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方文明古國的振興與漢語走向世界

2006-04-29 00:00:00凌德祥
現代語文 2006年11期

一、中國的和平崛起

1.東方文明古國的崛起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有古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風風雨雨和外來入侵,一直能夠傳承至今。近年來,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2006年1月25日上午10時,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向中外媒體公布了初步核算的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數字:GDP現價為182,321億人民幣,按2005年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為22,257億美元,人均1,700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9%,中國經濟已連續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

雖然國家統計局一再宣稱這些數字還需進一步核實調整才能最終算數,另外,英法等發達國家2005年經濟統計數字尚未公布,但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4年9月《世界經濟前景數據庫》(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04)2005年全球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排名(預期)統計分析:

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按名義匯率計算)排名 單位:億美元

歐盟129,553.70

1.美國124,866.24

2.日本46,638.23

3.德國27,301.09

4.英國22,275.51

5.中國22,257.00(原預期為17,727.24)

6.法國20,548.80

10. 印度7,198.19

前十位亞洲只有三個國家

50 埃及 781.05

2005年GDP 排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單位:億美元

歐盟118,481.95

1.美國117,847.81

2.中國95,323.08(原預期為:75,922.86)

3.日本37,279.49

4.印度33,349.23

5.德國24,088.67

6.法國17,459.46

7.英國17,395.72

8.意大利16,532.89

9.巴西15,257.21

10.俄國14,569.64

32.埃及 2,829.34

2005年人均GDP排名(按名義匯率計算) 單位:美元

1.盧森堡 69,056

2.挪威 53,465

3.瑞士 49,246

4.愛爾蘭 46,335

5.丹麥 45,015

6.冰島 44,133

7.美國 42,076

8.瑞典 38,451

9.英國 36,977

10.日本36,486 前10位的只有日本

23.香港24,581

36.臺灣13,926

112.中國 1,352

116.埃及 1,118

133.印度 652

200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 單位:美元

1 盧森堡 5,120

2 挪威 40,784

3 美國 39,711

4 愛爾蘭 37,894

5 丹麥 33,252

6 加拿大 33,104

7 冰島 32,843

8 奧地利 32,059

9 瑞士 30,366

10 比利時30,007

14 香港29,239

16 日本29,165

22 臺灣25,982

94 中國5,791

112 埃及 4,049

120 印度 3,019

2.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中華經濟圈”

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按名義匯率計算),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總計已達27,217.25億元,逼近或有可能超過德國(排名第三)。

2005年GDP排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總計已達103,410.27億元,逼近名列第一的美國。

中國的“和平崛起”肯定會進一步促進兩岸三地“中華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 “大中華經濟圈”是“未來經濟超強”。另據世界銀行研究估計,到2007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大中華經濟圈”將取代歐盟成為一個擁有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美元的經濟實體。所有這一切都不能不讓世界震驚和國人振奮。

2005年,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在對十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獨家采訪中,請他們預測75年后世界最大經濟體,可能是美國、歐盟還是中國。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威廉·夏普更是展現其數理思維的特點,他認為:“75年后,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概率是50%,歐盟是30%,美國是30%。”

現在西方社會流行這樣的話,很耐人尋味:30年前西方人教育自己子女,你再不用功,將來就像中國人那樣,現在會說,你再不用功,小心中國人來搶你的工作。

由此產生以下的問題:

①中國能否通過和平崛起?

②是否一定要通過戰爭或對抗實現崛起?

現在有很多專家認為,中國和平崛起,關鍵要過“臺灣”和“美國”兩道難關。實際上這只是看到了暫時的表象。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20多年的持續穩定的發展,美國等國際社會就是放手扶持你,臺灣就是已經統一,我們自己若不加緊努力,不搞好自身的建設與發展,自己首先就像扶不起來的“豬大腸”,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根本上無從談起。

關鍵靠練好內功,持續、健康、穩定、和諧地發展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提升中國的綜合實力,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再大的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矛盾也會煙消云散、迎刃而解的。筆者并不認為美國與臺灣問題能夠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障礙,根本點在于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這才是硬道理。

3.中國能否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實現和平崛起?

