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開展的海外擴張往往缺少充份的準備、足量的資金、有效的管理以及有說服力的品牌——最近一份研究報告得出了這樣的觀點。
該研究由IBM的事業部和上海復旦大學聯合進行,他們認為盡管未來10年內很可能有眾多中國公司在海外獲得成功,但他們仍將面臨嚴峻的風險,其根源是普遍缺少適當的擴張策略。
這樣的討論對于一些國內企業是富有成效的,尤其是家用器具和電子設備制造商。他們的共性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并沒有著手準備將來如何在更成熟的市場下取得成功。結合眾多對公司領導者和專家的采訪,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大多數企業還沒有達到國際化標準的要求。
許多中國企業仍然將競爭力體現在低廉的勞動力和富有競爭力的價格上,而不是通過創新、品牌建設和服務取得更高的利潤率。
研究報告指出,只有14家中國企業的繳稅水平達到150億美元,然而在美國達到同等銷售水平的企業是中國的10倍。
報告指出,最有希望短期內在發達國家市場取得成功的“國家龍頭企業”包括幾家主要石油企業、電訊設備企業,例如華為、家電制造商海爾和格蘭士、汽車部件企業萬象以及汽車制造企業奇瑞和吉利。華為和海爾已經較早地涉足了海外市場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外市場。2004年末,電腦制造商聯想以17.5億美元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分部,包括它的ThinkPad商標,這是迄今中國科技企業的最大一宗收購。
中國政府將考慮放寬對外投資方面的法規。據商務部預測,到2010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額將以每年22%左右的速度增長。即便如此,與外國對華投資相比,中國的海外投資額是相當少的。IBM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主管、報告作者之一艾倫·畢比說:“中國在對外投資方面還是個輕量級選手。”畢比先生指出,許多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與研發投資不足,未能利用機遇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他引用臺灣鴻海集團(HonHal)為最好的榜樣,“我們的建議是考慮企業是否需要建設一個屬于消費者自己的品牌。”
報告同時還提出中國公司如何挑選合適的執行者去完成海外戰略的問題。
一位舊IBM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報告作者說道:“一位熟悉中國市場、同時精通外國市場情況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許多中國公司在走出去的時候并沒有清晰的戰略計劃,那將影響中國公司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