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關于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措施動向的討論甚是熱烈,左中右諸派各執一詞。不管怎樣,經濟走勢和政策動向對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影響是無法回避的。
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
當6月份和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尚未出爐時,人們還幻想著6月份會不同以往,以為政策已經發揮效果。但實際情況是,越來越明顯的跡象表明我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總量和結構問題并存。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9%,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其中二季度增長11.5%,是1995年以來增速最快的。北京市的情況是:地區生產總值3538億元,同比增長12.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被6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總結為當前經濟面臨的三大問題。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加快。
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8%,增幅比一季度加快2.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1.3%,增幅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4.2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帶動投資增速上升的主要是前兩年增速相對較低的國有經濟。1~5月份,國有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6%,增幅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帶動投資總額增幅上升4.1個百分點。
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24.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對房地產業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政策措施的情況下發生的。從調控政策看,調控的力度相當大,但對房地產投資卻幾乎沒有影響,這種狀況表明政策落實還不到位。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連續回升;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快速反彈,通貨膨脹風險加大。
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5%,漲幅連續3個月小幅增大,比3月份上升了0.7個百分點。受成品油提價和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等因素的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購進價格的漲幅在最近兩個月快速反彈,6月份同比分別上漲3.5%和6.6%,漲幅分別比4月份增大1.6和1.7個百分點,5月和6月的月環比漲幅均超過1個百分點。
預計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幅度將快于上半年,通貨膨脹的苗頭應予高度關注。
進出口增長率呈下降走勢。
上半年,我國商品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5.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5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24%,增幅比一季度降低2.6個百分點,雖然出口增速回落對經濟增長有不利影響,但投資增幅上升抵消了這種不利影響;商品進口總額同比增長21.3%,增幅雖然高于上年同期7.3個百分點,但二季度的增速比一季度低6.5個百分點,增速已由上升轉為下降。
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為614.4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出口總額的14.3%。大規模的貿易順差推動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但只能解釋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50%左右。
貨幣供應量增長勢頭得到控制。
6月末,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3.9%,增幅自2005年5月以來緩慢上升,累計上升了3.6個百分點。證券市場從5月份開始恢復發行新股和用現金申購新股的因素導致企業活期存款大量增加,對M1的影響至少在2個百分點左右。M1目前的增長水平仍明顯地低于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8.4%,增速比前幾個月略低,呈現增速回落的跡象。
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仍然較快,外匯貸款增加較少。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本外幣余額為2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34%。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個百分點,比去年末高2.26個百分點,比上月低0.73個百分點。
全部金融機構外匯貸款余額為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4.95%。1~6月份外匯各項貸款增加75億美元,同比少增加87億美元。6月份外匯各項貸款增加3億美元,同比少增16億美元。
能耗增速超過GDP增速。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原煤、原油和發電量分別為9.6億噸、9166萬噸和12687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2.8%、2.1%和12%。考慮到原煤、發電量占到中國能源比重的80%以上,因此上半年能耗增長整體將超過GDP的10.9%增速,使得單位GDP能耗上升。
宏觀經濟波動的原因和政府政策走向
人民幣幣值低估和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是造成當前經濟偏熱的重要原因,我們恰好可以從這兩個原因出發,理解和預測陸續出臺的政府調控政策。
當前宏觀經濟波動的內在原因。
(1)人民幣幣值低估導致出口部門的過快增長、外匯儲備過快增長、貨幣和流動性投放過快增長。流動性過多是當前經濟出現過熱跡象的重要原因。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大量發行央行票據正是想減少或者凍結流動性資金。
(2)城市化運動能夠解釋中國的高投資率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較快增長、建材價格的快速上漲正是城市化推動經濟趨熱的證據。
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化必然帶來更多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而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必然帶來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裝修裝飾等行業的產出增長,進而也帶動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
