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算短的演員生涯中,接拍不同的戲給了我不同的感受。這些戲的思想、角色的性格都在豐滿我的人格。但是這些感受在《越王勾踐》之前還是停留在感性上的,這個過程就好象是被什么所感動,抱著某種情懷去表演、去生活,這個感受是未經歸納的。
在和作者張敬的幾次接觸中,在一種沉默、伴隨著思考的狀態中聽他闡述《越王勾踐》,聽他敘述這個關于英雄的悲情史詩的過程中,我的心里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共鳴。這種共鳴是男人對于古典的、悲劇性的英雄情懷的共鳴,也是對于在現實生活中被深深埋沒了的、對于生命之美的共同追求的共鳴。
英雄、悲劇、古典、史詩這些總是在電影電視劇中被強烈推崇的字眼,事實上,卻也是在這樣一種形式里最容易被膚淺化甚至被忽略的感情?!对酵豕篡`》帶給我的是戲劇化的歷史,更是真實的歷史。作者帶給我的《越王勾踐》就是這個具有強烈戲劇元素的載體真正戲劇化的一部史詩。這里的英雄并非僅僅攻城掠地,這里的悲劇不是哭哭啼啼,這里的歷史也不單單是還原,這里的一切都是為了體現一種悲劇精神:一種單純的、卻要在歷史的車輪下被傾軋、被摒棄的悲劇精神;一種源于人性的追求,卻又在人性的復雜變化中被磨滅的悲劇精神?!对酵豕篡`》的戲劇性在于,作者把這種中國歷史局部的精華加以強化、升華并完整地釋放出來,也是從《越王勾踐》中,我感受到了這種英雄悲情的全部。
在飾演勾踐的過程中,我能充分體會到這部劇本的厚度。它縝密,覆蓋了無數的細節;它豐滿,人物的成長歷程是建立在作者對于歷史和人性的完整思考的基礎上的;它流暢,其中的結構如教科書一般剝繭抽絲地展開。演張敬的劇本,是一個酣暢淋漓的過程,上文所說的共鳴是讓我帶著自己的生活、體會去演繹這樣一個悲劇英雄,我要說,是張敬的劇本喚醒了我身上這種對于史詩般悲劇情懷的向往。
我喜歡張敬的文筆。劇本敘述是詩化的,人物語言是詩化的,故事也是詩化的。文筆是一個環境,這個環境讓我回到那個年代,不論是勾踐還是吳王,不論是范蠡還是伍子胥,不論是西施還是文種、伯,在第一次看劇本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形象,劇本的語言讓我相信,這就是他們的靈魂,這就是真實的他們。
越王勾踐的膽劍意識
黃健中
《越王勾踐》的本子張敬寫了10年,是十年磨一劍。而我則是馭劍之人——要駕馭好2500年前的這一歷史故事,更要讓陳寶國這樣超一流的演員演好這一慷慨悲歌的角色。開拍時我說過,如果拍不好這劇,今后我不再拍戲。經過108天的努力,我感到對得起編劇、演員和歷史。
現在劇本改為小說,好處是可讀性、可視性強,人物活動環境的描述和心理刻畫更加具象。我喜歡這部書首先是因為作者的態度,他寫歷史筆端是人,而不是歷史。我看到同類的劇作多數相反,作者顧忌的是歷史,能夠把關注的焦點對準人,寫出真正的人,說明張敬對歷史的把握從容裕如,游刃有余?!对酵豕篡`》的“頂點”層出不窮,張弛有度。閱讀的快感,猶如站立海島之巔觀四周驚濤駭浪,風吼云怒。即令風收云散,海靜潮落,耳際仿佛還能聽到心靈的震撼。
“生聚教訓,二十年猶未晚”——這是周恩來總理留給今天的越人的題詞。
“身為越人,未忘斯義”——這是偉人作家魯迅先生的感言。
我希望勾踐及其臣民臥薪嘗膽,刻苦自勵,發奮圖強的膽劍思想能夠給今天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以啟迪、奮發、激勵。
《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2006)》
征訂啟事
《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是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持進行的一項大型的基礎性國民消費調查
工程。2006年第四次調查包括國民對圖書、報紙、雜志、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物等的閱讀與購買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調查報告內容包括總報告和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成都、西安、鄭州、昆明、濟南十個城市專題調查報告,便于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地區出版物閱讀與購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出版發行業務,同時也為管理部門做好本地居民的閱讀工作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2006)》現面向全國征訂,同時為方便進行對比研究,也同時發售1999年、2002年、2004年報告(尚有少量樣本),2002年和2004年報告定價為2000元/份,1999年報告定價為1000元/份。
聯系人:屈明穎徐升國 電話:010-51259255轉8312、8308
傳真:51259264 郵箱:Xu482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