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國家對文化出版產業部分放開,民營書業得到長足發展。一年來,因為市場變化、出版社對外合作更加謹慎等因素,民營書業的發展速度趨緩。
2005年,盡管市場整體的景氣指數與2004年差不多,但民營書業企業普遍出現了心理危機并且滑坡嚴重。有些小公司退出了“小而全”產供銷的體系,將重點放在為出版社策劃選題和組稿上;有些公司減少品種只保留重點產品的開發;規模較大的企業也出現了回款不足或現金流問題,出現虧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看問題。
首先,市場環境的變化對民營書業的影響很大,說明民營書業還比較脆弱。本來,民營書業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它的生存是基于某些國有出版社缺乏競爭力而留下的市場空間,民營書業正是在這些空白領域取得了市場份額。就民營書業的競爭力講,本無什么特別之處,許多民營書業企業缺乏企業文化,技術層面也令人擔憂,他們的競爭力是因為出版社“無競爭”的環境造成的。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速,民營書業的競爭力在相對減弱,2005就是一個標志。第一代和第二代書業企業老總,已經在競爭機制中被淘汰,更有文化的第三代也處在被淘汰的過程中。今天,活躍在民營書業的骨干分子是經過這三代淘汰后剩下的“精英分子”和更具活力與專業氣質的第四代。但是,他們的生存環境與前三代已大不相同,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面對激烈競爭,第四代書業企業老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民營書業企業的優勢是靈活——人員靈活,做法靈活,沒有太多的負擔,這是它與出版社競爭的重要砝碼。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過去的市場空白越來越少。出版社改企轉制,其競爭力在逐步加強。加之近兩三年來,出版品種大量增加,圖書質量迅速提高,特別是裝幀、設計和印制方面,進步驚人,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將跟風書的質量做得比創新書更好的時代已經來臨。”隨著裝幀印制質量的提高,作家隊伍的培養和鞏固,一些無形的創意、構思、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將成為未來競爭的實質。顯然,民營書業企業還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其次,民營渠道的復雜,不規范,以及發行門檻的提高,足以引發民營書業的“地震”。長期以來,民營書業處于極其不規范的發行體系,雖然有一些不成文的“江湖規則”,但這是人說了算,而不是法律說了算。如果說過去民營書業回款較快、反應靈活是一個優勢,現在,這種優勢正在消失。近兩年,一些出版社的書(過去主要走新華書店渠道)也大量進入民營渠道,許多出版社資金多,底子厚,將“公事公辦”作風引入了二渠道。于是二渠道中盤商結成聯盟,對小文化公司壓款、拒絕、提條件……顯然,今天要在二渠道做發行需要更多的資金,許多民營書業企業開始感覺到實力不足,“小”公司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大”公司則思考自己不能做什么?
再次,民營書業的危機也來自知識產權意識的不足。民營書業是在特有的出版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有許多先天不足。其中最大的先天不足,就是對知識產權的概念模糊,不重視知識產權對企業長遠發展的作用。許多民營書業企業沒有版權部,沒有專業人員,不重視發展作者和譯者隊伍,也不太重視產品的長線性和長期再版率——因為追求短期暴利,短期的再版率還是比較重視的。
盡管這種短視與環境有關,但其自身的不足也很明顯。許多民營書業企業老總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沒有積累和繼承,有些人最初就是一種賺錢糊口的心態,哪里關心知識產權?出版業是一個非常依賴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有力的品牌支撐,一個出版企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
從這個角度說,做書與做汽車、電腦一樣,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品牌和核心技術,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第四,民營書業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制度才能解決的問題。在出版業務上,民營書業企業常會有一種“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感覺,這使他們有一種“游擊隊心態”。這種游擊隊心態,使他們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實現短期利益為出發點。
當然,也有想做大的,但要克服這一過程也很艱難。在與出版社的競爭中,無論資金、資源、場地、流通,民營都處于弱勢。為縮小這種“天然差距”,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規范行為。在市場壓力增大的時候,這種心態更加明顯。
民營書業占有的出版資源、人才資源本來就有限,目前情況下要想提升更為不易。民營書業可以策劃幾本暢銷書,但要發展壯大,還要等待政策的支持和與出版社真正意義上的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