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頻道的不斷增多,電視生活欄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今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開電視機,幾乎沒有哪家電視臺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審美理念打造的“電視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開辦這些欄目的初衷是什么?我們的制作者與受眾各自從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綜觀眼下從國外到國內、從中央臺到地方臺,五花八門的電視生活節目大多都是生活服務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再細一點劃分,又可以分為日常生活服務和特別服務兩類。不同膚色、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電視主持人,就像一大群嘰嘰喳喳的花喜鵲,不住地教低收入觀眾怎么就業、怎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怎么利用善款或社會救濟改善自己的生活困境;教中等收入的觀眾怎么購車買房、怎么發家致富;教高收入觀眾怎么吃喝玩樂、怎么延年益壽等等,似乎生活的全部內容,都只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感官刺激。于是,有早些醒過來的觀眾,面對電視屏幕里還在滔滔不絕的靚男俊女們皺起了眉頭:“嗨,怎么了?哥們兒姐們兒!都把俺們當什么了?就只會吃喝玩樂拉撒睡?”
問得好!“把我們當什么了?”
我們是什么?如果在這里深談這個由自然科學演變為哲學范疇的嚴肅命題,似乎有點兒矯情或作文化秀的感覺,但是若完全回避它,又似乎不能夠講清問題。盡管電視生活欄目從一開始似乎就定位在服務于人的基本需求上,沒有打算去做什么文化道場,但是,隨著國人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化,相當一部分受眾不甘心把需求停留在與低等動物一般的水準上,而我們的許多電視制作者,卻對這些視而不見,仍在津津樂道地教人家如何做“紅燒獅子頭”,怎樣涂抹潤膚露,奈何?
的確,眼下各生活欄目所表現出來的題材單調、表現方式單一,不但使觀眾參與節目的興趣迅速走失,同時也讓我們這些制作者感到茫然:是什么原因,使許多熱心觀眾負心而去?電視生活欄目究竟路在何方?筆者曾是一個生活欄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經由過生活欄目初期的火爆,也受過收視率急劇下降的煎熬,可以說是感慨頗多。經過一番思考,我覺得眼下的電視生活欄目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曲解大眾特征忽略了個性色彩
毫無疑問,電視自身的特性決定了電視節目的大眾化走向,任何一位電視制作者都不敢脫離收視率去奢談什么個性。但是,就眼下筆者能看到的幾十套衛星節目而言,在這方面似乎普遍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對大眾化特征的曲解。首先,所謂大眾化,指的是收視對象的層面特征,也就是說,我們制作出來的電視節目,要盡量符合最大層面上的受眾的觀賞需求,而不是指在節目選題及內容上的共性與普及性。恰恰相反,一個聰明的電視制作人,往往會處心積慮地去尋找生活中有個性色彩的人和事,然后加工成電視化的作品,這樣才能滿足受眾求新求異的好奇心與趨眾心理。這里所說的“眾”,其實恰恰只是電視節目里的個人的個性化生活方式所引發的期待值,并不是指節目第一播出時間表述對象的數量或類別上的多與少。只要這種個性化的內容能夠對受眾產生吸引力,它就在受眾心理上迅速被認同、被膨脹為大眾化的幻覺。舉個例子:我們制作過一檔家庭裝潢大賽的生活類節目,在參賽家庭中,大部分人的設計理念是按圖索驥,找一張自己滿意的圖紙,再找一家經驗豐富的裝潢公司負責施工,戶主則僅僅充當一個監工者的角色。有一戶人家的裝潢設計很另類——在野外撿來一些不花錢的天然材質,如河里的鵝卵石、山上的野藤,還有價格便宜的毛竹、原木等作為裝潢材料,經過巧妙構思,簡單制作,使客廳天然成趣、別具一格,不但省工省錢,而且極能表現這家主人崇尚自然、珍愛天物的精神品位。節目播出后,這種裝潢風格受到很多觀眾的認同與效仿。此中我們不難看出節目大眾化的真正意義,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鏡頭里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大眾化的裝潢模式,我們這檔節目的受眾群還能“大眾化”嗎?
