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之間交往越來越頻繁,口語交流作為社會交際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凸現其重要性。從生意場上的成敗得失到政治場上的升降沉浮,無處不顯示出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難怪有人提出“語言就是力量”的口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2004年以來,在中、高考中考察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成了熱門話題,可見口語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技術學院是培養(yǎng)技能人才的搖籃,而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探討。
一、加強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話語資源
目前升入技術學院的學生,大部分是中、高考中的落榜生,他們的基礎比較差,口語表達能力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的一開口就面紅耳赤、詞不達意,有的說起話來內容空洞、言詞干癟,有的直接是無可奉告、絕不開口。造成這種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口語中語源的短缺,致使他們難為“無米之炊”。這一方面與他們年齡小、接觸世面少、生活閱歷膚淺等有關;另一方面,就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育退化到標準化試題和模式化文章的怪圈中,學生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致使他們的知識面狹窄,造成了嚴重的知識短缺。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取決于閱讀能力。”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在學好課本的同時,還應抽出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的進行課外閱讀,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語源,只有這樣,在口語交際表達時才能厚積薄發(fā)、言之有物。
二、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優(yōu)勢,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材是教學工作的憑借,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憑借教材來實現。技術學院的教材選自高中課本中的優(yōu)秀篇章,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探索性預習,拓展補充與口語交際訓練相結合。
技術學院的學生沒有升學壓力,這給教師的授課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基礎,舉一反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很多課文都有相關的背景資料和有關的課外拓展連接,而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利用口語交際的形式進行與課文有關的探索性預習和拓展連接的補充。例如學習《再別康橋》時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徐志摩介紹、其代表作以及“新月派”其它優(yōu)秀詩篇,體會新詩的特點,然后讓學生以口頭表達的形式講給大家聽。
2.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美國教育學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我國一位語文教學名師也說過:“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須伴隨著一、兩個精彩的牽動全篇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最大的優(yōu)點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例如在講莫泊桑《項鏈》的第一部分“借項鏈”時,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本段寫了那些內容?(2)通過本段,可以看出路瓦栽夫人是怎樣的一個人?(3)小說為什么反復描寫路瓦栽夫人的夢想與現實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上起了什么作用?(4)小說是怎樣描寫路瓦栽夫人在借到項鏈前后的心理變化過程的?這些問題,既有思想內容方面的,又有藝術特色方面的,對學生來說難度適中。通過思考、回答這些提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朗讀訓練。
朗讀是學生流暢表達的基礎。朱自清講過:“朗讀對于說話和作文也有幫助。”朗讀可以做到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比默讀更能記住所讀內容,而且能增強學生對語音的感受能力,增強其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性和鑒賞力。教材中除了應用文部分,大都適合學生朗讀,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課堂上的朗讀訓練可以分段進行,因為技術學院的學生基礎比較差,讀錯字、出笑話是常有的事,教師要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首先讓學生在原地朗讀,出現錯誤及時給予糾正,等課文講完后,生字、生詞都排除了,內容比較熟悉了,再讓學生到講臺上對全班同學朗讀,這樣,既練了口才,又練了膽子。
4.復述課文。
“復述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學的主要語句,將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條理、有重點地表達出來的一種教學形式。”這是進行口語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它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條理地把課文復述出來。這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口語訓練形式,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由允許看著課文復述過渡到不看課文直接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并限時完成。例如《百合花》這篇小說,作者刻畫了三個情節(jié):護送、借被、獻身獻被,每講完一個情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當堂復述,課文全部講完之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不看書憑借記憶來分析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復述課文。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口才,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三、作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作文課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增加“口頭作文”訓練,它是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完整的說清一件事或表達自己觀點的好辦法,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較高層次的訓練,教師一定要抓好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剛開始訓練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選擇難度適中的畫面,讓學生“看圖說文”;也可以讓學生就他們生活、學習中最感興趣的事來自由表述,例如《我的同桌》《我最想做的一件事》等。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提供詞句或列出提綱,訓練學生生動、有條理地表達。最后,讓學生根據命題,自列提綱、自己組織語言進行合乎邏輯的表述。對學生的口頭作文,教師要當堂評價,而且同學之間可以進行互評,取長補短。
四、課外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在具體交際情境中培養(yǎng)和提高。課外活動比起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多彩,形式更活潑有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有利于表達和交流的課外活動,如小小新聞發(fā)布會、歇后語比賽、猜字游戲等。還可以結合一些節(jié)日,如“五四”青年節(jié)、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等,組織一些大型比賽,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辯論會等。另外,老師還可以和學校分配辦公室聯(lián)系,組織用人單位面試模擬會,鍛煉學生的膽量和應對能力,為他們將來找工作打好基礎。
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相對于社會而言,狹窄的校園生活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應該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挖掘生活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話題資源。例如在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搞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參加一些社會勞動等,讓學生在具體交際情境中錘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變換方法,引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激發(fā)他們想表達自己、展示自己的愿望,力爭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現代化社會人”。
參考資料:
[1]戴兢兢.豐富話語資源的途徑[J].演講與口才2004,(4).
[2]劉忠明.論口語交際能力的層次與培養(yǎng),http://www.hjsx.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07。
[3]邱林梅.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http://61.187.248.205/zxjy/kechengaige/ArticleShow.asp?ArticleID=608。
(楊愛華 曹紅玲 葛景東 王靜,山東濱州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