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擔保業問世之初,對其的監管,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中國擔保業最初是由央行監管的,自然是將其作為金融機構來看待的。然而,事情卻在央行的改革和擔保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走上另途。在當前擔保業看似紅火的情景中,人們看到了一些陰影。有識之士認為,這些問題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擔保行業的多頭管理。
看來,確有必要重新理解擔保業。從性質上來,擔保業屬于金融業。這是因為:第一,擔保機構與所有的金融業一樣,是管理金融風險的專門化機構,同時也是經營信用的專門機構。擔保機構的信用擔保之所以能受到銀行的認同,不是在于它的出現使銀行信貸安全在程序上得到了落實,更重要的是銀行對擔保公司信用管理能力和資本實力的認同。也就是說基于擔保公司本身的信心。像銀行一樣,擔保公司依靠自身的市場信用來獲取回報。
第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擔保業務就是或有負債業務,像銀行一樣,擔保也具有放大和杠桿效應,即用較小的自有資本來支撐較大的業務。在具體操作中,按照財政部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可以按照注冊資本金的比例實現1∶10的信用放大。而部分住房置業類擔保業務和商貿領域的擔保業務放大比例已高達20~30倍。按照巴塞爾協議要求的資本充足率為8%的標準分析,商業銀行的信用放大比例也只有1∶12.5。
第三,擔保業與其他金融業一樣,在信用調查、企業信用評級、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產品創新等方面都與銀行業務有相同的要求,甚至還要高。這些都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專門的辦法才能實現。
第四,從擔保業與銀行業的關系來看,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擔保業健康發展,銀行業才會健康成長。
因此,應將擔保業重新納入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鑒于擔保業與銀行的關系以及原來的監管體系,由中國銀監會來頒發許可證以及日常監管是非常有必要的。從整體風險控制角度考慮,鑒于國內信用擔保業的迅速發展,其監管部門應當充分了解金融業務的運作與管理模式,特別是涉及金融創新的擔保業務的審批,需要監管部門有足夠的風險預見能力與控制能力,這樣才能防止風險的溢出。如果是這樣,還會解決擔保行業面臨的諸多問題。
可以以金融機構的身份進入信貸登記系統,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時,擔保企業將自身擔保客戶信息納入到這一系統,可以極大地豐富銀行信貸登記系統信息。這對銀行與擔保機構可以實現雙贏的結果。
可以提高銀行的認同感。同屬一個監管部門管轄,銀行更可以方便地了解擔保機構的信息,增強對擔保機構的了解和信任,從而與擔保機構進行更好的合作。
有利于及時了解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的信息。納入銀監會監管,就可以及時全面正確地了解諸多金融行業內部信息、動態、數據,從而有利擔保機構的風險控制和業務發展戰略的制定與調整。
有利于擔保業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提高擔保效率。作為專業性的金融監管部門,銀監會有著豐富的監管資源,能夠提供產品開發、風險管理等全套技術指導,可以有效地提高擔保機構的能力,使之成為銀行信得過的風險外包機構。
從技術上,也沒有多大的障礙。可以將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主管中小企業擔保的相關人員轉移到中國銀監會就可。正在努力推進中國銀行業轉型的中國銀監會,對于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一直予以重視,因此,將擔保機構轉移到中國銀監會來監管,并不會影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責任編輯:高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