其次,“大眾”不等于“從眾”。在現在的媒體當中,電視業的受眾面最廣,但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期待內容卻特別單一。打開電視機,“今晚上有什么好看的?”這里所期待的內容只有一個“好”字,何等的簡單?可是要滿足這個看似簡單的期待,決非你在做什么,我就給你看什么,或者你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我就拍回來再放給你看這么容易。相反,要滿足受眾這個涵義不清的期待,我們須窮盡心思,找到富于個性的新題材、新方式、新內容,然后還須用不斷翻新的手段去表現它,才能對我們的受眾上帝有所交待。
2.一味追求時尚忽略了前衛精神
時尚,是所有電視生活欄目競相追逐的精神品位,許多生活欄目,干脆將欄目的名稱直接冠上“時尚”二字,明示欄目定向。何謂“時尚”?只有一解:即時的風尚。對此,幾乎所有電視生活欄目的制作者都有十分準確的理解,你只要打開電視機,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春節,全中國電視生活欄目的主持人會向你預告今年的國際時裝流行色,口徑一致,甚至解說詞都大同小異,因為這些美麗的詞藻幾乎出自一處——時裝雜志。“五一”節和國慶節,這些電視主持人又不約而同地為觀眾充當導游,當然,至于把觀眾帶到哪里去,就不用千篇一律了,各地方臺都有自己的說法,有的帶人上黃山,有的領人上廬山,還有的讓人上武當山。還有,說到吃的,各位主持或各位嘉賓異口同聲讓你上“綠色食品”。談到穿的,則要你“引領世界新潮流”,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東西要不要?當然要,因為食人間煙火者誰都要吃喝拉撒睡,能有會生活的人提個醒、引個路,自然會活得更滋潤些。但是,這里一是要有個量,二是要有個度。倘若每天打開電視機,每家電視臺播出的都是這些東西,你說觀眾煩不煩?再說,再時尚的東西,等你重復若干遍,恐怕也時尚不再了。
如何克服上述現象,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各家電視臺各自為政,搞題材協調是不現實的。怎么辦?筆者以為我們應當把著眼點放在此類節目的前衛性上。這里所說的前衛性主要是精神,即制作者的思想方法、作品的文化品位、題材的超時尚選擇等等。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可以提高欄目的收視率,同時還有助于及時糾正生活中的一些誤區。比方說,前些年,許多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屠殺動物取皮制衣,而毛皮衣飾卻剛流行于中國市場,因為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錢,也想模仿西方電影里那些闊佬的裝束。而我們的許多生活欄目,則不假思索地以此為時尚,大加推介,直到今天,還有的電視臺仍在熱衷于干這活兒。可悲否?倘若哪家電視臺,從一開始就高舉保護動物的旗幟,把活蹦亂跳的可愛動物形象與那些毛皮制品放在一起讓觀眾品味,那又會是一種什么效果呢?因此,筆者認為:逆向思維、叛逆精神、超前眼光,都是生活欄目的制作者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不管時代怎么變化,人類求新求異的本能不會改變。
3.過分強調實用忽略了心靈需求
實用性是各類生活欄目的共同特點之一,也的確是提高欄目收視率的一項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類基本需求的共性過大,所以在電視表現手段上容易出現雷同與重復。前幾天,筆者在乘坐出租車時,偶爾從車上的收音機里聽到一位“的嫂”(“的士”司機的妻子)與當地電臺主持人的一段對話,內容是傾訴她對丈夫工作之余迷醉于舞廳麻將桌,不愿回家陪她所引起的精神痛苦。我注意了車上“的哥”的表情,有明顯的參與傾向。當時我就想:為什么別的媒體可以把生活節目往受眾心里做,我們電視就不行?不可否認,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就像那位“的嫂”,她可以在電話里訴苦,卻不一定愿意在電視里露面。但是平心而論,我們現有的生活類欄目,的確存在過分強調實用、忽略群眾的心靈需求的現象,缺少了與受眾心靈溝通的內容與形式。而在人的精神生活日漸豐富的今天,電視生活欄目如果對此仍舊熟視無睹,人性化又何從談起呢?生活欄目不能做到人性化,不談留住觀眾的心,恐怕很快連觀眾的眼睛都留不住。
毫無疑問,以上種種誤區的存在,阻礙了電視生活欄目的創新與發展。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是什么?筆者以為主要有二:一是我們思想上的功利色彩過重;二是我們缺少對生活更加徹悟的分析力和判斷力。過重的功利主義色彩妨礙了我們與觀眾更為真誠的交流,悟性的缺失導致我們的節目嚴重地缺乏應有的文化品位。因此,如何走出這兩個誤區,是我們從事電視生活欄目制作的當務之急。
(作者陳敏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