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的和平崛起將使人類的文明和文化更為豐富多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鑒;中國的和平崛起將證明人類可以以理智與和平的方式處理好國家沖突這一千古難題;中國的和平崛起將向世人證明,一個歷史悠久貧窮落后的國家,完全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現代化。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和奮斗目標,也是今后中華民族幾代人光榮而神圣的職責。

二、漢語的內憂外患

1.畸形的漢語文教學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國外漢語熱逐漸升溫,而作為母語的漢語在國內則面臨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由于受到全球英語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內形成了重英語、輕漢語的英語至上傾向,在升學、就業、晉升、選拔等方面都要考英語,全面強化英語的地位。漢語母語以及母語教學遭受冷遇。語文教學急功近利,圍著考試的指揮棒轉,重考試不重視漢語能力培養,國人的漢語言文字水平呈普遍下降趨勢。

上海某大學2005年6月舉辦漢語言文字大賽,來自韓國、俄羅斯及新加坡留學生組成的隊伍與中國學生同場競技,結果留學生組竟力拔頭籌取得冠軍。這件事為漢語文教學敲響了警鐘,也引起了國內高度的關注。

2005年4月4日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央視新聞等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研究生復試中設“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的新聞。據稱這是國內高校在非語言類研究生考試中首次設“漢語能力測試”科目。鑒于教育部已進一步擴大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的自主權,一些高校也正醞釀在研究生考試中增加非專業知識類的綜合能力考查。這些既是無奈之舉,也深刻反映了國內漢語母語教學的尷尬局面。應該說國內的漢語母語教學無論就其大環境還是其本身深層結構來說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高考在中國是一個異常復雜而特有的現象。高考指揮棒當然也深刻地影響到漢語母語的教學。如果高考也能更多重視能力而不再過多關注死記硬背等知識性內容的話,語文教學情況一定會有很大的逆轉,但這是一個積重難返而又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現在的語文教學除了受到高考指揮棒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其自身日趨僵化的“八股式教考”模式的確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2.漢語科技話語權的淪喪

根據科學引證索引(SCI)的創始者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現,1997年全球共發表的925,000篇科學論文,其中95%是用英語撰寫的。

英語在科技話語中占據絕對的霸主地位。面對英語在科技文化中如此“霸道”,一方面,英語作為強勢語言,在國際科技話語方面已經占據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我們不得不借助英語;另一方面,國內錯誤地普遍采取一味的跟風做法,在傾力加劇英語話語的泡沫,任由漢語在世界科技話語權的不斷淪喪。不管什么研究都強調用英語發表,所有科學研究都過分看重英語,看重國外的期刊。虛空的英語論文、虛假的論文的引文,不厭其煩、旁征博引名家及國外文獻,拉大旗作虎皮。不管是什么論文,不管是否參考了這些文章,總要羅列一大堆英文文獻,以示學術水平夠上“國際”。其實相當數量的論文所列參考文獻與其研究論題甚至毫不相干,而對真正已經參考的國人論著或暫時還不是名人的研究成果,常常“略人之美”而很少列入。

撰寫科技論文很像是有些來自貧寒家庭的學生,不愿意對世人介紹自己的“寒磣”的親身父母(漢語),反倒愿意向別人夸耀一些同自己八輩子不挨邊但卻“有頭有臉”的親戚(英語)。

2006年3月23日歐盟春季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開幕。法國總統希拉克在開會的第一天就作出了“語言愛國”的驚人之舉。當法國商業游說團負責人、法國商界領袖塞埃由開始說法語轉而說英語時,希拉克總統幾次打斷他,問他為什么說起英語來了。當塞埃向他解釋說“英語是商務語言”時,希拉克不惜步出會場抗議,法國外長杜斯特-布拉齊以及財政部長布雷東等高官也同時離開了會場,直到塞埃發言完畢之后才返回會場。

法蘭西歐洲學院能夠不畏英語權勢,堅持法語至上,希拉克作為法國總統,能夠因為其同胞在重大國際會議上不說法語憤而離席,很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我們國內也很少有人能夠有膽有識地反一反英語霸權的“潮流”,堅持用漢語母語。

現在就是在國內開的學術會議,會上會下到處聽到的也是英語,哪怕是面對全懂中文的中國人或華人,一些人也是動輒口吐英語。更有甚者常有人用半句洋文半句中文的“洋涇浜”,讓國人與外人都聽不利索。

國內一些高校,更是把是否引進專業英語教材和用英語開設專業課程作為衡量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大學的一些講壇或科學報告也是東施效顰,寧愿拼足勁講些“洋不洋廣不廣”的英語,就是不愿意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漢語母語。

其實,現在最可怕的不是漢語科技話語權受到英語的擠壓,最可怕、最可悲的是面對英語的“霸權”,我們自己采取“唯唯諾諾”態度,更有甚者還極力助推英語的“瘋狂”,一步一步地在主動放棄漢語的科技話語權!

