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書刊報紙上常出現“望球興嘆”“望樓興嘆”“望山興嘆”式的詞語。一般人都知道,這是套用了成語“望洋興嘆”的說法。從詞匯學的角度看,這是用仿詞手法選出來的,是成語“望洋興嘆”的派生形式。但是若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從原形形式到派生形式,其間經歷的不僅僅是替換了一個詞,而是從詞性到結構的質的變化。從演變機制上看,是漢語詞匯的發展趨勢與人們的望文生義。從詞源學的觀點來看,是民間詞源學的影響導致了詞的內部形式的變化。
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嘆曰……
王先謙先生《莊子集解》中說“望”作“盳”,云“盳”猶“望洋”,仰視貌。司馬云:“若,海神”。
在古籍中“望洋”除了可以寫作“盳羊”“望羊”外,還有“望陽”“望佯”“茫洋”等寫法,都是一個意思,表示仰視的樣子。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寫法?原來“望洋”是一聯綿詞。聯綿詞是漢語詞匯中較早出現的雙音單純詞,也是通過語音造詞法產生的雙音詞。一般地說,聯綿詞是由兩個在語音方面有關聯的音節組成,或雙聲或疊韻,而整個詞的意義是單一的,語素是單一的。“望洋”就是形容詞的疊韻聯綿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動詞短語“向若而嘆”。聯綿詞著重用詞的聲音表義,只要音同(音近),寫法不太限制,尤其是在上古,因此聯綿詞往往有好幾種寫法。
從詞匯史來看,語音造詞是漢語復合詞出現以前產生雙音詞的唯一方式。由于這種造詞方式的局限性很大,所以一旦先進的方法,即用兩個單音詞通過語義結合組成復合詞的語法造詞法發展起來,雙音復合詞便大量產生,逐漸占據了漢語詞匯中的主要地位,而聯綿詞這種雙音單純詞的滋生和使用卻逐漸少了,這種詞匯發展趨勢明顯地影響到人們的語言意識。
一般說來,用語匯造詞法構成的詞,其內部形式是明顯的。而語言造詞法構成的詞,其內部形式就隱晦得多,需要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加以探討,才能揭示出來。因此,由語音造詞而產生的一些聯綿詞,往往被人們誤解。比如“首鼠兩端”又作“首施兩端”。“首鼠”“首施”都是聯綿詞“躊躇”的疊韻轉變字,表示猶豫不決,但后人常常望文生義,把“首鼠(施)”看成兩個詞,王念孫這樣的訓話大師都“未能免俗”,他說“首鼠,亦即首尾之意”。“首施,猶首尾也。首尾兩端即今人所進退無據也”。
就拿“望洋”來說,早在漢代就有人把它誤作兩個詞來理解了。例如劉熙在《釋名·釋姿容》中說:“望洋,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
人們的望文生義,除了受語法造詞法的影響外,也與漢字密切相關。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又以形聲字居多。所謂的形(義)符,大都指明此字的范疇。幾年來,漢人認字都是從這一表意特點入手的,如以“水(氵)為義符的字,總與水有關;以“阝”為義符的字,總與山或高地有關,這是常識,漢字這種表意特點便使人們養成了望文生義的習慣。但是聯綿字卻同假借詞相似,是只取其意音而不取其義的,純粹是一種音節符號,所以用望文生義的習慣去理解聯綿詞就難免出錯。
然而,這種望文生義的錯誤解釋,有時會在一定條件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當“望洋向若而嘆”凝聚為固定短語“望洋興嘆”之后,不再是表示抬頭對著海洋感嘆,而是比喻做一件事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成語的概括力更強了,同時“望洋”的其它寫法皆被淘汰。這說明,在語法造詞的影響下,人們不再把“望洋”看作一個詞,而看作述賓短語了。在人們的意識中“盳洋”“茫洋”表義模糊,“望羊”后而跟“興嘆”之間又缺乏邏輯聯系;望見羊有什么可感嘆呢?而海洋的浩瀚、博大確實令人感嘆不已。所以人們便順理成章地把“望洋興嘆”看作短語,很少會意識到它本是個偏正式的動詞短語了。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望球興嘆”“望車興嘆”等這類派生形式。
根據想當然的聯想去解釋詞的內部結構,結果歪曲了詞原來的內部結構甚至語音,這是一種較常見的“民間詞源”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對“望洋”的錯誤理解,并不影響人們對“望洋興嘆”這一成語的正確理解。這說明了漢語成語意義的概括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如果離開這一成語就不同了,如元代吳萊《次定海候濤山》詩:“寄言漆園叟,此去真望洋。”若把這個“望洋”解釋為“望著海洋”就顯得牽強多了。
(趙瓊南,河南省葉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