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語法是指專門為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所編寫的書中所使用的語法,它在體系、語法項目的選擇以及語法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別于中國人,尤其是漢語言文學系的學生所學習的語法。
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實踐中,往往不能學以致用。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到現實生活中往往一用就錯,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負遷移,導致泛化性偏誤的出現,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漢語語法產生困惑和畏懼心理。成功的教育者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不適用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應本著“有用即真理”“學以致用”的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語法教學與詞匯教學相結合原則
在交際過程中,語法不是孤立的。現代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組成的,語法體現在詞語的組合中。與印歐語言相比,漢語是非形態語言,虛詞和語序是重要的語法手段,所以,學習漢語要結合詞匯從虛詞、詞語搭配的角度來講解語法知識。
1.虛詞:
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很多語法點是以虛詞為中心的,而虛詞又是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要講解不同地虛詞構成的不同語法,或者不同虛詞構成的相同語法,進而擴展到短語、句子。
如結構助詞“的”“地”“得”,用于不同的句法結構,可作為不同句法結構的標志:“的”是定語的標志,“地”是狀語的標志,“得”是補語的標志,三者的區別相當明顯。
介詞在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但是有的介詞之間的差別細微,不容易掌握。授課時,要從它們之間的差別入手,讓學生懂得不同介詞間的細微差別,并且在運用時能正確地掌握。
例如:“關于”“對于”的用法相近,都與涉及的事物有關,有時可以互換。例如:對于這件事情,我有話要說。/關于這件事情,我有話要說。但是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
①表示關聯、涉及的對象,用“關于”;指出對象,用“對于”。例如:
關于魯東大學今年的招生問題,請與招生辦聯系。
對于社會上的丑惡現象,我們決不能姑息手軟。
②“關于”組成的介詞短語作狀語時,通常放在主語之前;“對于”組成的介詞短語作狀語時,放在主語前后皆可。
關于足球以及世界杯,我不感興趣。
對于足球以及世界杯,我不感興趣。
我對于足球以及世界杯,不感興趣。
③“關于”組成的介詞短語可以做標題,而“對于”則不能。例如,我們可以說“關于朝鮮核問題的決議”,而不能說“對于朝鮮核問題的決議”。
2.詞語的搭配:
詞語的搭配、組合,一方面由詞義決定,另一方面也由詞的語法特征決定。因此,在教學中,要進行詞語搭配的教學,給學生大量實例和直觀的印象,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某一詞語的語義特征和語法特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打”在漢語中,無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都用得很頻繁,如何解釋其意義?通過詞語的組合來進行,根據其所帶的不同賓語,可以知道它代表的動詞的意義。
我們以“打”為例進行說明。
打門(用手或器皿撞擊物體)、打架(毆打、攻打)、打官司(發生與人交涉的行為)、打墻(建造、建筑)、打家具/刀/燒餅(制造器物、食品)、打包裹(捆)、打毛衣(編織)、打格子(畫)、打井(鑿開)、打傘(撐、舉)、打雷(放射、發出)、打水(舀)、打醬油(買)、打魚(捉、捕)、打柴(用割、砍等動作收集)、打主意(定出、計算)、打雜兒(從事、做)、打球(做某種游戲)、打比方(采取某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準確理解多義詞的各個義項,提高學習效率。
二、語法教學要與語義教學相結合
傳統的句法教學只是從形式上進行結構分析,很少涉及語義問題。但陸儉明先生說過:“語法中借用‘語義特征’這個概念要做兩件事情:一件事用以解釋造成同形多義句格式的原因;另一件事,用以說明某個句法格式中,為什么同是動詞、形容詞、名詞,有的能進入該格式,有的不能進入該格式。”所以,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要將結構分析和語義特征分析結合起來解釋一些語法現象,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以形容詞為例。從認知角度來看,形容詞可以分為正向形容詞和負向形容詞。正向形容詞是指人們希望的意義,如“積極、成熟、樂觀、堅強”等;負向形容詞指人們不希望的意義,如“悲觀、驕傲、粗心、馬虎”等。
在“A有B(這么/那么)C(是形容詞)或者A沒有B(這么/那么)C”中,C一般是正向形容詞。可以說:“對于將來,他有你這么樂觀。”但不能說:“對于將來,他有你這么悲觀。”
同理,我們可以說:“這衣服有點貴。”但不能說:“這衣服有點便宜。”這里的“有點+形容詞”中的形容詞只能是負向形容詞,不能是正向形容詞。這一點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指出。
