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頒布后,圖書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圖書的質量到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編輯工作的含量,體現于編輯“三審制”的質量。新聞出版總署前些年頒發的《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對編輯工作“三審制”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特別對初審、復審和終審三個環節分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制度層面來說,這些規定體現了圖書編輯工作的規律,具有可操作性。但由于多種原因,在一些出版社,編輯工作制度規定和編輯工作實際操作“兩張皮”的現象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編輯“三審制”疏于管理等問題,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圖書編輯工作的質量,進而影響了圖書質量,編輯“三審制”成了圖書質量管理的軟肋。
據有關調查表明,當前編輯“三審制”存在的問題體現以下四個方面:
編輯“三審制”流于形式。按照規定,圖書編輯中應有初審、復審和終審,但有的出版社卻對此進行了“合并”,書稿的初審和復審或復審和終審均由同一個編輯完成,存在著“縮水”的情況,客觀上使“三審制”成了“兩審制”。
初審工作簡單化。初審工作是編輯“三審制”的基礎,初審報告不但要對書稿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學術價值進行評估,還要善于發現書稿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問題的處理意見,但有的出版社編輯的初審報告只有簡單的幾句話,既沒有對書稿的客觀評價,也沒提出書稿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初審報告甚至將內容提要作為對書稿的評價。
初審報告書寫格式不規范,出現了越權行為。初審報告是編輯“三審”工作的第一個環節,是“三審”工作的基礎。有的責任編輯不知是出于無知還是越俎代庖,在初審報告中寫上“同意出版”的字樣,令人哭笑不得。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認為書稿達到了出版要求,提請復審。”
把編輯“三審制”違規外包。編輯“三審制”是出版社編輯工作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圖書出版社對圖書的出版導向和質量的掌控,有的出版社在與民營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違反規定,擅自將本該由出版社編輯完成的書稿“三審”工作,“發包”給非出版單位的人員去做,并讓沒有發稿資質的人員擔任責任編輯,使編輯“三審制”處于放任狀態,并導致圖書質量的問題。如前年總署查處的一本有嚴重導向錯誤的圖書,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出版社在與民營工作室的合作中,把責任編輯的發稿權外包給不具備編輯資質的人員。
編輯“三審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一些省市出版行政部門的重視,不少地方的出版行政部門加強了對編輯“三審制”工作的管理,把嚴格執行編輯“三審制”作為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舉措。如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把堅持和強化書稿的“三審制”作為出版工作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以“三審制”檢查為工作重點,去年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書稿“三審制”檢查評比工作,對所轄出版社2003年以來的書稿審讀規章制度進行了檢查和總結。在檢查評比的基礎上,該局進一步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有力地推進了蘇版圖書質量的全面提高。江西省新聞出版局把抓圖書質量檢查與表彰激勵結合起來,把提高編輯初審報告的質量作為加強編輯“三審制”、提高圖書質量的突破口。從前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兩屆全省圖書優秀初審報告評選,從中評出了一批圖書優秀初審報告,并對這些優秀初審報告的責任編輯進行了表彰和獎勵,努力發揮圖書優秀初審報告的示范效應,調動了廣大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大學教材“走出去”尚待時日
張愛民申正平
第十三屆BIBF上的中國版權輸出合同增長了98.2%,而同期版權引進只增長了6.7%。版權輸出與引進之比由0.66:1變成1.23:1。這種變化,被很多媒體稱為“歷史性突破”。 但是,對大學教材來說,“走出去”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清華大學出版社李家強社長說,截至目前,清華大學出版社還沒有教材版權輸出,“基本上是空白”,他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的大學教材外國學生難以適應,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教材主要是對外漢語教材方面的,而這一領域已經有幾家出版社做得相當好。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朱杰人社長認為,以目前的狀況,要向國外輸出教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學的教材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顯然,我們在許多領域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玉山告訴記者,就目前國內一百多家大學出版社而言,教材版權貿易方面,輸出的主要還是語言類,輸入的教材則是主流。“和前些年相比,引進圖書的分量越來越大。以前我們主要是經過翻譯和加工,然后出版國外的教材,近年來直接引進原版教材的數量越來越多。總的來說,引進的趨勢比較明顯。”
但是放眼長遠,他也表示出國內出版人的自信:“將來我們的綜合國力增強了,‘軟實力’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走出去’,包括教材‘走出去’都將發展成為蓬勃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