2004年6月2日到8日,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OCPA4)在中國上海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世界頂尖華人物理學家參加了這次科學盛會,共同探討物理學前沿的科學研究和物理學教育等方面的重大課題。但非常奇怪的是,這次大會,無論是論文匯編、會議網站、演講還是提問,甚至會場外的大會指南,一律只用英文。會上海外有人曾對論文匯編沒有中文感到非常不解,甚至有學者申請用漢語作報告竟然也未獲主辦方批準。只有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他堅定地、勇敢地堅持用漢語作了題為《空間站上的AMS實驗》的學術報告。我想,丁肇中教授的漢語報告不僅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學術水平,相反更展現了他對漢語母語尊重的深厚文化底蘊、大家風范和學術的自信。為此,我們應該向丁肇中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無論是丁肇中教授,還是法國總統希拉克,他們能盡可能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應成為我們中國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官員學習的榜樣,法蘭西學院堅持用法語開講座的做法值得我們效法。雖然英語現在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超強的話語權,但絕大多數中國人,在絕大多數場合完全可以不說英語,而一個中國人不說漢語,那真的是非常不應該的。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請說普通話”的提示,但愿今后也能時時提醒我們國人:“請用漢語!”“請寫漢字!”

20世紀90年代,與美國的一位語言學教師談話,他問中國有多少人在學英語,當得知中國大約有1億多人在學英語(2005年實際已達4億),他非常吃驚,說他們國家可能只有幾萬人在學漢語,而真正作為工作需要來學習的可能只有千把人。因為,一個國家不需要每個人都很懂外語,他們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要學習,很多情況下可以依靠專門的翻譯啊!當然這不過是隨便的聊天,所談數據未必很準確,觀點也未必很科學,但從這位美國教師的談話里則反映了美國人對外語學習的務實精神。

不需要舉國上下人人“言必英語”。這樣既可以提高質量、也可大大節約全體國民的外語教育成本,這在一個教育還不算發達的國度尤其重要。相反,恐怕倒是更應該提倡用外語發表的論文盡量要翻譯成漢語,以方便“研為中用”。

歐洲各國非常重視用本國語言撰寫或翻譯科技論文。每個國家一般專設的國家級翻譯中心,對語言溝通、文化交流以及本國傳統文化的輸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荷蘭全國只有1,600萬人口,但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發展成翻譯大國,荷蘭國家成立專門的基金會資助荷蘭文學的學習和外語翻譯,目的就是為了擴大本國的影響,弘揚本國文化。法國人對母語保護有加更是舉世皆知。

這些與英語文化更加接近的歐洲國家尚且如此,我們中國更應該充分保護和提高我們漢語的科技話語權!

3.網絡漢語的立錐之地

在網絡時代,英語也展現其超強的“霸權”,不僅是漢語面臨空前的危機,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大語種也有很深的危機感。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楊光用數字來說明漢語推廣工程的任重道遠,他指出,現在全世界互聯網85%使用的是英語,78%的電子郵件使用的也是英語。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的場合都是在用英語。漢語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點幾。漢語在網絡中僅存立錐之地。

可喜的是,最近五年,中國的網絡信息化進程發展神速。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下午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已達1.11億(城市9160.6萬,農村1931.4萬),比2004年增長1,700萬,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的1.978億人。排在美國和中國之后的國家依次是:日本、印度、德國、英國和韓國。中國的寬帶上網人數達到6,43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4,950萬臺,有近2,000萬網民在使用筆記本電腦上網。

因此,雖然漢語在全球科技與網絡占有率、使用率等方面與英語相比明顯處于劣勢,但因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在閱讀漢語書刊,中國網民絕大多數時間也是在瀏覽漢語網站,因此同一種漢語書刊和同一漢語網站的瀏覽量現在應該可以穩居世界第一。這點無論從每種漢語書刊出版量還是網站瀏覽數據統計來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目前漢語在世界各領域的話語權提高,可能唯有在網絡中能夠獲得突飛猛進的進展。

從北京時間2006年2月3日公布的2006年美國NBA全明星評選結果來看,雖然休斯敦火箭隊因姚明、麥蒂傷病缺陣在西部墊底,戰績很糟,但姚明仍能以網上選票第一的身份入選NBA全明星,而被稱為“姚麥”組合的麥蒂也得到了西部前鋒中最高票。面對如此反差,美國人倒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寬容但又十分無奈地說:“誰讓姚是來自世界上人口第一的中國呢?”言下之意是中國人多,網上點擊率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網民網絡話語權在世界上的重要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中國人能夠在網上多寫漢語、多貼漢語網頁、多瀏覽漢語網站,也是在為漢語走向世界、提高漢語網絡話語權所作出的貢獻。

4.廣種薄收的“瘋狂英語”

在國外掀起“漢語熱”的同時,國內普及英語化的浪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越來越重視外語的教學,人們對英語的高度重視近乎瘋狂。當我們得知國外現在有3,000萬人在學習漢語時,舉國是那樣振奮,但當我們真正了解2005年中國已有將近4億的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另據英國文化委員會預計,2020年中國學習英語的人數將達10億,對此我們又會作何感想?

