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是古文中一個常見的虛詞,使用頻率相當高。對它的詞性的劃分、語法的分析一直存有爭議,在不同時期結論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之”字的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之”字的教學嚴重滯后于“之”字的學術研究。一些中學老師往往使用過時或不準確的結論進行教學。本文擬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希望找出可行的辦法,對“之”字在中學文言文中的教學提出一點建議。
一
我們先看下面幾個例句:
1)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2)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以上例句中的“之”,不同語法體系有不同的詞類劃分方法。王力在《古代漢語》第二冊(p461)中把它劃為介詞。王力認為:“介詞‘之’的用法是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有的略等于現代漢語的‘的’。”按照王力的理解,“之”字用于偏正結構,其作用是作為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媒介。名詞、形容詞、動詞都可以用作定語。
名詞用作定語時,“之”字表示隸屬關系。例如:
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周南·關雎)
5)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莊子·逍遙游)
形容詞作定語時,“之”字表示修飾關系。例如:
6)況又有賢良之士。(墨子·尚賢上)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動詞或動詞性仂語作定語時,可以是修飾關系。例如:
8)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莊子·天地)
9)僭嬺之言,無入于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墨子·修身)
也可表示隸屬關系,例如:
10)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莊子·知北游)
11)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
代詞用作定語,一般不用“之”字為介。我們只看到極少數例外。如:
12)矧予之德言足聽聞。(書·仲虺之誥)
13)舉能其官,惟爾之能。(書·周官)
王力此處下的結論其實并不準確。實際上,兩漢乃至先秦,人稱代詞作定語帶“之”的用例也屢見不鮮。先看兩漢的例子:
14)丞相者,朕之股肱。(漢書·孔光傳)
15)紅陽侯,朕之舅,不忍致法,遣就國。(漢書·翟方進傳)
16)於戲,念哉!恭朕之詔,惟命不于常。(史記·三王世家)
17)虎兕爭兮于廷中,豺狼斗兮我之隅。(楚辭·九思)
18)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離予之故鄉。(楚辭·七諫·自悲)
19)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史記·太史公自序)
20)客徒欲朱丹吾轂,不如一跌將赤吾之族。(漢書·揚雄傳)
21)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
以上例句中的“朕之”“吾之”“我之”“余之”“予之”“汝之”“爾之”說明兩漢時期人稱代詞作定語能夠帶“之”是毫無疑問的。
再看先秦的用例:
22)景公問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對曰:“臣能動地。”(晏子春秋·外篇)
23)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楚辭·九章)
24)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韓非子·內儲說上)
人稱代詞“誰”正好相反。“誰”字用作定語時,一般總要加“之”字。例如:
25)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
2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到了后代,人稱代詞用作定語時,用介詞“之”字的情況逐漸多了起來。例如:
27)恐阿大非爾之友。(世說新語·識鑑)
28)吾觀爾之才,當一戰而霸。(唐·陳翰·異聞集·李娃傳)
29)今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同上)
30)汝之疾,遇我即生。(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
“子”字是對人的尊稱,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所以當它用作定語時,后面一般要加“之”字。例如:
31)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逍遙游)
32)嘻!子之先生死矣!(莊子·應帝王)
偏正結構用不用“之”字為介,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來說,要以其節奏為標準。譬如說,如果這個偏正結構是四字是定語為雙音節時,一般要用“之”字。譬如“賢良之臣”,不說“賢良臣”。如果這個偏正結構只有兩個字,一般不用“之”字,例如“賢臣”,不說“賢之臣”。例如:
33)恐沒世不復見如此人。(世說新語·賞譽下)
34)吾門中久不見如此人。(同上)
35)王敬仁是超悟人。(同上)
36)故太平之世多長壽人。(論衡·氣壽)
37)得富貴像則富貴,得貧賤像則貧賤。(論衡·無形)
特別是在律詩中,五言或七言的末三字,如果是偏正結構,而定語又是雙音節時,不能不省略“之”字。例如:
38)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9)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4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1)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一)
42)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自河南經亂詩)
二
但是,有些學者主張把“之”作為結構助詞,常見用法有兩種。
1.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之”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與現代漢語中的“的”相當。例如:
4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44)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45)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46)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前兩個例句“之”表示領屬關系,后兩個例句“之”表示修飾關系。這種用法分析的例句類型與王力分析的例句幾乎一致,但分析方法不同,反映了二者理論的區別。
2. 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認為是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成為全句的一個部分。例如:
47)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三年)
48)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君之涉吾地”做“不虞”的賓語,主謂詞組“貢之不入”做全句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時表示話沒說完,已經出現的句子只是全句的一個分句。例如:
49)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50)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以上例句“之”都用在復合句的前一分句里,表示重要的話還在后面。
三
這種說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大家所接受,王力在《古代漢語》第二冊(p461)中也是這樣說:“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 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讀者或聽者等待下文。例如:
51)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四)
52)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5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第二, 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例如:
54)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55)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以上兩例“之”處在作主語的主謂結構之間。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于”字介賓詞組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作句子的主語。例如:
56)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57)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上)
此外,作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用“之”字的例句:
58)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5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彫也。(論語·子罕)
60)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胠篋)
但是,王力后來改變了這種看法,他在《漢語語法史》(p231)中這樣說:“我們把這種‘之’字譯成現代漢語的‘的’字覺得不順口,就是因為現代漢語沒有這種結構。而古代漢語(特別是上古漢語)則必須使用這種語法結構。這種‘之’字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我們認為這種語法結構是句子的仂語化,有人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種提法雖然好懂,但是不切合實際情況。這種語法結構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化’出來的,更不是為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才使用這種語法結構。”
四
綜上所述, “之”字作為虛詞的用法分析經歷了由介詞到助詞的發展階段,并且面對同一結構類型的語料,各家由于分析方法、理論的不一致,造成分析結果不盡相同,給中學文言文教學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把“之”字作為助詞來處理,有兩種常見的用法。一是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之”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與現代漢語里的“的”相當。二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但不能稱其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只能說是古代漢語中“之”字的一種特殊用法,現代漢語中沒有對應的用法。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9.
[2]王力.漢語語法史[M].商務印書館,2003.
[3]范進軍主編.古代漢語[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4]唐鈺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聶志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