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作品反映著客觀世界的變化,同時,也滲透著作者對生活、時尚以及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對電視新聞美的體驗。然而,電視受眾對電視作品的收看、理解與評價,會有較大差異。這是受眾在收看電視時經常發生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審美結果。受眾對電視頻道的選擇取決于受眾對電視新聞審美價值的評估。
電視新聞畫面與審美的關系
近些年,建立在現代高科技裝備基礎之上的電視藝術已經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采成為億萬受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和思維方式,可謂穩坐熒屏前,一覽世界小。這種廣泛而深刻的傳播效應在于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的物質表現手段、形式和內容,使電視具有更強的欣賞性、感染性和高品位的審美內涵。
可視性是電視作品區別于其他傳媒的本質屬性。在眾多審美范疇中,電視新聞畫面的審美趨向于可視性,新聞畫面以其真實的美、新鮮的美、典型的美以及意境的美構建了電視新聞畫面審美的基本特性。因此,審美是能動的,一條電視新聞的價值反映出了電視記者和電視受眾的思想水平、文化品位以及藝術鑒賞能力。只有他們對電視新聞的理解達到審美最大化的統一,雙方的電視新聞審美意識同頻共振,這樣的電視新聞才能實現其傳播效應的最大價值。
電視新聞畫面的審美特性
電視新聞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新人、新事、新經驗、新成果、新風尚等都是電視新聞畫面反映的對象。在這些內容的傳播過程中,其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美感,而美感必須通過人的感官才能實現。電視畫面要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形象美,顯現新聞事實的本質理性與內在情感,才能喚起人們的審美共鳴。
真實性是電視新聞的生命。電視新聞畫面反映的必須是客觀世界或者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虛假失實的畫面將使電視新聞失去受眾,更談不上喚起受眾對美的體驗。例如,某家有線電視臺播出一條《領導參加植樹勞動》的新聞,因記者沒拍到這位領導的鏡頭,編輯就調用該領導在別處挖電纜溝的近景、特寫畫面充數,結果使觀眾大倒胃口,影響極壞。由此看出,電視新聞畫面的長處是對現場形象真實的記錄,即本質真實與形象真實的統一。
新鮮性體現電視新聞的魅力。電視新聞的新鮮性又稱為新聞的時效性,是指新聞報道與新聞發生的時間差越短越好。現代電視技術使電視所傳遞的新聞畫面與新聞發生的時間差為零。據中央電視臺調查咨詢中心提供的關于《“人大”和“政協”兩會宣傳效果調查報告》顯示,80%以上的公民是最先通過電視獲得“兩會”新聞信息的。其原因在于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把觀眾“帶進了‘兩會’會場”,使觀眾產生了“耳聞目睹”之悅。
藝術性是電視新聞的基本屬性。藝術性是指電視新聞畫面應該按照繪畫的美學基本原理記錄生活、表現生活。電視的可視性和形象性決定了電視是以畫面表情達意。怎樣取舍、選擇電視畫面必然帶來一個構圖問題。電視畫面框起來的事物形象的表現力是有限的,而受眾的感情聯想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說電視新聞在畫面的取舍、構圖、層次、色彩、視覺興趣點等方面都要有很高的繪畫美學標準,這樣才能給受眾留下美的享受和美的聯想。
電視新聞畫面的審美實現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電視新聞選取何種題材進行報道,除取決于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政策、思想、業務水平之外,還取決于他們對美學理論的理解和對電視審美標準的把握。換言之,電視新聞節目辦得好壞,與電視新聞工作者對受眾審美需要的正確評價以及自身的審美意識休戚相關。
作為新時期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自覺地堅持“兩為”方向,以進步的審美觀點,創作出充滿美感的電視新聞作品,使受眾感受美、接受美,并從中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可以說,提高和加強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審美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它影響著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應。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堅持學習,努力掌握新的電視新聞理論與知識,善于運用各種社科基礎理論去開拓更廣闊的創作領域,加深對電視畫面本質特性的認識,進而提高自身審美意識,不斷創新電視新聞的形式以及表現力;其次要深入生活,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發現和挖掘蘊涵著真、善、美的新聞,這也有利于提高電視新聞工作者提煉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進而創作出具有美感的新聞作品;再次要精心制作,調動多種電視編輯手段,按照客觀世界的規律和生活的邏輯編輯制作出符合受眾視覺習慣和審美需求的電視新聞作品。
作為電視新聞畫面審美主體之一的電視受眾已經不滿足于隨意選擇式收看電視新聞,而是開始能動地參與和欣賞電視新聞的創作與傳播。這種受眾參與電視新聞的審美過程深化了我們對受眾在新聞傳播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電視新聞畫面審美實現的基礎,也是電視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其實,時下走紅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如,主持人在播音時就仿佛在與觀眾“面對面”地“交談”。毋庸置疑,電視工作者通過對現代電視傳播形式的再認識,在高層次審美過程中滿足了受眾對電視新聞畫面審美實踐的體驗。每一部成功的電視新聞作品基本上都是具備諸多審美素質的綜合體,張揚著豐富而鮮明的“審美情愫”。
(作者單位:河南油田新聞中心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