中國不但要求初中以上所有學生必修英語,從2001年起,還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英語也是中國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哪怕是考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等研究生,即使專業再好,英語也得達標過關,差一分也不能錄取。同時英語也是提拔干部和晉升技術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一些大城市,英語還被作為國際化的標志。中國的大學也在不斷強化英語教學。有的大學甚至在提倡全部用英語授課。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10月曾對4000多名非英語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作過一個調查,題目是:您在大學期間,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有多少?選擇大部分時間或差不多全部時間在學英語的人竟高達75%,這一結果讓人非常震驚。

大學也過于簡單闡釋“國際化”,在爭相實現“國際化”“研究型”“超大學”和創“一流”的“大辦大學”(類似58年的“大辦鋼鐵”)的“大躍進”中,一味求洋、求大、求多、求全、拼命追逐“數字化”,甚至用是否用英語開設多少門專業課程、采用了多少英語原版教材、采用了多少多媒體或網絡課程來評估和衡量辦學水平的高低。

在大辦“大學”的浪潮中,校園一味地求大、求洋、求新、求多,全國新大學城如雨后春筍,大學教學簡單復制國外模式,樓舍設備現代化、數字化程度絲毫不輸于發達國家,但走進如同新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的校園,很難感受到校園特有的沁人心肺、令人肅然起敬的厚重文化氛圍,也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大學教育絕不僅僅是用外語的教育,大學的發展也絕不僅僅是場館樓舍儀器設備等“數字化”建設,應該充分發掘大學發展的真正人文內涵。

老百姓評價一個家族的興盛有個非常簡單的標準,那就是:第一代看吃,第二代看穿,第三代看住,第四代看文化。

對應到中國大學的發展:第一代看“人頭費”,第二代看“辦公費”,第三代看“校舍”,第四代看“校園文化”。一流大學形成最重要是看有沒有真正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校園文化”。

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強化培訓,采用的實際上“剪稻穗式”的教學方式,他們的教學培訓正是利用了正規學校教學“成果”。如果沒有正規學校的基礎教育,他們哪來“瘋狂”地點石成金,讓外語“啞巴們”能夠“瞬間”開口,又怎能快餐速成讓個個考生獲得高分?這就像《吃餅》故事一樣,人們總是對有了吃飽感覺的最后“那個餅”印象才是最為深刻的。這些培訓只是對已經掌握了一定外語能力的學生采用突擊強化,對激發“開口”和應付考試還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不可能真正代替學校從頭開始、循序漸進的學校正規的外語教育。沒有學校的正規外語教學,就不可能造就現在外語強化培訓的神話,這些也同樣應該引起我們冷靜思考和深刻反思。

香港、新加坡對母語教學重視的語文教育的回歸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海外一些華人地區過去也是英語至上,由于忽視了漢語(華文)母語教學,出現了下一代英語說不好,漢語也不會說的尷尬境地,轉而重視孩子的漢語母語教育。現在海外的漢語熱,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海外華人對母語教育的回歸。

實際上,中國很多人從小學五年級(很多大城市現在已經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直到高中畢業,至少學習6年英語,少數大城市學生,可能得學十幾年英語;讀完大學,至少也得學習10來年英語,絕大部分人也是收效甚微的。除了用作國家規定的應聘、升職或入學等現代“科舉考試”的敲門磚外,很少能真正用于實際。

因此,保守估計,中國至少有4億人接受過英語教育,超過英美兩國人口總數。但據一些教育研究機構人員及語言教育培訓機構人員估計,中國目前真正能夠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口,不超過2,000萬。這意味著4億學英語的國民中,95%的人在時間、精力、經濟等方面的投入都沒有得到真正的回報。可見,中國目前這種“瘋狂英語”教育熱潮是短視而不經濟的,應該盡快得到糾正,使英語和外語教育重新回到理性的軌道。

