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學的研究歷史悠久,以文字、音韻、訓詁為主導發展了幾千年,具備了深厚的積淀和完備的體系。訓詁學一直作為古代漢語研究的核心學科而備受學術界的推崇,同時它又是現代漢語語義學的始祖,其在漢語研究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具體來說,訓詁學是一門從先代各種訓釋材料中總結出解釋語言的規律和方法的學科。就現代而言,訓詁學是中國語言文學中一門傳統的解釋詞語和研究語義的學科。其功用正如東晉訓詁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寥寥數字,已將訓詁學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訓詁以考文化——以《爾雅》為例闡釋訓詁學在繼承文化傳統中的作用
(一)通過名物訓詁闡釋古代物質文化
早在漢代,訓詁學就以經學為基礎發展起來,而且有了專門解釋詞語的訓詁學著作。主要有《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四種。這四部訓詁專書被后世稱為中國訓詁學的基石。其中,《爾雅》是最早的訓詁專書,也成為后代解詞釋義的重要依據。《爾雅》3卷20 篇(今留19 篇),書中《釋詁》、《釋言》、《釋訓》3篇是解釋名物以外的語詞,主要類聚一般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用一個通用詞作解釋。不同品物則用不同的訓解方法,很是詳盡。其余16篇都是解釋各種事物名稱的。如親屬、宮室、器物、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等,其解釋對象多是經傳古籍中的詞語。所謂“名物”是指范圍比較固定、性質比較具體的專門名詞。通過名物訓詁闡釋古代物質文化,是訓詁學的任務之一。例如,我們可以依據《釋宮》闡釋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據《釋器》闡釋古代各種器制、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依據《釋樂》闡釋古代音樂表現藝術,依據《釋天》推導先秦天文學史研究,依據《釋地》《釋丘》《釋山》推導先秦地理學史研究,依據《釋水》推導先秦水文學史研究,依據《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推導先秦生物學史研究。這些都是我們借以闡釋古代物質文化的寶貴文本。
(二)通過訓詁闡釋古代制度文化
物質文化是活躍的、經常變動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則相對穩定一些,它規定著文化的性質,是文化中的權威因素。但是,同語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為活躍一些。因此即使現實的人類社會制度已經發生變化,它的消逝了的制度文化的痕跡也仍然可以在語言中沉淀并保留下來。例如,我們可以依據《爾雅》中的《釋親》來闡釋古代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依據《釋天》闡釋古代祭祀制度,依據《釋地》闡釋古代封建分封制度等等。
二、訓詁學在提高中國文化歷史學術現代化、國際化中的作用
中國現代訓詁學的研究,是聯系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對漢語字詞的形音義、漢語字詞的內在條理與系統以及語言、文學、史學、哲學、文化學所作的綜合研究,是對中國的學術文化與外國的學術文化實行貫通的研究。所以,這種研究體現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語言研究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是中國語言研究中既有傳統根基又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范式,為中國文化歷史學術的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一)訓詁學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訓詁學是文史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一。在學習和研讀文史專著與論文時,常常發現一些有名望的專家學者,由于忽略了訓詁學的研究成果,而產生常識性的錯誤。現以文史工具書中的錯誤為例,闡述訓詁學在文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辭源》、《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是文史工作者最常用的工具書,也是與訓詁學關系最密切的專著。但是,由于編者對前人訓詁學成就注意不夠,也難免導致失誤。如對“狼狽”一詞,三書皆襲唐代的舊說,沒有吸收清代與近代學者的訓詁學成就。
《辭源》:“狼狽:獸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十六《廣動植》: ‘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 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俗謂互相勾結為非作歹者為狼狽為奸。”
《辭海》:“狼狽:比喻彼此勾結, 如狼狽為奸。按, 舊說狼狽兩獸名。狽前腳絕短,每行必駕兩狼, 失狼則不能動。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
《現代漢語詞典》:“狼狽:傳說狽是一種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趴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所以用‘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十分狼狽、狼狽不堪。”
對于“狼狽”、“猶豫”這一類連綿詞,古人早有訓釋。王念孫《廣雅疏證》:“躊躇, 猶豫也。”疏證曰:“后人誤讀狐疑二字, 以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離騷》猶豫、狐疑相對成文, 而謂猶是犬名。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曰猶豫。或又謂猶是獸名,每聞人聲, 即豫上樹,久之復下, 故曰猶豫。或又以豫字從象,而謂猶豫皆是多疑之獸。以上諸說,具見于《水經注》、《顏氏家訓》、《禮記正義》。……本因聲以見義,不求諸聲而求諸字,故宜其說之多鑿也。”
王引之繼承其父的成果,在《經義述聞·通說上》中, 又一次告誡說:“其義即存乎聲,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矣。”
近代人朱鳳起在《辭通》中,再一次肯定了王氏父子的見解,學術界已成定論。可見,訓詁學在文史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廣大文史工作者應當對其加以重視。
(二)訓詁學在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訓詁學屬于傳統語言文字學的范疇,它與當代文學的創作似乎聯系不大。事實上,當代作家在以歷史為題材從事文學創作時,必將涉及到一些古代漢語的詞匯、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識等方面的問題。即使是創作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難免運用一些古代的詞匯、典故等等。某些作家正是由于缺乏古漢語修養,缺乏訓詁學知識,所以在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些誤用古語詞、誤用典故、誤解成語和不明古代文化常識等方面的問題。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舉。總之,訓詁學與當代文學創作之間的確存在緊密聯系。如果作家不懂得一點訓詁學知識,缺乏古漢語修養,那么他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古漢語詞和成語典故的時候,就可能因理解不準確而造成用詞不當,從而影響表達效果。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作為一位作家,應該也必須從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中吸收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文學作品的文化品位。要做到這一點,作家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懂得一點訓詁學知識。
三、中國訓詁學新世紀展望
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時,要求體現這種語言、文化及其所屬的民族的特點,這是我們的目標;但應當看到,這只是直接目標,而不是終極目標。我們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其終極目標是使它真正有益于世界,融入世界學術文化的洪流,為世界學術文化的發展發揮相應的重要作用。這個重大問題,劉師培在近一百年前就提出來了。他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叫“論中土文字之用,莫若取《說文》一書”,用世界語“詳加解釋”,以“窮其造字之形義,以考社會之起源。此亦世界學術進步之一端也”。當代訓詁學是對由博返約傳統的繼承,是對當代科學精神的融合。在21世紀中國走向世界的現代化熱潮中,訓詁學要實現自身的建設與發展,要走向真正的科學化、理論化、系統化的發展道路,就必須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在當代意識的呼喚下繼承傳統文化,汲取異域營養,使傳統學科與現代接軌,完成傳統訓詁學的現代化轉換,使這門千年顯學重新煥發青春。要堅持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有機結合,使當代訓詁學更具科學性,立足民族特點,不斷創新,沿著師古而不復古、堅守而不保守即民族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不斷前進。
(杜建芳,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