免弓身彎腰等需要,又增設了支架。
在外形制作上,設計美觀大方,富有民族特色,使其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經過三年的實踐,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果,贏得了各方面的稱贊,并為此協作單位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徐州樂器廠及筆者分別獲得樂器改革最高獎——1988年國家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得到了國家、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慶賀柳琴改革成功之際,我們不能忘記和感謝那些曾經對柳琴改革大力支持、獻計獻策精工細作并作出不同貢獻的人們。他們是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的領導和戰友劉鳳錦、孫正、董洪德、張式業、劉漢林、原野、倪志珊等;徐州樂器廠的歷屆廠長李義、單興強、孟憲洪、李洪選;制作師黃龍、談興華、張樹云、張桂芝等。
柳琴藝術的現狀
自1958年對柳琴進行一系列改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其間可分三弦柳琴和四弦柳琴兩個階段。以1963年前衛民樂隊進京匯報演出為標志,通過演出柳琴獨奏和齊奏及唱片的出版,吸引一批專業樂手,紛紛到濟南學彈柳琴,成為第一次高潮。1970年隨著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獨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1972)在全國廣為流傳以后,柳琴開始在海內外逐漸普及,至今已頗具規模。其主要表現有:
1.制作廠家日益增多。除最早的合作伙伴徐州樂器廠外,上海、北京、蘇州等民族樂器廠相繼生產,且數量越來越多,從銷售量即可看出柳琴在海內外的普及程度。
2.柳琴曲創作碩果累累。除筆者創作的《幸福渠》《春到沂河》《陜北隨想曲》《塔吉克舞曲》《打虎上山》協奏曲《畢茲卡歡慶會》《江月琴聲》及改編的外國樂曲《云雀》《野蜂飛舞》《波浮的港》等五十多首樂曲外,近年來,一些有志于柳琴創作的作曲家、演奏家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如中央音樂學院徐昌俊的《劍器》,大連歌舞團林吉良的《草原抒懷》,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方天行的《盼》,上海音樂學院周仲康的《青山綠水》,顧錦梁改編的《金色的爐臺》,上海歌劇院高華信的《春綠江南》《火把節戀歌》,原哈爾濱歌舞劇院劉錫津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原為月琴曲),臺灣臺北柳琴樂團蘇文慶、鄭翠蘋作曲的《雨后庭院》等。這些作品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風格各異,各有特色,豐富了柳琴創作,推動了柳琴藝術的發展。
3.人才輩出,成績斐然。縱觀近半個世紀的柳琴發展史,以下兩代人為柳琴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創新,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貢獻,首先是活躍于上世紀50—70年代的老一輩演奏家、教育家有筆者、潘妙興、高華信、林吉良、常立玉、張大森等,80年代崛起的第二代有國家一級演奏員王紅藝、花曉榮、張鑫華;獲教授職稱的有:吳強、周長花、蘇春敏;獲副教授職稱及二級演奏員的有顧錦梁、王炳杰、林玉潔、王爾村、魏玉茹、崔軍淼、程明、田茂彬等,他們是當代柳琴藝術的主力軍。
柳琴改革成功為中央、中國、上海、山東、沈陽、福建、南京等高等音樂院校新增了一門柳琴專業,經過多年的培養目前第三代演奏人才正在茁壯成長。加上經筆者培養、指點、函授的學生遍及二十多省市,及港、澳、臺地區和新加坡、美國等,盛況空前;而且從人口比例看,新加坡及港、臺地區學彈柳琴人數大大超過大陸。這對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質、檔次,吸引更多青少年學彈柳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第三代的演奏人才,大多畢業于高等院校,受過良好的系統教育,知識全面,功底扎實,是柳琴藝術發展的希望所在。
4.出版推動了柳琴的普及。筆者于1977年出版了全國第一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再版修訂本),這本書系統總結了柳琴的演奏常識、各種技巧練習,匯集了大量練習曲、獨奏曲。它在海內外的出版發行,推動了柳琴藝術的普及發展,特別是邊遠及海外地區,在無師資授課情況下,不少人就是靠這本書自學,至今仍是重要的教材之一。現已出版的由我作曲、指揮,王紅藝獨奏的柳琴專輯盒帶有:《春到沂河》《木棉花開》《柳琴曲集》及《中國民樂四大家》中的一部分。另有王紅藝柳琴獨奏CD專輯《中國柳琴》《江月琴聲》《柳琴與交響樂》等均已發行國內外。加上周長花、吳強、張鑫華、阮仕春錄制的各種盒帶、CD,匯集了豐富的音響資料,具有很高的教學欣賞價值。近年出版的還有《王惠然柳琴作品集》、筆者主編的《全國柳琴考級曲集》及配套的VCD光盤,吳強編的《中國柳琴考級曲集》及配套VCD《中國柳琴考級練習曲》,顧錦梁編的《青少年學柳琴》及VCD,大大推動了柳琴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5.中國柳琴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柳琴藝術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初成立了中國柳琴專業委員會,10月召開了首屆“中國柳琴藝術研討會”,海內外100多位專家、學者、演奏家出席了會議,發表論文20多篇,舉辦三場交流音樂會,展示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大團結、大交流的興旺局面,展望了新世紀柳琴藝術的宏偉前景。
四十多年來,隨著演出增多,廣播、電視、唱片、音帶、VCD、演奏法的出版、發行,喜愛和從事柳琴藝術的人們越來越多,也獲得了眾多作曲家的青睞,一批批新作正在涌現,一代代的新秀正在成長,柳琴藝術從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發展,令人欣慰。柳琴藝術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和海內外同仁們的努力緊密相關。它是一代人、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共同事業。愿柳琴這朵民族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王惠然 國家一級作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柳琴專業委員會會長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