5.漢語教學“火暴”背后的冷思考

(1)眼花繚亂的漢語教學機構

目前國內漢語教學機構名稱繁多,教育管理體制也存在較大差別,不利于漢語教學的科學、規范管理。

(2)尷尬的學科定位

對外漢語教學被看作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看起來地位非常高,任何一個學科也無與倫比,但實際上作為學科的“漢語教學”一面受到國家和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照和注目,面臨越來越沉重的社會責任和壓力,而另一方面,反而很少關注到漢語教學學科本身的發展和幫助。用辦“事業”的方式來辦專業,往往是架子大,實際的少。國家有關部門雷聲大,落到實處的雨點小。有時花錢多,見效卻也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真正關注漢語教學學科建設的根本,也就必然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另外,向世界推廣漢語應該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漢語教學專業是當然的主力軍,但如果繼續沿用早期漢語教學專業成長的方式,用完全市場化手段加老式的政府計劃管理,漢語世界推廣工作的成效也必然會大大打折扣的。

(3)夾縫中的學科發展

漢語教學學科,一方面為“名”所累,另一方面受目前學科設置的影響,該學科在很多學校都普遍感到像在夾縫中艱難地發展。

6.漢語“本土保衛戰”

在英語強權下,印度次大陸、一些歐洲小國正逐步英語化,很多知識分子開始喪失自己的語言。漢語在英語化的強權下,也正逐步喪失科技文化話語權和網絡話語權甚至在國內的母語權,隨著的全國4億民眾的“瘋狂英語”,漢語母語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5000年文明的載體。如果我們對國人漠視漢語、瘋狂英語與“剪稻穗”式的人才和教育資源的掠奪不加警惕,那么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成果都將會“付之西流”。如果中國的英語“瘋狂”不減,到下個世紀,世界許多語言被英語同化的歷史很難說不會在漢語身上重演!

2004年9月,作家王蒙先生針對漢語出現了空前母語危機,曾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所作的《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復興》發言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由于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面對漢語母語出現的空前危機,他呼吁全球華人共同保衛漢語,展開一場漢語保衛戰。

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不在重視母語教學。正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阿麥爾先生所說:“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她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打開監牢的鑰匙。”

語言是我們民族走向自由和自強之路的金鑰匙。現在如果我們還在說“外語+計算機=插上理想的翅膀”時,千萬可別忘了,漢語母語是我們飛向理想的“身體”!

面對漢語母語的空前危機,我們唯有保護好我們的漢語母語,因為那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民族振興、通向美好明天的金鑰匙。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們的母語,否則我們將會在語言文字上付出幾代人甚至整個民族的代價。所有中華兒女都別無選擇,應當義不容辭地一起來開展一場漢語母語保衛戰!

三、漢語如何成為世界強勢語言

1.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嗎?

非常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試圖尋究中國貧窮落后根源的人都曾試圖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漢字的所謂“劣根性”,由此也會殃及到用漢字記錄的漢語。現在實際上也還有人認為漢語表意不如英語嚴謹,漢語的表達不如英語,不如西方語言透露出理性的“光芒”,甚至認定漢語重形象思維的方式約束了整個民族的科技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則有過因中國的貧窮落后而試圖徹底否定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漢字,由此殃及到用漢字記錄的漢語,甚至過激地認為漢字是中國貧窮落后萬惡之淵藪。

同樣現在很多人談起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對漢語大加贊揚,同時也會榮及記錄漢語的漢字并也會滔滔贊美中國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都會順理成章地認為漢語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語言。

可見并非只有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漢語最好,別國也有人認為自己的語言最優美。一種語言是不是最美、最好,不完全是個客觀的評價,更多的還帶有一種主觀感情因素。其實,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寫出優美的作品,而正是由于這些優美的作品進一步完善了語言,使語言顯得更美。反之,任何語言也都可以寫出蹩腳丑陋的作品,甚至污染了、損害了語言的健康與優美。我們對漢語(包括漢字)既不能妄自菲薄認為漢語不如英語,也不要過分唯漢語獨尊。關鍵應該每個人都來學好漢語、用好漢語,推動更多的人用漢語,促進漢語的健康發展。

2.世界強勢語言興盛的歷史思考

語言世界同生物世界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生生滅滅的。在語言的自然王國中,一方面,世界的語言同自然界的物種一樣正急劇減少,大部分語言已屬于使用不足10萬人的“族語”,大批的語言和方言處于瀕危狀況,還有很多語言,有的多則數千幾百人,少則寥寥幾個人會說,已經瀕臨滅絕。每兩個月就有一種語言消亡。

中世紀,強大的古羅馬帝國的興起,拉丁語曾經成為風靡歐洲的國際性語言,歐洲很多國家曾以拉丁語為科學和宗教的語言,有的國家還把拉丁文作為公文和文學語言。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崩潰,拉丁語日趨衰落,但教育界曾將拉丁語當作國際語言使用長達一千年。拉丁字母現在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字母。