由于許多城市基礎設施是公共品或者準公共品,政府必然在基礎設施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財力和發債渠道限制使得地方政府采取扭曲性的手段來推動基礎投資。比如通過成立項目公司從銀行借款;又比如通過出賣土地籌集資金等。
限制和規范城市打包貸款、清理開發區貸款、監察土地違法行為、控制房地產貸款正是基于大規模城市化運動帶來的系列宏、微觀問題而采取的政策舉措。
已出臺的政策回顧。
(1)總量調控政策。包括:加息、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準備金率。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抵消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帶來的流動性過剩。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8日起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多次公開和定向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直接收縮全社會流動性;7月5日和8月1日兩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2)關于調整經濟結構和控制城市化運動規模及弊端的政策包括: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管制、針對土地和信貸的行政管制措施;人民銀行指向性的“窗口指導”;銀監會出臺產能過剩行業、潛在產剩行業的信貸風險預警提示和信貸指導政策;嚴把“土地”、“信貸”兩道閘門,監察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加大對土地儲備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政策規范力度和檢查力度,力圖收緊部分行業的信貸投放。
下半年政策走向。
(1)總量調控政策
在政府的總量調控政策工具包(主要是貨幣政策工具包)中,至少有擴大匯率浮動空間(可緩解外匯儲備增加直至貨幣被動擴張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提高銀行貸款利率(控制固定資產投資)、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減少商業銀行可貸款資金)、發行央行票據(直接收縮流動性)、提高再貼現利率(提高商業銀行資金成本,限制商業銀行貸款沖動)等。
顯然,政府已經先后動用了上述除匯率和再貼現以外的政策工具,在銀行資金也相對充裕的情況下,提高再貼現利率沒有實際意義,因此政府是否會松動匯率浮動幅度成為目前最熱點的話題。
受制于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理論效應,政府需要在匯率穩定、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中做出選擇。我們都知道,在蒙代爾的小國開放經濟體系中,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時,緊縮或者擴張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誠然,我國資本跨境流動是部分管制的,匯率也有日均3‰的浮動幅度,貨幣政策發揮著必不可少的總量調控效果,但其政策力度和效果實難把握。
匯率政策的確是解決當前經濟過熱問題的一把鑰匙,但它涉及國際關系、可放不可收等剛性約束,因此決策層慎之又慎,而且從理論上講,日均3‰的浮動幅度累加到一段長時間,匯率的可升貶幅度已經很可觀了,沒有理由必須升值。
主要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回歸到8%的水平了,從心理慣性和商業銀行承受能力來講,繼續提升的可能性不大。
美聯儲那近乎機械式地連續以0.25個百分點為幅度加息的作法在成就了格林斯潘的同時,支撐了美國長達十多年的經濟繁榮,這給經濟學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許我國政府也會選擇連續地小幅加息,不慍不火,如烹小鮮?
加息與否取決于一系列結構調整和行政干預措施后的經濟走向。6月份數據已經顯示: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已經趨于緩和,根據貨幣政策效應具有6~12個月時滯的理論,宏觀經濟過熱將在一段時間后得到緩解。
此外,加息會使得銀行的大客戶要求下浮利率(下限10%),或者改變融資品種,銀行承兌匯票就是替代流動資金貸款的較好選擇,提高基準利率的效果會由于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商務行為有所折減,而且提高利率帶來的匯率進一步升值壓力也是政府必然要權衡的。
最后的殺手锏仍然是行政干預式的結構調整措施。
(2)針對土地、房地產開發、產能過剩和高能耗、高污染行業,以及銀行的管制措施。
毋庸置疑,政府將加大對造成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源頭行業進行政策規范,并加大執行力度,這些行業和市場包括:土地、房地產開發、六大產能過剩行業(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四類產需基本平衡但規模過大行業(水泥、煤炭、電力、紡織)、能耗行業(煤炭、礦產采選等)、高污染行業(造紙、化工等)。
產業政策往往依賴于準入目錄、強制退出、監督檢查和銀行信貸管控等措施。
政策預期和產業管制下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
分析合規性和把握政策風險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重中之重。系統掌握各級政府的相關部委出臺的一系列管制政策,這些政策影響銀行關于客戶的選擇和項目的選擇。
土地儲備貸款風險。土地儲備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就在一錘定音之時,但如何控制資金到賬尚涉及三方: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一級開發商和商業銀行,因此,土地儲備貸款的收益和風險并非鎖定。除此之外,實行土地整理儲備、有計劃供應和招拍掛制度以后,在人民銀行121號文件(規定土地儲備貸款必須采用保證或抵押方式,借款人主體應是政府土地整理儲備機構等)之外,商業銀行還要關注生地到熟地、直至上市交易和二級開發的過程中,各環節的流程合規問題,關注政府清理整頓土地違法違規問題的進展。只有銀行和客戶都合規了,銀行資金才談得上安全。
房地產開發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近期政府頻繁出臺房地產開發、供應和信貸投放的相關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國六條);九部委《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十五條);《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等。按照政策內容,及時理清對本行信貸業務經營的影響,按照合規性要求,調整信貸政策當是題中應有之義。
政府禁止、限制目錄內的企業融資業務存在風險。應充分關注和掌握政府公布的限制行業和客戶信息,謹慎進入或不進入這些行業和客戶。
人民幣升值和加息預期下的業務經營風險。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目前的加息預期下,商業銀行面臨本外幣業務、流動性和期限管理、投放計劃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綜上,依托經濟發展和政府支持,商業銀行的內外部環境不斷改善,在市場化經營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只有經濟健康平穩運行,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宏觀經濟失衡和政府調控下的商業銀行只要認清形勢、理清思路,完全可以在合規的前提下拓展創新發展的空間。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
責任編輯:高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