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按需印刷始于20世紀80年代,英文縮寫為POD,即print-on-demand,它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個性化印刷要求的一種印刷解決方案。按需印刷的技術基礎是數字化印刷,它依賴的是數字化技術、通訊和網絡技術。
按需印刷并非指某一種印刷設備,而是概括了所有能夠滿足按需印刷要求的印刷系統。它滿足個性化印刷,減少浪費,實現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使得按需印刷、按需印后加工市場不斷拓展,實現零庫存、即時出書和可選擇的個性化印書要求,使按需出版獲得了市場。
互聯網的不斷擴大與成熟,為按需印刷、遠程按需出版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進入2000年,數家大的出版集團宣布建立自己的數碼印刷中心,眾多專業印刷廠也躍躍欲試,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
全球數碼印刷市場以每年21%的增長速度遞增,而傳統印刷同期的市場增長率只有4.5%。
按需印刷走進中國
按需印刷的生產方式適用于一些定向較窄、專業性強、可變性強、批量較小的印刷,譬如:短版、絕版書的印刷,個人出版,各種行業標準、技術標準、教科書、學術專著等的出版。
以數碼印刷為主的按需印刷技術不僅可以進行可變數據印刷、個性化印刷、網絡化印刷,還能進行聯機加工。其操作過程是將圖書、文件等內容數碼化后,用電子文件在專門的激光打印機上高速印制書頁,并完成折頁、配頁、裝訂等工序。
按需印刷技術真正實現了書籍等印刷品從大眾傳播向小眾傳播的轉變。由于按需印刷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如今國際上包括英格拉姆、西蒙與舒斯特、巴諾在內的很多大型出版集團紛紛加入到了推廣按需印刷技術的行列中。
與歐洲按需印刷市場的良好形勢相比,2004年以來也是我國按需印刷出版業從概念型邁向生產型操作、快速增長的標志性時期。2004年4月16日,知識產權出版社引進富士施樂以及方正印捷等數碼印刷系統,率先啟動國內的按需出版工程。之后,石油工業出版社引進中國首臺NexPress 2100彩色數碼印刷機和DM 9110黑白數碼印刷機,也開始嘗試按需印刷。而上海同昆數碼圖文有限公司在上海書展上現場印制的《F1狂飚》,成為國內較早按需出版的書籍。目前國內使用的數碼印刷機主要品牌有富士施樂、HP Indigo,柯達NexPress、Xeikon、佳能、奧西、方正印捷以及柯達萬印等。
與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相比,我國數碼印刷產業發展還不成熟。據估計,在所占市場份額上,國內正式注冊的印刷廠商已經達到18萬家,年印刷營業額約1500億元人民幣,其中數碼印刷大約僅占整個市場份額的7%;在年增長率方面,我國印刷市場年增長率為15%,數碼印刷增長率不足5 %,而發達國家數碼印刷的增長率為10%;在數碼印刷機的研發上,只有北大方正涉足了該領域,且印機銷售數量有限;在消費能力上,目前中國人的人均印刷品的消費額是3~5美元,而發達國家人均印刷品消費是國內的近100倍。
尋找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最佳結合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數字印刷技術的速度和質量已經全面達到了工業生產的需要。在去年全球印刷行業最大的展覽會Drupa 2004上,許多廠商都推出了生產級的數字印刷設備。數字印刷“一張起印、張張不同”的特點使按需數字出版成為可能。在在線閱讀和e-Book與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消費能力存在很大差距的情況下,按需印刷技術恰好可以成為數字出版與讀者之間對接的橋梁。
數字印刷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出版業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和機會。它不僅可以解決數字出版面臨的閱讀習慣問題,而且為解決現在困擾出版社的庫存問題帶來了希望。同時,采用數字印刷技術后,出版社對起印量的要求將大大降低,這在降低出版社經營風險的同時,也為市場需求量不大的學術性圖書出版帶來了機會。
按需出版存在的問題
從現狀來看,我國的數碼印刷市場雖然很大,但并不成熟,地區發展也不平衡。數碼印刷發展比較快的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而東北、西北地區則發展比較緩慢。由于當地人對數碼印刷的意識不夠,導致數碼印刷的利潤很低。
近幾年,雖然人們對數碼印刷開始逐漸接受,但一些小型彩色激光打印機以低廉的印刷價格對大型數碼印刷機的市場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分流了很多他們的客戶。不過,也有不少企業在數碼印刷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在不同城市都開設了多家連鎖店。
目前,數碼印刷市場正處于積極發展的階段,但是我們并不能指望這種積極的態勢能一直持續下去。按照Arnie Kahn的觀點,我們并沒有為數碼印刷的發展規劃好未來,我們的眼光放的還不夠長遠,因而將會受到現實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