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漂流,一次封鎖,一次狼口脫險,這互不相同的“一次“竟同時出現在一個成都女人的生命里程里。在經歷了涅磐一般的痛苦抗爭之后,在異國他鄉,胡靜用自己的勇氣和傳奇單槍匹馬打開了財富大門。
15年來,究竟是怎樣的人生軌跡,怎樣的謀略和勇敢,讓這個曾經柔弱的女子把當初的1萬元做成數百萬資產并搭上了財富快車?2006年4月6日,胡靜帶著她的天竺工坊來到了北京,在北京地安門外又點起了另一盞阿拉丁的神燈。
奇寶闖雄關
尼泊爾,這個屹立著世界上最高山脈喜瑪拉雅山的地方,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它以及其質樸的風貌,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游客和探險家。2001年的一場皇宮血案,使得這個美麗而安靜的國度從此被籠罩進了動亂里。除非萬不得已,商人們一般不會選擇這條路作為必經口岸。
胡靜在成都經營著一家名叫天竺工坊的公司,專賣印度和尼泊爾特色的手工藝品,在全國有50多家連鎖加盟店,天竺工坊的貨全部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為了給自己的50多家加盟店供貨,每年,胡靜都要花四、五個月的時間漂泊在印度和尼泊爾各地選貨、買貨、把貨運到成都后,再發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加盟商和批發商。而此時,產品已經到了銷售旺季,全國各地的加盟商都眼巴巴等著她的貨呢!他們不斷打電話給公司,問貨什么時候能到?而公司也不斷打電話給胡靜,問她什么時候能回國,要是她不回去,不把這批貨帶回去,加盟商就要斷糧了!為此,許多加盟商還警告說,如果進貨的日期再這么拖下去,他們就要集體退出了。
2005的夏天,成都天竺工坊總經理胡靜押著滿車的貨物,走在從加德滿都前往中國的路上,車上裝著的十幾噸首飾和寶石,都是她從印度和尼泊爾各地淘來的。想到就要回到祖國,她的心情感到特別的好。一路上,她都在和司機聊天,想到這十幾噸貨將賺進更多的真金白銀,她甚至哼起了小調。隨著邊境線的臨近,她的心情也越來越發緊張起來。
果然,走著走著,運貨車突然停了下來,而前邊的車早已排成了長隊,難道是出車禍了?胡靜走近前一看:卻發現三四層的石頭壘在路中間,上面放著紙,紙上畫著大大的叉,路面被整個炸斷了,路的中間能看見炸彈的引線,旁邊有尼泊爾文標示警告:此處有地雷,禁止通行!當時,胡靜的腦袋轟的一下就蒙了:這可怎么辦?
有沒有辦法繞過去?抱著一線希望,胡靜從車上跳下來,步行兩里多地,繞過前面排成長龍的車隊,就走到了邊境線,站在邊境線前往中國這邊一看,就看見這邊兒的車也排成了一條長龍,這時候,她聞到了一股怪味兒,確切地說,那是水果正在腐爛時發出的香味。原來,有一個準備把蘋果運到尼泊爾的中國商人,因為路被封鎖,已經在這兒被困了一個多月了,再等下去,十幾噸的蘋果就要全爛在邊境線上了。
天很快就黑了,胡靜還焦急地等在口岸邊境線上。同車的司機卻不樂意了,他告訴胡靜,晚上無論怎么樣,他都要回。因為在動蕩的尼泊爾,晚上更不安全,隨時可能有游擊隊出來扔炸彈,即使胡靜再加幾倍的價錢,他都不愿意等了。無奈之下,胡靜只好讓司機拉著滿車的貨物,又駛回往加德滿都的路。路上,一貫堅強的胡靜,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回到加德滿都住的旅館,胡靜的心情壞到了極點。為了這批貨,她已經在尼泊爾滯留了一個多月,先是碰上了一個不講信用的印度賣家,拿來十幾萬的貨只能做處理品;隨后,又碰上反政府武裝控制了加德滿都,貨被封在路上一個多月。盼星星盼月亮把貨等來了,眼看著都到了邊境,卻還是回不了國,在絕望中,胡靜想到了中國大使館。于是,她找到中國在尼泊爾商會的商務參贊,請求對方和軍方溝通。三天后,回中國的路終于通了。
一路上,胡靜都很順利。當邊防軍看到一個女人坐在車上時,都好奇地摘下了帽子看她。當他們知道胡靜孤身押寶的事后,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中國女人,了不起!”胡靜和軍人們合了影。在押車越過邊境的剎那,胡靜激動得幾乎熱淚盈眶,她覺得自己簡直像傳說中的飛天女俠。