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有3,0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公元前800年出現奴隸制城邦國家,公元前5世紀為希臘的鼎盛時期。隨著羅馬帝國軍團揮動著刀劍和長矛到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也被帶到歐洲各地。希臘語最終取代了拉丁語,并逐步推廣到世界許多國家。但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語也早已失去往日的風光。

公元8世紀,摩爾人的軍隊手揮舞刀劍,將阿拉伯語帶到北非和中東。阿拉伯語言在中世紀數百年中曾為世界學術文化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并作為中東很多國家的書面語。拉伯語曾對歐洲語言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阿拉伯字母是除拉丁字母外,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字母。

法語也曾因法蘭西的崛起一度成為世界性語言。法國人借助武力將他們的語言擴張到非洲、美洲和遠東。在17世紀,法語曾成為歐洲外交用語,并在英語興起之前,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語言。隨著英語的興起,法語的世界地位日趨衰落。

英語在公元1300年還只是英格蘭人所說“低階層”語言,直到公元1500年以后,才形成現代英語。18世紀中葉,大英帝國興起,英國依靠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把英語推向世界,使英語地位逐漸趕超法語。雖然二戰以后英國國力日漸衰落,但美國崛起并成為世界軍事、科技超級強國,使英語獲得“第二春”,并逐漸成為世界第一超強語言。

漢語和漢字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地區曾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文言”(古代漢語書面語)曾在很長歷史時期為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借用。越南于公元10~13世紀就開始利用漢字“六書”方法,創造出本國的“字喃”,并和漢語文言文并用,現在越南語大部分詞匯仍源于漢語。

朝鮮于高句麗國(三國時期)就已用漢字著《留記》等著作,百濟時統治階層漢語水平已經很高,至新羅時,開始用漢字書寫朝鮮語。15世紀中葉開始使用朝鮮自己的文字“訓民正音”(諺文)。至1894年,朝鮮政府宣布“訓民正音”可作公用文字,但漢字與諺文仍一直混合使用。現在韓文中有70%的漢字詞。朝鮮在1948年和1954 年兩次“廢除”漢字,不允許夾用漢字。

日本最初借用整個漢字作音符書寫日本語,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后,已開始利用漢字來記錄日本語。日本學者利用漢字創造了日語字母——假名以后,仍繼續使用漢字。同時19世紀到20世紀初,日語漢字詞“回娘家”也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漢語。

近年來,隨著中華的和平崛起及“漢字文化圈”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漢語和漢字的地位正逐步提高。現在不但國人開始重視漢字這一世紀“瑰寶”,國際社會對漢字也寄予厚望。韓國政府1999年決定,在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將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韓國總統金大中說:“如果無視漢宇,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并用。”(1999年2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聯合國《2005年世界主要語種、分布與應用力調查》報告認為,韓國取消漢字增加了國際貿易交往的歧義性,并建議增加適當數量漢字與韓文并用。據稱,韓國已經著手該項工作,而朝鮮對聯合國這一建議仍存有異議。

綜觀世界強勢語言興盛歷史可以發現。似乎歷史上所有超強勢語言形成都是依靠國力的強盛和軍事擴張。

古代拉丁語、希臘語依靠強大的羅馬帝國的擴張,把拉丁語、希臘語帶到各占領國。

阿拉伯語世界范圍內興起,最早也源于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在中東的擴張。公元8世紀,摩爾人的軍隊手揮舞刀劍,將阿拉伯語帶到北非和中東。阿拉伯語言在中世紀數百年中曾是世界學術文化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并作為中東很多國家的書面語。

西班牙和葡萄牙相對于西歐以外的國家是強者;而相對于西歐各個國家,相對還比較弱。但這兩個國家在環球航線開辟之后,大力發展海軍,進行海外殖民地擴張。

葡萄牙語的興起依賴于葡萄牙在非洲的西海岸、中東、南亞和東南亞以及中南美洲建立起的龐大殖民帝國。

西班牙在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美洲新大陸后,依靠海外貿易與殖民統治一夜暴富成為強國。西班牙也正是通過海外殖民地把西班牙語帶到南美等很多國家。

似乎語言總是隨著國力的強盛而強盛,隨著國力的衰微而衰微。強國才可能有強勢語言,弱國語言就必然呈弱勢。其實,語言強勢還不僅僅依靠軍事、政治的優勢,還要看其他社會歷史條件,如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人口多少、語言結構系統及其交際功能的完善程度等等。在世界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證,一些弱勢國或民族其語言反成強勢。

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中國北方曾無數次被外族征服,但這些外來的強勢民族最后卻都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漢語言文化。

