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必然要受到一定社會規范的制約。所謂社會規范就是一定社會中人們的行為的準則,以及文化或社會期望?!皼]有規矩,不成方圓?!鄙鐣幏妒强陀^存在的一種約束機制,它是一定社會中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得到整個社會群體的認同的行為準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社會規范的存在, 一切社會活動、社會的存在都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我們違反這些規則,根據違反程度的大小,我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包括社會或群體的冷眼、非議、責難,甚至法律上的制裁等等。人們必須遵循其特定的社會規范,而且這種遵循是自動性的,是條件反射性的。
言語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會規范。如同人們的社會行為必須遵循社會規范,人們的言語行為必須遵循其社會或群體所共享的言語使用規則,也就是社會語言規則。社會語言規則屬于社會規范范疇,是社會規范的一部分。如同人們對社會規范的遵循是自動性的、條件性的,言語行為對社會語言規則的遵循也是自動性的和反射性的。
不同文化之間,由于社會規范存在差異,社會語言規則也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我們往往只注意到不同文化或不同言語社團之間在語言能力即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差異,卻忽視了不同言語社團之間在語言使用或者說社會語言規則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常常失誤或達不到預期目的,這種因為對基于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社會規范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的社會語言規則缺乏認識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故障,被語言學家們稱為語用失誤。
一、語用失誤的提出
語用失誤這個概念是英國語言學家Thomas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內涵是“不能理解‘所說(詞語)的含義’”,即交際中聽話人不理解說話人的語用意義而沒有做出恰當的反應。Thomas認為語用失誤是導致跨文化交際故障的一個重要根源。因為語法錯誤只不過反映出說話人對第二語言掌握得不熟練,而語用失誤往往被認為反映說話人的品質。本族語者對說話流利的非本族語者表現出的不禮貌或不友好,不歸咎于語言使用不熟練,而是認為說話人粗野或有惡意。
例如,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用“你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你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你到哪兒去了?”(Where have you been?)等言語行為作為問候語。這些問候語對說英語的人來講,會引起語用失誤。當美國人被問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時候會很氣惱,認為這對他的隱私構成了威脅,他會覺得自己似乎是去一個他不應該去的地方。而“Have you eaten?”在某一特定場合可能會使美國人覺得說話人是在邀請他去吃飯,或者會使其感到莫名其妙。
二、語用失誤的分類及產生原因.
Thomas把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為兩類,即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
(一)語用語言失誤的內涵及產生原因。
語用語言失誤是指非本族語者賦予某個話語的語用意義不同于本族語者通常賦予該話語的語用意義,或者是非本族語者把母語的言語行為策略不適當地遷移到第二語言中來,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語用失誤就被稱作語用語言失誤。語用語言失誤主要是由于非本族語者沒掌握本族語者所特有的談話習慣而造成的。這一類語用失誤基本上是個語言問題,導致這一類失誤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非本族語者常常把母語的一些在語義或結構上與第二語言相同或相近但所表達的意義有差別的話語轉移到第第二語言中來。這種非本族語者使用母語的言語規則同本族語者交談的現象,N. Wolfson稱之為語用遷移。
例如,當服務員要求顧客重復所說的話時,根據漢語的習慣,最常用的是“什么?”,而與此語義相同的英語“What?”在使用時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于英語為母語的本族人來說,這聽起來象是生硬的答語,而不是客氣的請求,賓館服務員是不能用它來請求顧客重復話語的,而要用 “Sorry, I beg your pardon?” 。
第二,非本族語者為了彌補自己在語言方面的某些缺陷,甚至為了使自己的話說得更清楚而誤用了第二語言的某些談話方式。
例如,有的中國學生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喜歡說:
I’m asking you…
I’m telling you…
其實這類形式在英語中主要使用在地位不平等的談話者之間,例如軍官對士兵、上級對下級,其中含有一種指責的意思。
第三,某些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可能會給外語學習者留下消極影響,以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語用失誤,在教學中長期大量地進行完整句回答問題的操練就是一例。用完整句回答詢問是不符合語用規則的,例如: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這里的答語顯得說話人很不耐煩,很容易給本族語者一種說話人正在生氣的印象。
(二)社會語用失誤的內涵及產生原因。
社會語用失誤則主要是由于交際中因談話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影響了語言形式的選擇,它根源于不同文化對什么是適當的語言行為有不同的看法。Thomas認為不同文化可能有四方面的差別。
第一,打擾對方的程度。
在中國,人們之間可能會問“你多大了?”“你結婚了嗎?”“你家有幾口人?”之類的問題,這在漢語語言環境下是恰當的言語行為,顯得富有人情味。而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里,人們就會覺得是對他們隱私的侵犯,他們會回答“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從而造成交際故障。
第二,禁忌語。
不同文化中會有不同的禁忌語。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一方如果提及對方語言環境中視為禁忌的事物,會產生嚴重的社會語用失誤。
第三,不同文化對權勢或社會距離的不同判斷。
權勢是指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有明顯的距離,一方比另一方有權勢,如上級對下級,長者對幼者,教師對學生,老板對雇員等等。每一文化或社會都有其獨有的方式來表示這種社會關系。中國社會中的言語很大程度上是權勢的標記,而美國社會言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平等關系的標志。在中國,人們習慣于使用稱呼語來表示和他人的權勢關系,主要表現在頭銜和敬語的使用方面;而美國社會中對任何人都可以直呼其名。
第四,價值判斷。
價值的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語言使用規則;不同的文化對價值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一種文化里,對于寬宏和直截了當,人們更看中前者,如中國;在另一種文化里,贊譽的價值可能高于真實的價值。
(三)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之間的關系.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使用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境。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它們有時可以分開,有時不可分開。歸根結底,說話方式、說話習慣是受社會文化傳統制約的,是人們的文化心態的反映。Thomas認為,這二者構成一個連續體,在其中間部分肯定有一個灰色區,不可能絕對地將兩者分開,但在這個連續的兩極卻可以清楚地區分兩類不同的語用失誤。
三、如何避免語用失誤的產生
在我們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既應該重視學習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即它的形勢系統,也要重視該語言在社會語言規則方面的規律與特點,即它的使用規則。只有把這兩方面緊密結合來,培養我們的實際交際能力,即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及應用能力,才能達到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才更能滿足我們的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參考書目:
[1]王得杏.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胡壯麟 姜望琪.語言學高級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約翰·甘柏茲.會話策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徐大明 高海洋譯。
(崔娟,魯東大學大學英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