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靠攝影賺錢的人越來越多,經濟實力差點的,開個小小的照相館,投資不多,小日子卻能過得有滋有味;有些實力的,則開辦影樓,專門為顧客拍攝那些高檔的婚紗照、藝術照等,一套照片幾百上千元,利潤相當豐厚。然而,影樓經營的季節性太強,一進入夏季,業務就少得讓人心慌;一般的照相館季節性差別雖然沒有影樓那么明顯,但是受規模和檔次的制約,往往只能做些零碎的小業務。杭州鳳起路上一家名為“攝手座”的攝影工作室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家攝影工作室規模雖然不大,卻在炎炎夏日里依舊顧客盈門。

因為喜愛,副業變主業
“攝手座”的老板是一位名叫張海的年輕小伙子。在北京廣播學院廣告系讀書的時候,他迷上了攝影藝術。只要一有空,張海就揣著一臺相機外出拍攝風景,或者給同學們拍“藝術照”,是校園里小有名氣的“攝影高手”。
1999年大學畢業后,張海毫不猶豫地跨入了攝影行業,在北京一家影樓做攝影助理。后來,憑著不俗的技藝,他被邀請到西安的一家影樓做攝影師。
張海的女友在杭州,為了和女友團聚,2001年3月,張海來到杭州,先后在“佳麗攝影”等幾家影樓做攝影師。正值春夏之交,影樓的生意非常火爆,張海就像一臺攝影機器,平均每天要拍50多對新人的婚紗照。拍攝活動大都在影樓里完成,而影樓所能提供的服裝和空間非常有限,加上新人們的動作姿勢又千篇一律,整個拍攝就像流水線操作一樣,沒有個性,也沒有新意。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后,張海感覺很疲憊,這種疲憊不光來自高強度的工作,更緣自內心對藝術追求未果的無奈與失落。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張海又先后去過深圳、溫州等地,但現實告訴他,只要在影樓里工作,無論這個影樓的規模有多大,攝影師始終都只能是“一臺攝影的機器”,永遠難以將藝術個性與謀生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
于是,張海萌生了自己辦攝影工作室的念頭。拍什么樣的照片,怎樣拍攝,他要有自己的決定權,他要走出一條完全有別于常規影樓經營模式的路。
出師不利,巧干度難關
2003年3月,張海又回到了杭州。他風趣地說:“以前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不得不到處去流浪。現在既然決定創辦自己的工作室,當然要選擇在杭州了,有心上人在身邊,做起事來才更有動力嘛!”
張海在杭州最繁華的路段鳳起路上選中了一個面積有150平方米的地下室。張海心里很清楚,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室做出名氣,必須選擇一個交通便利、方便客戶上門的地段,但市中心的門面價格都非常高,自己一時間難以承受。鳳起路上的這個地下室不僅租金便宜,而且出入非常方便,自己只需在臨街的門柱上做一個燈箱,門面就非常醒目了。
然而,正當張海一心一意忙著籌備攝影工作室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爆發了。5月,張海的“攝手座”攝影工作室開業了,生意卻非常清淡。張海意識到,自己正趕上了一個特殊的時期。怎么辦?
那天,張海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非典并不可怕”的報道,聰明的他立即有了靈感。他趕到西湖大道上一家朋友開的軍品店,借了幾套戎裝,然后又請了一位漂亮的模特,拍攝了一組“戎裝抗非典”的主題攝影作品,并推出了戎裝婚禮等別具特色的攝影項目。這一適時的攝影項目,不僅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且還引起了當地某報的關注,一組圖文并茂的報道為張海做了免費宣傳。張海順利地渡過了這一難關。
張揚個性,打響知名度
“非典”結束后,“攝手座”工作室開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工作室的贏利狀況越來越好。但是,張海并沒有就此滿足,他很清楚,在競爭激烈的攝影行業,如果圖小利、求安穩,必然會被市場淘汰。在資金方面,張海并沒有雄厚的實力,于是,他決定走個性化之路,以個性化服務求發展。
近四年的影樓工作經驗給了張海很大的幫助,他知道在一般的影樓里,攝影師與被拍攝者之間的溝通其實是很膚淺的,拍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非常華美,但是卻缺乏被拍攝者生動的氣息和獨特的個人魅力。于是,張海把與客戶的溝通作為開拍之前的必修課,每次接到新業務,他總是先聽取客戶的要求,了解客戶的喜好,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拍攝構想,征求客戶的意見,在不斷地溝通中達成共識。張海曾為一對新人拍過一組生動的“戀愛全過程”系列,這組照片生動地再現了這對戀人從網上相識到網下見面,墜入愛河,最后共結連理的過程。
緊接著,張海對杭州的婚紗攝影室外取景地進行了調查,他發現80%的影樓把取景地放在了杭州太子灣或楊公堤。如此一來,無論攝影師怎么努力,拍出來的效果都難免有雷同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張海就帶上攝影器材,開車和客戶一起到外面去兜風,看到有好的景色,馬上下車開工。這種工作方式雖然隨機性很大,但卻容易拍出個性來,深得客戶們的歡迎。比如,2003年9月,張海帶著一對新人來到朱家尖,在海灘上拍了一組非常別致的婚紗照,令客戶在親朋好友面前賺足了面子。高興之余,這對新人要求再拍一組,于是,張海又帶他們去了西塘古鎮,拍攝了一組風格迥異的古裝照。
夏天是攝影的淡季,張海一番調查之后,針對人們在炎熱季節里喜歡泡水的特點,嘗試著把攝影的場景放到了杭州海底世界公園,果然受到了歡迎。于是,張海又接連推出了水上樂園攝影和海底潛水攝影,一時間,“攝手座”門庭若市。
多方出擊,財源滾滾來
如今,個性化婚紗照和藝術照已成為“攝手座”的拳頭產品,但張海并沒有滿足于此。他說:“現在很多稍微有點規模的影樓,其贏利狀況都不錯,而他們也往往就此滿足了。其實,搞攝影的贏利途徑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好的經營者,應該多方出擊。”張海發現,廣告公司的攝影量都很大,但絕大多數廣告公司都沒有自己的攝影師,而是通過委托拍攝的方式把拍攝業務轉包給專業攝影機構去做;一些服裝公司為了發布自己的時裝新款,也常常與攝影機構合作。只要與他們建立了合作關系,就能獲得比較穩定的業務量。
2003年底,張海開始跟廣告公司和服裝公司的人接觸,主動上門推銷自己。一些公司不相信張海的攝影能力,認為搞影樓的專業性不夠強,婉拒了張海。一些公司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讓張海現場拍了幾張,結果效果很不錯。于是,局面便慢慢地打開了。如今,張海已經擁有了一批關系密切的合作伙伴,每年都要為他們拍攝一到兩季的服裝新款或產品廣告。
此外,張海還開辦一個了“攝手座論壇”。客戶在論壇上不僅可以看到“攝手座”的攝影作品,而且還可以與張海互動溝通。“攝手座論壇”的開辦,不僅使張海結交了一批愛好攝影的朋友,進一步提高了“攝手座”攝影工作室的知名度,而且還發展了不少新客戶。
現在,張海又在杭印路上租下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場地,準備搞一個規模和檔次都更高的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