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版權局1999年3月修訂發布的《圖書出版合同》(標準樣式,以下簡稱標準合同),是根據《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而制定的。標準合同目前被全國大多數出版社采用,對保護著作權人以及與著作權相關的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筆者認為標準合同還有三個條款應當修訂、完善。
一、標準合同第一條與《著作權法》的規定有不一致的地方,應當修訂
標準合同第一條明文規定: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內,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或其他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以圖書形式出版發行上述作品(漢文、×文)文本的專有使用權。
筆者認為,該條款有悖于《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從《著作法》和《實施條例》的法律規定來看,著作權人是否授予圖書出版者專有使用權,是《著作權法》授予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標準合同第一條的規定,是著作權人必須授予出版者專有使用權,沒有體現出來著作權人對是否授予圖書出版者的法定選擇權。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當然,筆者在這里決不是認為,圖書出版者不可以取得著作權人授予的專有使用權。
但筆者認為,圖書出版者取得專有使用權的方式,應當通過商業談判的方式取得,而不應該通過這樣的強制性的,特別是在整個圖書出版行業通過具有一定法律參考意義的標準合同被強制地授予。
綜上所述,標準合同第一條建議修訂為: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內,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或其他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以圖書形式出版發行上述作品(漢文、×文)文本的(專有、非專有)使用權。
二、標準合同第六條應當修改
標準合同第六條規定:甲方交付的稿件應有作者的簽章。筆者認為,該條中甲方交付的稿件應有作者的簽章,應當修改。理由如下:
1.標準合同的甲方為:甲方(著作權人)。我們知道,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者是著作權人,但著作權人不等于作者。著作權法第九條明確規定著作權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這一條將甲方與作者、著作權人等同明顯不符合《著作權法》的規定。
2.這里規定的簽章,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也不符合國際慣例。其一,并非每個作者都有章可簽。其二,簽字比簽章更便于操作。其三,至少從國際慣例來看,更多的是需要簽字,而且因為簽字更難于模仿、偽造,因此其法律效力一般高于簽章。
據此,建議將該條本款修改為:甲方交付的稿件應有著作權人的簽字或簽章。這樣就會既不違背《著作權法》的規定,又便于實際操作。
三、標準合同應當補充供著作權人與出版者根據情況協商解決的條款。
我們知道,《著作權法》修訂前后,在著作權方面,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內涵與外延的這種擴展,就是現代網絡技術進步與發展的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著作權作為一種絕對的權力,還會不斷有新的表現形式,還會有新的發展。這一點無論是目前的《著作權法》,還是標準合同都是不可能完全體現到的。
為解決這種著作權法與現實著作權的實際矛盾和沖突,在出版合同中,設立一個專門條款,為標準合同中沒有涉及到的著作人應享有的著作權供著作權人與出版者協商解決,不失為一種有效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利的有力措施,同時,這也是平衡著作權人與出版者利益的一種調節機制,便于解決目前《著作權法》規定不明,標準合同顧及不到的各種特殊需要與特殊情況,更好的體現合同雙方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而且,這一條款還對于不斷擴充、豐富著作權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發展意義。
建議國家版權管理部門對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依據《著作權法》對標準出版合同進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