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動態助詞“了”
1.動詞+了+賓語,表示已經完成或結束了的動作。如:
我看了半天書。(阿看了半日書。)
一共捐了兩萬元錢。(總共捐了兩萬塊鈔票。)
他吃了兩碗米飯。(渠吃了兩碗飯。)
這段路我們走了四十分鐘。(嗯段路阿人行了四十分鐘。)
2.動+了+下,表示動作過程非常短暫,而且動作也已經完成。例如:
下班經過,我去看了看外婆。(下班經過,阿去看了下外婆。)
嘗了嘗他燒的魚。(試了下渠燒的魚。)
下課期間,我聽了聽音樂。(下課的時候,阿聽了下音樂。)
爸爸向我問了考試的情況。(爸爸問了下我考試的情況。)
3.表示曾經經歷過這種動作行為或狀態。例如:
他病了三天。(渠害病害了三日。)
我參加了三次高考。(阿高考考了三回。)
4.“了”還可用在表示正在進行的句子中,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著”。例如:
他拿著毛筆在練字。(渠捏了只毛筆在那練字。)
他拿著掃把在掃地。(渠捏了笤帚在那掃地。)
那個人扛著一袋米走過來。(們個人馱了袋米行過來了。)
二、 語氣助詞“了”
1.在陳述某一個事實時,是陳述的語氣,含有肯定的意味。例如:
毛絨衣我給你好了。(毛繩衣裳阿幫嗯打好了。)
他叫什么名字,我一下子想不起來了。(渠叫么仂名字,阿一下想不起來了。)
他說得大家都笑起來了。(渠講得大家都笑才了。)
把他弄得哭起來了。(把他搞勒嚎起來了。)
這段路走得我腳都邁不動了。(爾一截路把我行勒腳都拾不起來了。)
哭得嗓子都啞了。(嚎來喉嚨都啞脫了。)
2.單個的“了”或“了呢”“了吧”“了啊”結尾時,和普通話中的用法一樣,表示疑問語氣。例如:
他怎么跑了呢?(渠何地跑了呢?)
現在收工算帳了?(嗯歇收工算帳了?)
天大概不會再下雨了吧?(個天大概不會再落雨了吧?)
雪怎么不下了啊?(雪何地不落了啊?)
在普通話中“了”放在末尾,時常和“沒有”“嗎”連用,表示疑問語氣,而在歙縣方言中,常把他們省略,以“啥”“不省”結尾表示疑問。例如:
發詞典了沒有?(發詞典啥?)
你吃了嗎?(你吃啥?)
發通知了沒有?(發通知啥?)
看過醫生了沒有?(看過醫生不省?)
你參觀了沒有?(嗯參觀啥?)
3.祈使語氣,表示說話人要求對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你不要走了!(嗯別行了!)
夠了!不要盛了!(夠了,別舀了!)
關了!吵死了!(關脫了!煩死了!)
他不能再吃了!(渠不能再吃了!)
不要再來打擾他了!(再別來煩渠了!)
帶狀態補語的祈使句,在歙縣方言里可以省略“了”,仍然用于祈使句,表示說話人要求聽話人在動作行為上達到某一種狀態。例如:
你給我坐端正了!( 把我坐得端正!)
寫好了!不要像鬼畫符一樣!(寫得好好的!別鬼畫符!)
你給我聽好了!(把我聽著!)
4.表示說話者的一種喜悅、贊嘆、或感嘆的語氣。如:
我的兒啊,你可回來了!(我家兒啊,你總算回來了。)
你能來看我,真是太好了!(嗯能來看我,真個是太好了。)
我和他現在都是北京人了!(阿搭渠現在都是北京人了。)
老張要跟小李結婚了。(老張要搭小李結婚了。)
在歙縣方言中,表示感嘆的時候,句末的“了”經常省略。例如:
這種辣椒辣極了!(嗯種辣椒生生辣!)
這幅畫畫得太好了!(嗯幅畫畫得真好!)
今天得菜好吃極了!(今朝的才菜好真好吃!)
這個人壞透了!(嗯個人壞到極點!)
三、“了”的其他用法
1.普通話中常見的可能補語“了”在歙縣方言中都不用或不常用。例如:
你吃得了那么多?(嗯吃得脫那些?)
你騙得了他可騙不了我。(嗯騙得脫渠騙不脫我仂。)
你說他今天來得了來不了?(嗯講渠今朝來得成不?)
2.在普通話中,動+了+動的形式,在歙縣方言中,兩動詞之間的“了”換成“得”,表示兩動作之間的某種關系。
炒了吃了。(炒得吃了。)
辣了上火。(辣得上火了。)
3.在表示伴隨或存在的一種狀態時,普通話中的“著”在歙縣方言中常換用“了”字。例如:
墻上掛著一幅畫。(墻上掛了一幅畫。)
他戴著耳機在聽音樂。(渠戴了耳機在那聽音樂。)
街上站著一些人。(街上站了些人。)
4.賓+動+了+數量+了的形式在歙縣方言中一般說成動+賓+動+了+數量+了。例如:
你英語已經學了三年了,這點兒事情還難得倒你?(嗯學英語學了三年了,點事歪難了倒哈?)
冷水澡我已經洗了十年了。(阿洗冷水澡洗了三年了。)
從上面歙縣方言中有關“了”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為動態助詞的“了”和作為語氣助詞的“了”的使用情況,尤其是“了”的省略以及“了”的變換用法。顯然“了”的功能有附加在一個詞組之后作分句的組成部分,有依附在全句之后作整個句子的組成部分,有在句中做謂語變為在句尾作語氣詞。例如:采取了措施。(采取措施了。)他剪了頭發。(渠把頭發剪脫了。)
(方 丹,上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