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掇聞
龍新民署長到商務調研時強調:要讓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要倍加珍愛‘商務’這個金字招牌,多出版與‘商務’地位相稱的好書,多出人才,在‘走出去’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龍新民4月18日到商務印書館調研時多次強調的。
在聽取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的情況匯報后,龍新民指出,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的一塊金字招牌,歷史悠久、名家云集、文化底蘊深厚,為中國出版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商務印書館的名字享譽中外,這是商務印書館獨有的優勢和寶貴的資源,也是中國出版界的驕傲。
龍新民指出,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特色越鮮明,就越具有優勢。商務印書館要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充分發揮品牌特色優勢,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在國際上開展聯合出版、合作辦社、合作經營以及版權貿易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商務”的國際影響力。
龍新民到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調研
4月13日上午,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龍新民率調研組就出版物“走出去”戰略到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進行調研。
在聽取中圖公司黨委書記、代總經理焦國瑛關于公司的發展歷程、經營情況、“走出去”現狀以及面臨主要問題等匯報后。龍新民指出,中圖公司在出版物“走出去”戰略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要依靠多年來形成的海外銷售資源優勢和了解海外讀者對中國出版物需求的優勢,充分發揮橋梁和主渠道作用,幫助國內出版社“走出去”,使一批優秀出版物在海外打開市場。中圖公司要通過組織好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書展等大型國際書展活動,幫助更多的出版社把優秀圖書推向海外。
用合作來定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
4月24日國新出版物發行數據調查中心召開了首屆中國媒體經營管理論壇。國外出版界60余人、國內出版界200余人出席會議。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致詞說,從改革的角度來看,以創新求得傳統媒體的發展,用合作來定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關系,是更加積極的態度,也更符合傳媒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在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過程中,規范新聞出版市場秩序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我們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技術革新和市場的變化,加強對新聞出版業的引導和管理。另外一方面,新聞出版市場主體也需要依法經營、違法必究、公平交易、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第四期全國農村圖書室援建工程啟動
4月17日,第四期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讀書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本期活動主要向農村拓展,每年在3~5萬個村委會,通過援建由10大類1000多種圖書支撐的圖書室,將使2億多農民像城市居民一樣分享公共文化利益。該項活動組委會主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中央文明辦副主任霍衛華、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等出席會議并講話。
業界關注
柳斌杰:我國不排除外國出版物進入但需遵循規定
4月18日,柳斌杰副署長參加了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在回答外國記者關于新聞出版方面的問題時說,中國的法律明確規定,非中國內地公民不能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立新聞出版單位,這是一貫的。但是,這并不排除中國跟境外國際新聞出版行業的合作。經中國政府批準,外國和境外的傳媒集團和新聞出版機構可以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派駐人員進行正常采訪和商貿活動。
在出版方面,中國并不是完全排除境外國外的報紙、期刊、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進入中國,只是進入的途徑有規定。
關于《滾石》期刊與內地期刊進行版權合作的問題,停止發行是因為未經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是屬于非法出版、經營。至于說中國新聞出版業哪些方面可以合作,我國政府早就有明確規定。在內容方面可以合作的,一是圖書,可以與中國出版社進行合作出版,境內外任何傳媒集團都可以;二是可以互相進行版權貿易,我們每年大量購買外國的版權,比如說這幾年累計購買的美國版權就有四千多種,而美國購買我們的版權僅有16種,這說明中國市場是開放的,可以大量進行合作;三是報紙可以進行項目合作,如欄目、信息交換、國際專版等等都可以合作,在編輯、宣傳領域我們沒有承諾開放,發達國家多數也沒有開放,所以不能合作,中方有自己文化安全的考慮;四是期刊,境外的名牌期刊可以和中國相應的新聞出版單位進行版權合作,就是引進來和“走出去”對等。但是這幾種合作領域的審批權限都在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五是專業技術設備方面的合作,這個市場是完全開放的。——中國圖書出版網
遠方出版社買賣書號受到嚴肅處理
今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根據有關情況,組成調查組赴內蒙古遠方出版社調查書號使用情況,發現該社近年來出版的圖書中,存在著買賣書號、一號多用、一號多賣等嚴重違規行為。
