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云南普洱茶的名字對我們來說已不算陌生,但是,我們對于云南永德縣的普洱茶卻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思茅和版納的普洱茶知道和了解得比較多一點,卻遺忘了云南普洱茶這個大家族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員一云南永德縣的普洱茶。
4月16日—18日,記者接受了永德縣委、縣人民政府的盛情邀請,參加了“春茶中國·中央媒體聚焦永德”的專題采訪活動。在短短幾天的采訪中,我們親眼看到了云南永德的普洱茶是怎樣從這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
茶產業是永德百姓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產業。永德的土著民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古代濮人后裔先民,早在1700多年前就發現和利用茶葉,至今仍保留著獨特的茶文化習俗和固有的愛茶、敬茶風尚。距今400多年前,這里的少數民族先民就把野生茶樹作為神靈的象征,引種于房前屋后加以馴化,形成了永德原始的茶葉種植業。
永德茶葉資源主要有三大類?2個品種,其中:國家和省級優良品種3個。三大類是:一是野生型古茶樹,集中分布在縣境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和棠梨山生態保護區內,海拔1900—2600米之間,總面積11.55萬畝,生態系統保持原始風貌,在中國南方古茶樹自然群落分布史上實屬罕見,是研究中國茶樹起源的又一新發現,經濟和科學價值重大,對開展茶葉品種選育、茶文化研究、科學考察和發展旅游業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樹干基圍40厘米以上保存量30—45萬株,平均樹高5米,最高25米,基圍最大的達215厘米。
二是過度型古茶樹,栽種密度較高,是茶葉種植的歷史起源,為該縣調整良種結構,提升茶葉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要分布在縣境大雪山、亞練、烏木龍、德黨和勐板等鄉鎮,海拔1200—1800米之間,面積1000畝,樹干基圍40厘米以上500—1000株,基圍最大的達?80厘米,高5米。
三是栽培型茶園,2005年,全縣栽培型茶園面積達9萬畝。
茶產業是永德縣的傳統支柱產業,茶園面積遍及10個鄉鎮,惠及28萬茶農,是全縣85%以上山區農民群眾供孩子上學、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解決生計問題的主要經濟來源,直接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問題。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茶葉產業作為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來抓,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分類推進,通過加大高優茶園建設,強化制茶龍頭企業扶持,在茶葉原料基地建設、龍頭培育、科技培訓、政策引導和經營機制等方面成效顯著,茶葉生產效益持續增加,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茶葉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5年,全縣建成高優生態茶園2.21萬畝,茶葉產量3500噸,其中:以普洱茶、綠茶為主的精制茶產量達990噸。共有茶葉初、精制加工企業293戶,實現茶葉產值3988萬元,是“九五”未的1.4倍。2005年,全縣建成普洱茶精制加工廠2個,生產銷售精致茶2300噸,實現茶葉產值1485萬元,增加值446萬元,茶農人均增收250元。多年來,永德普洱茶、綠茶等內銷昆明、北京、廣東、上海、湖南、湖北、新疆、內蒙古;外銷到日本、德國、韓國、泰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正是永德普洱茶的好品質決定了它在市場的需求和占有份額。
在“十五”取得較好成績的形勢下,永德縣委副書記、縣長丁華云先生向記者介紹了該縣“十一五”的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全縣要建成無公害茶園9萬畝、有機茶園?萬畝,茶葉農業產量預計達6000噸;茶葉初制加工能力達4000噸/年以上、精致茶加工能力達3000噸/年以上,精致茶產量4000噸,其中:名優茶占30%;實現茶葉農業產值4220~'元、工業產值5000萬元,增加農民收入1000萬元,稅收340萬元。2020年,全縣擁有茶園面積15萬畝,茶葉農業產量達6500萬噸;精致茶加工能力達90000屯/年以上,精致茶產量8000噸,其中:名優茶占50%;實現茶葉農業產值5600萬元、工業產值8000萬元,增加農民收入1500萬元,稅收610萬元。
(作者單位:云南經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