三、語法教學與語言環境相結合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學過程交際化”是人們一直追求和提倡的目標。其實質就是讓外國留學生盡可能在自然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逐步提高漢語學習的能力,這其實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是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而且這種學習付出的努力最少,獲得的知識卻較多。所以,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增加語言閱讀材料和視聽材料,創設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氛圍,逐步使學習者不僅體會到漢語的語法規則,而且習得語言表達的確切性。“這是因為語言規則是在大量的語言材料對大腦語言能力反復刺激后形成的。”(陳賢純,1990)
語言環境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叫做上下文語境,一種叫做情景語境。(黃伯榮,《現代漢語》,2002)上下文語境指的是與本詞語有關的前后詞語或本句話前后的語句;情景語境指的是說話時的人物、背景,包括說話雙方、牽涉到的人或物、實踐處所、社會環境及說話雙方的輔助性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姿態、手勢等非語言因素)。所以,有些詞必須在具體語境中才能表現出語法意義,離開了具體的上下文理解起來就困難得多。
“突然”“猛然”都有動作變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都可以作狀語,如“他突然轉過身來”,“他猛然轉過身來”,但是二者仍然有差別:
“突然”的側重點在于人物的動作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印象,如:“他突然醒了過來,發現天已經亮了。”“猛然”的側重點在于人或物的動作、表情轉化速度快,給人一種猝不及防、嚇人一跳的感受,如“他猛然轉過身來,后面的人差點跌倒。”
另外,詞往往是多義的,但在一定語境中,只能使用一個義項,從而有助于人們的理解。以前面出現的“打”為例來進行說明:
下雨了,打把傘吧。
老王的兒子到了適婚年齡,老王開始請人來打家具了。
6月29日前,所有的畢業生都忙著打包裹。
家里的醬油沒有了,你拿著錢去打點吧。
晚上,她在燈下冥思苦想地打著草稿。
冬天,農人們往往以打撲克的方式來消磨時光。
別跟我打馬虎眼,快點實話實說。
……
這些句子里的“打”只能有一個義項,多了會引起人們的理解混亂。所以,對待這樣的多義詞,必須結合一定的語境,才能對外國留學生講得清楚、透徹,才有助于他們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他們對漢語的學習興趣。
四、語法教學與文化滲透相結合
外國留學生學漢語,學的不僅是文字、語法,還要掌握蘊含在語法現象背后的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是非觀念、道德觀念、為人準則、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之中。”(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試舉幾例來進行說明:
1.量詞是漢語中特有的詞類,往往成為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留學生在進行造句時經常造出“我有一兒子”這種沒有量詞的句子,這與他們母語中的句式“I have a brother”相一致。這個句子缺少了量詞“個”,如果強調在數詞與名詞之間加上“個”,那他們往往又會造出“我有一個妻子”這樣的句子來。這種句子從語法結構上看是完整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語義上看則值得商榷。當我們說到某人有一個兒子的時候,意味著他還可能有兩個或更多的兒子,這是正常的,符合人們多子多孫的觀念。而從中國的婚姻觀來說,妻子只能有一個,另娶的叫做妾、小老婆或叫側室。解放以后,中國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妻子是違反婚姻法的,所以漢語中不說“某人有一個妻子”。當然,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中國出現了“二奶”“小蜜”等詞語,但由于中國歷史上有過三妻四妾的習俗,說“某人有一個小老婆”,“某人有一個小蜜”是符合漢族傳統習俗的。所以,在進行授課時,不僅要給學生講清楚“某人+有+一+量+名”與“某人+有+名”的語義區別,還要講清楚這種語法意義所蘊含的漢民族婚姻道德觀,進而準確的表達他們的思想。
2.儒家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表現在交際中就是誰對誰發出某種言行。以“請教”為例。當我們說:“某人請教某人”時,詞面上意味著賓語所指的人比主語所指的人地位高或是學識淵博、知識豐富,在某一領域是大家。但在英語中相對應的 Ask for advice或consult的主語、賓語之間體現不出水平或地位高低等含義,因此學生在進行造句練習時往往會造出“你請教我”這種句子,缺乏中國人應有的謙遜之美。教學時雖然不必告訴中國人如此謙遜的原因,但還是要指出這類詞不能用“我、我們”,要向他們講清楚其中所蘊含的等級觀念,以利于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3.“來”和“去”分工明確,以說話人為基點,分別表示靠攏或離開說話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并不總是這樣。例如:在聽到敲門時,我們會說“來了,來了”而不能說“去了,去了”。與人通話時,假如對方在威海,我們會說:“我很快就會到威海來。”而很少說:“我很快就會去威海。”這是什么原因?原來“來”也可以表示向聽話人靠攏,這是一種趨近的心理價值指向,即有意識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以獲得對方的贊許和認同。這其實也表現了漢民族文化的一種道德觀念,一種中庸的道德觀念。