奪命狼爪間
胡靜這個名字,15年前還只是出現在成都整流器廠的下崗名單里,1991年,那時這個32歲的年輕女人還是一臉茫然,她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么辦?工廠技術員的身份,使她很少想到自己也會丟掉這個鐵飯碗。但看著幼小可愛的女兒時,胡靜咬咬牙:“豁出去了!”她把心一橫,就上夜市賣起了藏飾品。
胡靜出生在西藏,早年丈夫在西藏當兵時,她每年都要去西藏探親。在西藏時,她最愛去八廓街的民族商品小店轉悠,時間一長,竟對西藏的手工藝品產生了感情。時間長了,她的內心一直有一種“西藏情結”。所以在下崗后,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藏飾生意。
胡靜的“第一桶金”是1992年在文化宮擺的臨時地攤上掘出來的。說是“攤”,其實就是張鋼絲床,并在兩棵樹之間拉塊布作展臺,上面擺著西藏手工藝首飾。一個月下來,就凈賺2000多元,第二年,她又移師春熙路夜市,不到一年,就賺到了以前在廠里5年也掙不到的收入。就這樣,胡靜一做就是8年。
在做生意的8年里,她由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一切做得順風順水。而此時,她卻感到了厭倦。她覺得生命似乎卡進了一條縫里,生活也仿佛停頓。隨著時間的發展,神秘的藏飾手工藝品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而市場同質化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此后,胡靜覺得再做此生意已經沒有多大意思,于是便“收山”回家相夫教子。
就在這時,成都當地報上登了一篇向社會召集三江源探險女隊員的消息,看到這消息,正在苦惱的胡靜一下就來了精神,她馬上就報了名。“因為我從小就比較喜歡到戶外去旅游,骨子里面有一種喜歡冒險的精神在里面。”胡靜說,那次自己一直就覺得,會有些什么改變在里面。這時候,胡靜已經整整40歲了,組委會的人認為她年紀太大了,不收她,胡靜使勁說自己的優勢,她說自己出生在西藏,經常去拉薩進貨,有高原生活的經驗,高山反應對她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她上學的時候還是一個中長跑運動員,體能很好,這些理由終于說動了組委會。
在海拔平均5000米的高原上,探險隊每天一大早就要起來走,這可讓久居城市的胡靜,有些吃不消了,當有一天一連爬了七座山時,她連邁腿都成了問題,腦子里在想著把前面這一步跨出去,但根本跨不出去。這次探險,使胡靜遭遇了一次真正的危險,而這次危險也改變了胡靜后來的人生軌跡。
一天,晚上七八點鐘時,探險隊的船在長江源靠了岸,男隊員們開始扎帳篷,女隊員就到附近去撿牛糞,因為要把牛糞弄過來才能燒爐子做飯。胡靜看著天色還很亮,就一個人跑得有些遠,她飛快地按動快門,用隨身攜帶的相機,記錄下難得的高原風光。
突然間,胡靜好像覺得自己看到了什么,她定睛一看,千真萬確,就在遠處前面一個土坡上,來了兩匹狼!晚霞中,狼的皮毛泛著靜靜的光澤。這時,胡靜非但沒害怕,相反還很激動地想:終于能看清楚狼了!于是,她席地而坐,開始給狼照相。
那段日子,探險隊住在野外賬篷里時,早上起來總能看見周圍邊的雪地上到處有狼的爪子。夜晚宿營時,也總是聽到狼在外面嚎叫的聲音。但是,大家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的狼。就在胡靜拿著相機調焦時,在鏡頭里,她看到兩只狼正向自己撲過來,說時遲那時快,她一個翻身就把相機甩到地上,撒腿就往帳篷方向跑。她一邊使勁跑一邊喊:“狼來了!”
一路狂奔中,胡靜嚇得不敢回頭,她聽到耳邊呼呼的風聲,覺得每一聲都是狼在嘶嚎。她覺得狼隨時都會從背后撲上來,把自己撕成碎片,片刻間,胡靜渾身上下便被汗水浸透。當時她腦海里只有一個字:跑!為了逃生,她使出了畢生的氣力,在高原上飛奔起來。

跑到帳篷附近時,女隊員們聽到胡靜的求救聲,一個個都出來了,有的手里拿著船漿,有的拿了菜刀出來,聽到驚魂未定的胡靜說狼來了,隊友們四下打量后問,哪有狼?原來中長跑運動員出身的胡靜,硬憑著自己的兩條腿,成功甩掉了兩只野狼!
