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志曾這樣寫道:“從僅僅為了確認產品到包含整個生活方式,品牌正逐級演化成一個不斷增長的社會空間。在發達國家里,有人認為品牌已經擴張到有組織的宗教衰落后留出的真空中……消費者愿意為一個品牌付出額外的錢,是因為這個品牌似乎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套理念。因此,耐克用“just—do—it”來說服跑步者,他們出售的是個人的成功;可口可樂則把其嘶嘶作響的飲料與無憂無慮的快樂聯系在一起。”
近日,一些中小企業領導者以信函和電話的形式向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企業需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那么,怎樣才是成功的盈利模式呢?”依筆者理解,成功的商業模式要能提供獨特價值。而這個獨特的價值可能更多時是新的思想,它往往是產品和服務獨特性的組合。美國埃森哲咨詢公司對70家企業的盈利模式所做的研究分析中,沒有發現一個始終正確的盈利模式,但卻發現成功的盈利模式至少具有三種以上。在本期的雜志,我們報道中的人物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新型企業,那就是,他們的成功盈利模式就是腳踏實地。
在許多成功的盈利模式中,它反映的是必須一個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又在它怎樣界定顧客,界定客戶需求和偏好、界定競爭者、界定產品和服務、界定業務內容吸引客戶以創造利潤。其實,許多優秀企業的盈利模式在表現形式上是豐富和細致的,各個環節都要互相支持和促進。如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它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模式的質變。
產業資本是基礎,金融資本是發展條件。無論企業品牌多大,其最終驅動力還是資本。如果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和金融資本結合起來,那么產業資本也是做不大的。目前,國內大多數龍頭企業的發展史給我們演繹的正是一個個產業資本借助金融資本發展壯大的故事。
企業要想經營持續發展,就要用戰略性的眼光看待和衡量盈利模式。當企業建立和發展一種新的盈利模式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目前的投入和短期的回報,更要帶著長遠的,未來的視角去看待商業盈利模式是否符合商業發展的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