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針見血”欄目內有《“膽如牛”聞所未聞》一文,指出《聯合日報》一篇文章的標題“貪官緣何膽如牛”有誤,并且說:“要準確地表達這個意思,不如把‘膽如牛’改為‘膽大包天’或‘膽大妄為’。”
“膽如牛”的說法確實聞所未聞,但仔細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膽如斗”,在編印過程中,不知在哪個環節誤成了“膽如牛”。因為“斗”與“牛”字形極為近似,容易誤認,唐代曹鄴《官倉鼠》詩:“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其中“大如斗”有的版本就誤作“大如牛”。
“膽如斗”一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注引晉郭頒《魏晉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而這一說法一直存在爭論,有人認為“斗”不是人體所能容納的,應該改為“升”字;有人認為這不是紀實之文,而是夸張之語,不必改字。不管怎么爭論,“膽如斗”在后世已成為語言事實,如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中:“蜀將姜維既死,剖其腹,視其膽如斗大。”元蔣子正《山房隨筆》:“翌早尋尸棺斂,焚島上,其膽如斗,更焚不化,諸軍感慟。”直到今天,我們還沿襲使用“斗膽”一詞來形容膽量之大(多用為謙辭)。
“貪官緣何膽如斗”正是說貪官為什么膽大包天,可能是我們習慣了今天仍在用的“斗膽”一詞,所以對古代習用的“膽如斗”就不免覺得眼生而致疑了。
(范崇高,四川理工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