40多天的長江源漂流探險結束后,經歷過無數困難,并從野狼爪下死里逃生的胡靜,對生活又有了新的勇氣,她開始思考到,生命存在就是最大的意義,為了自己最喜愛的事業,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呢?胡靜終于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遭遇困惑,是一直只把生意當成謀生手段,每天想的只是維持生活。于是她決定繼續經營。從此,胡靜告別地攤,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搞起了西藏手工藝品批發。她不再懷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她覺得自己有義務讓更多人有就業機會,她要用自己賺的錢,來幫助影響一大批人。
天竺財富路
胡靜當時創辦的藏飾品批發公司,與其說是公司,不如說是批發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作坊式批發機構——不到10名員工,庫房就是辦公地點,根本無暇顧及公司的系統規劃與規范管理,但由于胡靜為人真誠,做生意講究信譽,她有了越來越多的穩定批發客戶。
就在胡靜的公司經營紅火時,社會上的藏飾品經營者也急劇增多,漸漸地,市場上的貨源、價格、品質都開始出現混亂,胡靜的生意受到了沖擊。這一次出路又在哪里?她苦思冥想間,突然想到了印度電影《流浪者》和《大篷車》,想起了電影里那些精美而獨特的手工藝品。胡靜一拍大腿:對呀!早就聽說藏飾品真正的源頭在尼泊爾和印度,為什么不到源頭去闖一闖?于是,她決定實現產品經營轉向——由原來單一經營藏飾品轉向印度文化手工藝品!
1999年,胡靜拿到護照后,踏上了直接去尼泊爾進貨的路。說起來,這個女人可真夠膽大的,她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尼泊爾語,做生意全靠打手勢、按計算器,連吃住行都很困難,居然就敢只身前往。而且在當時,她是第一個去尼泊爾經商的漢族人。
胡靜還記得當時的種種尷尬,有一次一連吃了一個多月的當地飯,她走進飯館想點一盤蔬菜,可連打手勢帶口型,老板端上來的卻是一杯茶,讓胡靜哭笑不得。這件事使她意識到,要做好特色手工藝品這門生意,就一定要打破溝通上的障礙,于是她用極高的熱情學起了英語,并再一次成功了。那次回國時,胡靜搜集了6個大大的箱子,裝滿了價值6萬元的工藝品,一下子便被搶購一空。
2002年,胡靜到了印度,她就像闖進了阿里巴巴的寶庫一樣激動,這里有著世界上最豐富而獨特的手工藝品資源。她不再局限于工藝品店和批發市場,而是開始深入到各個城邦,到一些民間的手工作坊中,尋找連在印度本國都難得一見的手工珍品。
從印度到加德滿都再到中尼邊境的樟木口岸,胡靜把印度的民族服裝、天然寶石、家居、布藝等特色手工藝品源源不斷地運回成都;而在印度的日子,胡靜則用意志克服難以適應的氣候環境,以自尊和人格消除印度人對自己的民族情緒及偏見,她以獨到的眼光和高強度的奔波,挖掘最適合中國人的商品。
胡靜說自己進貨時從來不考慮進價,只要她覺得好的東西,只要她認為國內消費者會喜歡的東西,就要不顧價錢地買回來。
一個偶然機會,胡靜和印度最大的銀器生產經銷商波比做起了生意,這位波比先生在給胡靜供貨時,一時大意少收了8000多元人民幣。胡靜知道這件事后很著急,她主動找上門,退補了波比先生的貨款,胡靜的誠信深深折服了波比,從此他們成了最真誠的異國朋友。在波比的幫助下,胡靜更快、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了印度文化,掌握了印度手工藝品的經營要領,而最關鍵的一點,由于波比做的是品牌和連鎖業態,他的經營模式給了胡靜極大的震撼,她開始想到要樹一個自己的品牌,因為,只有打造一個被市場熟知的品牌,企業的發展才有原動力!
在波比先生的引薦下,胡靜認識了中國社科院的印度學學者王樹瑛教授,在王教授指點下,她很快完成了自己品牌的策劃和打造工作。2003年,蘊含著深厚印度民族文化色彩的工藝品品牌“天竺工坊”問世了,胡靜把店開在成都最繁華的武侯大街上,品牌標識采用大量鏤空元素和寶塔式結構的穿插,橙、藍、紫等對比極強的色彩的運用,搭建起一個獨具印度風情的銷售平臺。
這一創舉,使胡靜成了國內專營印度文化手工藝品的第一人。走過命運的“劫”,胡靜終于踏上了她期待已久的擴張之路。
“天竺工坊”的名氣越來越大,開業不到一年,胡靜已陸續接到要求加盟的電話,這時她意識到,以往家庭作坊式的操作形式已經跟不上品牌的發展,企業必須要一次大的突破!2004年7月,胡靜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辦的特許經營培訓,并聘請了職業經理人,建立起“天竺工坊印度文化手工特許經營體系”,幾個月時間,一個由數十家加盟商構成的特許團隊便拔地而起。到2006年,這個團隊的規模已達到50余家。胡靜的財富網絡,已經從成都向全國各地輻射,而每天還有源源不斷要求加盟的電話,使她應接不暇。
2006年4月,胡靜悄悄來到了北京,她的天竺工坊北京直營店開業了。在北京地安門外,當春雨夾著細雪,飄落下絲絲涼意時,胡靜告訴記者,她的心底現在卻是一片火熱,因為,她終于用這段起自傳奇的人生繪制出了一卷屬于天竺天自己的財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