中國北魏(386~543)時期,屬于“東胡”的鮮卑族在對中國北部長達140多年的統治中,受到高度文明的漢文化熏陶,由“胡言亂語”到“胡言漢語”,最終漢語取代了鮮卑語。歷史上所講的“胡人”不是指嚴格意義上的民族,而是指“大胡子的人”。而“胡話”“胡說八道”和“胡言亂語”等最早就是指“胡人”講的不太流利的漢語。

滿語曾經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幾百年的輝煌。滿清入關后,滿語作為“國語”。清王朝曾依靠軍事強權在全國大力推廣滿語,但同樣是受到中華文明和漢文化影響,滿語地位逐漸衰落,反而逐漸為漢語所取代。

滿族現在有1,000多萬人,除滿族外,錫伯、達斡爾等民族也使用滿語。但現在他們大都只會講漢語,會滿語的人極少,滿語現在亟需得到大力保護。

公元11到14世紀,法國諾曼底人征服了不列顛,但在不列顛,英語卻同化了法語。

希臘無論在地域上、人口數量上,還是國力上都遠不足以同超強的古羅馬帝國相抗衡,但希臘古老璀璨的文明和文化藝術徹底摧毀了羅馬尚武的軍事強權文化,希臘語同化了強大的羅馬統治者。

應該看到,世界上每種強勢語言實際上都伴隨有高度繁榮的文明與文化,國力的強盛與語言文化藝術高度繁榮互為表里。

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特別是深處腹地的大陸傳統語言文化,僅僅依靠軍事強力是不可能征服的。在民族覺醒的現代社會,通過軍事等強力實現語言替換更不可能獲得成功。現代英語的進一步走強,更多的是依靠其現代科技網絡文化的助推。這也充分說明,在現代社會,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和平崛起使漢語走向世界。中國要和平崛起,實現漢語走向世界,唯有在大力振興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現代科技文化和網絡文化。

四、民族文化振興與漢語走向世界

1.“申遺”風暴刮醒的民族文化意識

2004年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不要冷落了自己的傳統節日》的報道中說,東北一大學教授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來急件,稱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文化遺產——“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引起了國內的震驚和疑慮。2005年4月14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證實韓國文化部門正準備把江陵端午節列入遺產申報名錄。此事一經報道,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對中華民族2,500多年的端午節馬上要變成外國的“洋節”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擔憂。很多人認為,如果韓國一旦申報成功,那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將是非常尷尬的。

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19個“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昆曲入選其中。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5年11月28日《新京報》報道,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一年多來一直鬧得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獲得成功而告終。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全國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網民更是紛紛留言表示遺憾。

世界上都公認端午節最早源自中國,后來,端午節逐漸傳到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端午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全世界過端午節的人絕大部分生活在中國。中國有29個民族超過12億的人把端午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中國有著很深厚的文化根基。

韓國申報成功后,一些專家紛紛出來解釋。有人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被韓國搶先申報。還有人解釋說,韓國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也有專家明確表示,韓國的“端午祭”跟中國的端午節是一回事。韓國在慶祝端午節時,也有用菖蒲水洗發、頭上扎艾草、釀米酒等習俗,只不過沒有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說法而已。韓國申報文本第一句話也說明“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

但“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同自然遺產的獨有性是有區別的。雖然韓國的“端午祭”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但中國還可以再申報。類似情況如 “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 曾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中國申報新疆地區民間藝術“新疆木卡姆”也同樣得到了批準。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民俗被別國搶先申報的還不止“端午節”。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2005年已被蒙古國申報成該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幾年前印度尼西亞已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2005年柬埔寨皮影戲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

漢字是世界上還在繼續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中國臺灣也要提議申報漢字繁體字為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

國內外刮起的這場“申遺”風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和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針對這一現象,在2006年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提出了“文化赤字”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不能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而只成為“硬件加工廠”。

2.漢語走向世界的必然趨勢

50多年來,隨著中國以及漢語的“大中華圈”的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影響力的增強,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多,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逐步增強,漢語教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據統計,現在世界上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經超過3,000萬人,有100個國家超過2,500余所大學在教授中文,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漢語教學。

國家留學基金委于2005年5月公布的200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12月31日,2004年全年共有來自178個國家的110,844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在中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含中國臺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420所高等學校、中學和其他教學、科研機構學習。2004年來華留學生的數量與2003年相比,增加了42.63%,是近10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漢語言類學生達75,270人,占總數68%。