這種文化滲透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揠苗助長,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滲透、深入,引起學生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五、比較的原則
呂叔湘在《通過對比研究語法》一文中說:“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語言也是這樣,要認識漢語的特點,就要跟非漢語比較。”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即通過目的語與母語的比較,找出共性,突出各種不同的結構形式,這樣能使漢語語法特點更加顯露、更加清晰地留在學習者的頭腦之中。
這種比較的方法已經散見于前面四結合的論述中。需要說明的是:前四種比較是在漢語內部進行的,這里需要強調的比較法用于目的語與學習者母語的比較。與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漢語缺乏形態變化,因而詞序與虛詞是表達語法的重要手段,與外語迥異的“把字句、連字句、對字句、是字句”等,這些聞所未聞的句式很容易把外國留學生搞得頭暈腦漲。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在掌握漢語基本格式的基礎上,進行兩種語言間的比較,進而總結經驗規律。以漢英語比較為例:
我把杯子打破了(我打破了杯子)。
I broke the glass.
我把桌子擦干凈了(我擦干凈了桌子)。
I cleaned the table.
我把凳子修好了(我修好了凳子)。
I repaired the stool.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盡管漢語中的把字句與普通句式之間有語義上的不同,但是,他們基本上可以與英語中的基礎句型相對應。通過比較學生以后遇到這類句子很快可會以母語中的句子來對應,有助于對漢語語法的理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總之,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要關注的內容還有很多,例如句子的語氣、停頓、句中重讀等都有助于外國學生對漢語語法的理解與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本著“有用即真理”和“學以致用”的原則,努力貫徹四結合一比較的方針,增強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實用性,一定會使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書目: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劉伯奎.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4]張紹麒.漢外語言對比研究報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5]許高渝、張建理.20世紀漢外語言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永德.從兒童語言習得過程看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心理科學,2001,(3).
[7]袁嘉.漢語交際文化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院報,2001,(7).
[8]趙建、孫鳳炎.淺析語言比較研究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12).
[9]干紅梅.淺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泛化行偏誤[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1).
[10]丁存越.關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幾點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2).
[11]周紅.語義范疇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
[12]趙瑾.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J].開封大學學報,2005,(3).
[13]邵敬敏、羅曉英.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院報,2005,(3).
[14]任燕平、彭莉.從功能出發進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嘉興學院學報,2005,(7).
(鄭金勇,魯東大學漢語言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