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認為“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源。”①他還認為,同源字必然是同義詞,或意義相關的詞,而同義詞卻未必都是同源字。在這一觀點上,我們結合各家對 “同源詞”與“同義詞”的定義來研究一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辭海》語言分冊“同源詞”條載:“詞匯中意義相關,由同一語源孳生的詞,如漢語中的‘柔’和‘弱’,‘剛’和‘強’,‘明’和‘滅’,‘寒’和‘暖’,就意義上看,有同義和反義的關聯,就聲音上看,有雙聲和疊韻的關系。”張世祿《漢語同源詞的孳乳》指出:“所謂同源詞,是指音近義通或者音同義近,可以認為同一語源,即表示相關意義的音素派生出來的詞。”王蘊智《同源字、同源詞說辨》中指出:“凡語音相同或相近,具有同一語義來源的詞叫同源詞。”白兆麟《簡明訓詁學》指出:“同一詞根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詞,叫做同源詞。”
同源詞,顧名思義是語源相同的詞。語源是語言中載義的音節,包括聲韻兩部分,同源詞必須是同音(雙聲兼疊韻)的詞,包括各種通轉關系在內。王寧先生在《訓詁學原理》中指出“……由同一根詞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因而有音近義通關系的詞叫同源詞。”他在《訓詁與訓詁學》中還說:“……新詞產生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在舊詞引申到距離本義較遠之后在一定條件下脫離原詞而獨立,產生語詞的分化。同一語根的派生詞往往音相近,義相通。在同族詞中,派生詞的音義是從其語根的早已約定俗成而結合在一起的音義發展而來的,這就是所謂的‘音近義通’現象。”從王寧先生的論述可知,同源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音近義通”,故分析同源詞有兩個線索,一為音近,一為義通。
《新華字典》:“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在侯學超、王理嘉的論文《怎樣確定同義詞》中指出:“同義詞的傳統定義為‘語言中發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王力:“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在某一個義項和那個詞的某一個意義相同,不是說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那個詞的所有意義都相同。”郭錫良等認為:“……同義詞的同,是就義項講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講的。”“所謂同義,是指相關詞的一個或幾個義項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義項相同。”②王寧:“聲音沒有淵源而意義局部相近的詞叫同義詞,同義詞必定不同源。兩個詞只要有一個義項的義值相近,就可以稱為在這個意義上的同義詞。”
比較各家對同源詞與同義詞所下的定義,可發現他們的觀點存在著分歧。我們認為,意義相同或相近是同義詞的最重要的特征,而意義相通是同源詞的最重要的特征。下面結合實例來辨析同義詞與同源詞的不同。
先看同源詞的例子,《說文》卷十二下:“引,開弓也。”卷二下:“延,長行也。”卷六上:“嚴,長木也。”這三個詞有各自表面的意義,即具體語言環境義,另外還隱含有表面所沒有直接顯現的意義,即“深層詞源意義”,它是每個詞在產生的時候的理據,它貫穿于詞義發展的全過程,由同一個詞派生出的若干詞,也共同包含一個“深層詞源意義”。 “引、延、嚴 ”三字就都包含有“長”這一深層詞源意義,即相同義素。
又如“基”和“根”。王力先生認為 “之文通轉”的兩個同源字。“基”字在《說文》及一些文獻中都認為“始也。”而《外戚轉序》:“易基乾坤,詩首關雎。”《詩經 ·小雅·南山有臺》:“邦家之基。”傳:“基,本也。”“根”在《說文》中作“木株也。”《韓非子·解老》:“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淮南子· 原道》:“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注:“根,本也。”《后漢書· 宋弘傳》:“蓋志士仁人所謂根心者也。”注:“根,猶本也。” 故“基”為開始之義,而且還含有“根本、根基”這一隱含義素,“根”為根本之義,所以說兩字雖不能說意義相同,但可以說是有一定聯系的,有共同的義素“根本”。
“趾”(止)和“址”同源。“趾”本義是腳,本寫作止,像足形,引申為山腳、墻腳、地基,寫作“址、阯”。“止、趾、址、阯”實際上是同一個詞。《易·賁卦》:“賁其趾。”《釋文》:“趾,本作止。”《說文》:“止,下基也。”又“阯,山之基也。址,阯或從土。”《漢書·郊祀志上》:“禪泰山下阯。”師古曰:“阯者,山之基足。”《左傳·宣公十二年》:“略基趾。”注:“趾,城足。”“趾、址、阯”三字都指“某之足”,實際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義素“足”。
“才”“財”和“材”是同源字。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財”,《說文》:“材,木挺也。”段注:“梃,一枚也。材謂可用也。”《說文》:“財,人所寶也。”徐鍇曰:“可以入用也。”三字均有“有用”這一共同的義素。
從以上例子可發現,同源詞有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意義相通、相關,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含有相同的義素,盡管同源詞的意義不完全相同,但卻含有一個相同的意義構成要素,這就是它與同義詞的最基本的區別。
再看同義詞例子,如“美”和“麗”兩字在“美麗、華美”這一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在適用范圍上有些不同。“完”和“備”兩字在“全”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但是兩字的側重點不同。“青”“蒼”“碧”“綠”這四字在“綠色”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同時又有細微差別,“綠”指一般的綠色,“青”“蒼”“碧”均指深綠色。“驕”和“傲”兩字在“驕傲”這個義項上是同義詞,而“驕”側重指心理狀態,表示內心的不滿,自高自大,“傲”是一種行為表現,側重在表示行為上的傲慢,沒有禮貌。
綜上可知,同義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共同的義項的詞,所以說幾個詞成為同義詞的先決條件是包含相同的義項,這就決定了同義詞之間在一定的語境之下可以互相替換;同源詞卻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同源詞的相同因素是“義素”。我們從是包含相同“義項”還是“義素”,來辨析同義詞和同源詞就很容易了。故同源詞和同義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同義詞是從語義學的角度劃分的,同源詞是從語源學的角度劃分的,兩者的劃分角度也不相同,這樣辨析起來更容易。
注釋:
①王力.同源字典[M].商務印書館,1982,第3頁。
②郭錫良 李圃.古代漢語[M].語文出版社,1992,第163頁。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M].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
[2]徐朝華.爾雅今注[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王力.同源字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4]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苗守艷,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趙君,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