2005年6月15日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介紹,近兩年在對外漢語推廣工作中,每年投入大概有2億元,今后還將加大投入進一步開展漢語的世界推廣工作。根據有關部門介紹,國家將在國外建100所左右的孔子學院或漢語中心。自2004年11月21日中國在首爾(漢城)創辦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以來,現在已經在美國、日本、瑞典、烏茲別克斯坦、比利時、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肯尼亞20個國家創辦了近50所孔子學院。計劃到2010年使全世界學漢語的人數達到1億人。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一項批示中明確提出:“漢語走向世界”,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高度重視,漢語走向世界面臨空前的機遇。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中華圈”的經濟繁榮,中國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將會選擇學習漢語。國外甚至還有人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說漢語的人口將達到20億。所有這一些都說明漢語走向世界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漢語走向世界”與中國多年努力追求的“和平崛起”戰略有著天然的呼應。中國在加快發展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同時,更需要充分發展自己的“軟實力”。如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從而達到全面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是真正能夠實現“和平崛起”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漢語的世界推廣,正是能夠達到讓世界充分了解中國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橋梁。

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一項批示中明確提出:“漢語走向世界”,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推廣漢語”工作的高度重視。中國漢語教學界應該更加積極努力迎接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中國也應該向法國政府學習,為保護漢語立法,期望“請說漢語”“請用漢字”能在神州大地和全球華人中蔚然成風。

3.“中華芯”與漢語漫長自強之旅

最近幾年來,在中國,無論是國產電腦、國產彩電還是國產手機都會談到作為核心技術的 “芯片”,最初人們將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叫“中華芯”,后來推而廣之把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和成果都叫“中華芯”。由于“中華芯”關乎中國最為核心重大利益,因此,在中華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呼喚中華大地騰飛起真正的“中華芯”。而我們的漢語和傳統中華文化可以說是中華和平崛起的“中華芯”。作為“中華芯”的漢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漢語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意識的突出表現。如日本侵略軍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曾在中國臺灣和東北地區強制推行日語,但結果最終也未能達到替換漢語的目的。1945年當日本無條件投降后,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整個臺灣從城鎮通衢到山村巷野,到處都是用漢語“大聲叫喊”的人聲,臺灣的公文標牌,一夜之間也全變成用漢字書寫。日本侵略者在臺苦心經營長達半個世紀的語言殖民政策頃刻間化為烏有,這巨大的反彈力量就是源于作為“中華芯”的漢語所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漢文化意識和漢文化傳統。

基因變異就會導致物種變異,民族意識更替、語言更替會導致民族認同的改變。保持和振興“中華芯”才能真正實現中華的和平崛起。

當今世界,同樣屬于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正以不斷英語化為代價實現崛起。在現代社會,實現中華的全面和平崛起,在不斷增強國力、繁榮現代科技文化、增加國際影響力進程中,漢語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振興是最為重要的。

漢語雖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因為歷史的原因,在分布國家數量以及作為區域共同語等作用方面遠不及法語與西班牙語,更不如英語。但母語人口數量遠遠大于其他任何語言,分布區域也僅次于英語。現在,漢語在科技影響和網絡應用力等方面又與英語拉開了更大的距離。

在現代全球化世界中,科技話語權、網絡語言空間對保持和激發語言生命力至關重要、生死攸關。目前情況下,漢語還很難能夠在21世紀一舉取代英語而成為世界第一超強語言。但在世界多元化大格局下,21世紀的中國除了能夠得到經濟持續繁榮、國力強盛外,更重要的是,全面繁榮漢語科技文化、漢語網絡文化、全面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在信息化時代,在大力推廣漢語、振興中華文化的同時,應該與時俱進地發展漢語網絡,擴大漢語網絡資源,提高漢語科技和網絡的話語權,這對實現中華和平崛起和漢語的興盛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面對英語一語獨大的世界“霸權”現象,一些傳統文化“語圈”,如“印度次大陸語圈”、甚至“拉丁語圈”也正在加速英語化進程。漢語等一些亞洲語言要想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強勢語言,必須也應該振興或借助“漢字語圈”或“漢字語言聯盟”。中國在搞好漢語、中華文化振興的同時,應該充分利用東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加強“漢字語圈”的凝聚力,積極推動“漢字語圈”發展,通過語言聯盟來共同制衡世界范圍的英語化泛濫趨勢,引領整個“漢字語圈”增強在世界各領域的話語權。我們從事漢語言文化教育的人,應該更加務實地做些事情,同時對此應引起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

“路漫漫其修遠兮”,漢語自強之旅還相當艱難而漫長,每位中華兒女都應以高度的耐心、積極的努力,為漢語走向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請見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漢語》(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9月)。

(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午夜综合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五月天在线网站| 亚洲男女天堂|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 91色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福利|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九色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jizz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色婷婷丁香|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a网站|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69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影院|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精品福利网|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97国产在线播放|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一级黄色片网| 播五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