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自2000年成立后,提出了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施“一主兩翼”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即堅持以圖書、報刊出版為主,加強紙媒介出版、印刷發行、物資供應等傳統主業的改造和提升,同時加快向相關邊緣產業的滲透和擴張,發展以光盤生產、網絡出版、生物工程、納米技術等高科技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構建以出版產業為主體、具有多元經濟成分的現代立體出版產業體系。
五年來,集團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強產業的集約化和專業化,傳統出版主業穩步發展,“兩翼”新興產業生機勃勃,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由2000年的31億元、2.0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59.6億元、2.5億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
實施品牌戰略,促進出版主業的全面繁榮
五年來,集團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堅持以品牌求生存、以品牌謀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集團牢牢樹立精品意識,完善精品生產機制,組織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俱佳的優秀出版物多個品種榮獲各種獎項或產生重大影響。五年來共有26種圖書獲“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和中國圖書獎三大國家級圖書大獎,21種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獲得國家級獎項,2種報刊獲國家級大獎,獲獎總數居全國前列。其次,集團以“一社一品,一社幾品”為目標,突出加強品牌建設,確立了湘版出版物的市場強勢地位,形成了五大著名品牌,如湖南文藝出版社的音樂圖書、岳麓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本的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第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醫衛圖書、科普圖書,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法律圖書等在全國圖書界均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有很強的品牌效應。
同時集團積極參與國家教材體制改革,全力組織新課標教材開發、出版和推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05年底,集團共有10科11種19套湘版新課標教材通過教育部審定,進入全國28個省(市、區)的4000多個實驗區。2005年秋季至2006年春季全學年,集團湘版新課標教材銷售碼洋達8億元,其中省外發行碼洋5億多元。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
五年來,集團大力實施“一主兩翼”發展戰略,培育出了以《瀟湘晨報》、湖南出版科技園為代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稙t湘晨報》于2001年3月創刊,以打造“新權威媒體”為目標,實現了超常規增長,創下了若干個省內乃至全國報業史上的第一,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目前日發行量已突破40萬份,2005年廣告收入已過2億元,發展勢頭強勁。湖南出版科技園于2001年全面啟動,該科技園占地1500畝,是湖南省“十五”重點工程管理項目,目前已有遠景光電、遠景科技、普瑞溫泉酒店等9家企業入園投產,發展勢頭良好。集團計劃用3~5年時間,以網絡出版、光盤生產、生物工程、納米技術等科技產業為主體,將科技園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服務完善的國家一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采取有力措施,構筑戰略執行的保障機制
幾年來,集團通過實行清產核資、產權劃撥,除出版單位因政策因素暫不能改制外,集團內其他單位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資產紐帶關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法人治理結構。2002年,集團整合原新華書店系統和下屬各印刷單位分別組建了湖南新華書店集團和湖南新華印刷集團,合理調配資源,減少重復建設,大大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規模效益的增長。2003年,集團又組建了湖南華瑞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責任公司,推進流程再造和專業化運營,加強產品營銷、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拓展了全國市場。特別是2004年,集團整體轉制,與省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徹底實行了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和管辦分離,成為完全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
此外,集團全面加強內部管理,一是引入競爭機制,大力推行全員聘任制,堅決破除干部終身制,各單位普遍實行了定崗、定責、定酬,做到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普通員工能進能出。二是科學建立考評體系,通過建立完善綜合績效考核體系,體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實現了集團內各單位工作成效的量化評價。三是完善內部監控手段,制訂了包括財務預算、業務預算、資金預算、特種決策預算、內部審計等在內的全面內部管理制度,推行全過程成本管理。
新的五年計劃,湖南出版人將更好地抓住戰略機遇,確保產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湖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