根據以上問題,新聞出版總署和內蒙古新聞出版局對遠方出版社作出了停業整頓6個月、扣減2006年書號總量三分之二、全部解聘社領導班子以及給予有關責任人員嚴肅處理等六條處罰。
——中國圖書出版網
書業內外
被扭曲的“文學GDP”
《文匯報》發表余之的文章說:幾位搞文學創作和文藝評論的朋友在看了《兄弟》之后,都表示了驚人一致的否定態度。《兄弟》的創作不再是用“刻刀”精刻,而是在用“炭筆”涂抹。在《兄弟》中,人心的內在力量被淡化了,真善美的魅力缺失了,改革開放引起的中國社會的主流變化和被激發出來的空前的活力不見了。流淌在小說中的到處是卑俗與污穢,好有惡報,惡有好報。為什么一部往往不叫好的作品,卻屢屢被市場叫好?作品的低劣與市場的持高,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兄弟》亦有此類反差現象。
凡這一類反差度強烈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炒作模式:書未上市,報道鋪天蓋地,緊接著是書評,作者簽名售書,與讀者見面會,演講,被采訪等等。如今的出版業,光靠書稿質量熱銷的有幾許?此種書稿熱炒法,不禁使人想起街頭借“托兒”販賣劣質產品的小攤販作派。
一個被扭曲的“文學GDP現象”,不僅沒有被有效的遏制,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勢。出版機構固然要講“GDP”,要講利潤,但更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我們的文化新聞報道,必須報道有“道”。實踐證明:不跟風,有深度,客觀中肯,褒貶適當,才能贏得讀者的信賴。
被扭曲的“文學GDP”,使得一部分作家的心態變得相當浮躁。但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作家不應糾纏于高印數、高版稅,而應執著于創作的追求。須知:劣質的文學作品或許贏利一時,優秀的文學作品卻未必不贏利;劣質的文學作品留不住的是時間;但優秀的文學作品,卻將被歷史永久的記住。
期刊不該遺忘農村
《中華讀書報》發表周慧虹的文章說:最近,在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籌備會議上,國際期刊聯盟主席庫姆菲爾德談到,中國期刊的發行渠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幾乎忽視了農村市場。他認為“現在是思考開發農村市場的時候了”。
雖然說,我國期刊種類不少(據統計,2004年出版期刊已達9490種,同比增長4.58%),然而,農村仍為期刊出版、發行的“薄弱區”。針對目前城市和農村出版物市場發展不夠平衡的癥結,國家已采取措施,扶持“三農”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工作,但遺憾的是,此成效主要還只是體現在了書籍方面。
我國期刊對于廣大農村的遺忘,不只體現于發行渠道一個方面。相關部門缺乏對農村市場的關注與細分,從而使得針對“三農”,與農民的閱讀口味與水平相適應的期刊種類有限。因此,解決好期刊進軍農村市場問題,要“活血化瘀”,暢通發行渠道,同時更重要的,還須“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網絡豈能成為逆淘汰的場所
據《新京報》報道:時下的網絡交戰丑陋得很。說的是那些匿名叫罵的“勇士”,實在堪稱懦夫。觀察了幾番網絡上的對手戲,本來也看到了些許精彩,但最后還是被匿名叫罵倒了胃口。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文學評論家在遭受一番“網罵”之后從網上撤下了自己的“博客”,退出了這個他原本以為可以從事學術交流的平臺,我以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讓我憂慮的是,長此以往,網絡的言論平臺豈不成了一個逆淘汰的場所,剩下的都成了一幫懦夫?
辭書出版秩序正規范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道:為提高辭書出版質量,規范辭書出版秩序,新聞出版總署特制定《關于規范圖書出版單位辭書出版業務范圍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中國辭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明鑒表示,《規定》的出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辭書市場整理力度最大的一次。他認為,目前每年出版的辭書約幾百種,其中仍有不少是劣質書。
《規定》的出臺是否會造成辭書出版的“壟斷”呢?周明鑒認為,優質辭書的出版不是靠市場競爭來決定的,而應同食品一樣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修訂第五版《現漢》用了6年時間,動用了全國語言專家,這樣的工作不是誰都能完成的。辭書屬于學術研究成果,實行準入制度將有利于辭書的出版。”他也指出,有辭書出版業務的出版社如果出版了偽劣辭書,同樣會受到處罰,甚至取消辭書出版業務。
“在辭書中,把‘饅頭’解釋成‘乳房’;將‘不破不立’解釋為‘現多指公安機關受理的刑事案件,能偵破的,就立案,不能偵破的,就不立案。’……這樣的辭書,不啻為一個定時炸彈。因為工具書在讀者的求知過程中往往扮演最終的知識裁定者角色。正是由于讀者對工具書的信賴,如果對劣質工具書任其流行泛濫,后果不堪想象。”商務印書館策劃部的負責人張稷認為,《規定》的出臺將在很大程度上扭轉目前辭書出版的混亂狀態。
《蓮花》版稅高達200萬
據《文匯報》報道:近日,圖書出版界的熱點無疑是作家出版社以200萬元高價版稅“搶”得著名暢銷書女作家安妮寶貝的新作《蓮花》。這部因為巨額版稅而延誤了上市時間的長篇小說,終于面世了,而首印50萬冊的印數,與該社差不多檔期上市的另外一位女作家嚴歌苓的新作《第九個寡婦》才一萬出頭的印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據悉,這部作品未出版之前書稿一直處于多家出版機構的爭奪之中。
近兩年來,出版資源競爭日益激烈,出版社以高版稅、高稿酬爭奪熱門書稿的現象越發普遍,年初韓寒的最新長篇《一座城池》也曾以200萬元稿酬高達20%的版稅被“榕樹下”簽下。而王蒙的自傳新作也以200萬元的身價被花城出版社購得。如今,在作者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高版稅高起印幾乎成為出版機構爭奪稿源時不成文的慣例。但是,高印量是否一定能帶來高回報,現在還非常難說。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中國一線作家15%~20%的版稅水平已經和國外作家接軌,但是國外圖書市場日趨成熟和健康的發行體系以及圖書高出我國幾倍的定價,使出版機構在高版稅面前顯得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