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適用房”五個字與“住房保障”緊密相連。根據有關政策,“經濟適用房住滿五年才能按市場價出售”。至今,首批經濟適用房用戶已經入住滿五年,據說,經濟適用房一般加價一倍轉讓,那么經濟適用房到底保障了誰?
據報道,北京市經濟適用房自用率僅為51.34%,也就是說,北京經濟適用房中有將近一半被作為投資的房產出租出售。而且,調查顯示,北京市受訪經濟適用房業主中屬于較低收入(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的家庭占22.3%,符合經濟適用房購買最基本條件的竟然只有兩成余。更令人驚訝的是,經濟適用房小區停滿了小汽車,甚至不乏悍馬、寶馬等高檔轎車。
實際上經濟適用房是一種限價產品,是有福利性質的,針對的也是特定的社會群體。在經濟學理論上,它的價格還是一種“最高限價”,是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對開發商而言,沒有達到市場均衡價格,就意味著沒有獲得利潤最大化。商人都是逐利的,開發商會不會突破國家的限制,最終使經濟適用房“掛羊頭賣狗肉”呢?在現實中,經濟適用房越蓋越豪華,甚至以吸引開“寶馬”、“奔馳”的客戶為榮,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經濟適用房“排隊等號”、“一房難求”等現象告訴我們,經濟適用房需求大于供給,這是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可以肯定,過度需求必然導致銷售者偏好,售房者完全會根據自己的偏好決定把房子賣給誰,不賣給誰。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經濟適用房的享受者很可能是銷售者的親戚、領導舉薦的人或者給了銷售者好處的人。
由于經濟適用房的價格低于市場均衡價格,供給量卻少于市場均衡需求量,由此黑市將應運而生。比如,某某通過關系以每平米4000元購買了三套經濟適用房,而經濟適用房的市值是每平米5000元,那么,他就可能把房子炒賣到每平米6000元。在20世紀80年代,因為“價格雙軌”催生了一批“官倒”、“倒爺”:如今,經濟適用房似乎與以前的“價格雙軌”異曲同工,難道經濟適用房就不會催生出一批靠“倒房”而發財的人嗎?可以說,黑市一旦存在,經濟適用房也將名存實亡。
既然經濟適用房不能讓開發商獲得利潤最大化,那么退一步講,開發商就很可能在建筑質量上下功夫,他們會降低建筑質量,以使市場達到新的均衡。經濟適用房最終又會使誰獲益呢?為了兼顧效率與公平,政府必然會規定“先到先買”、“不許插隊”等,顯然,這極有可能誘發權力參與“限價房”的分配。經濟適用房最后淪為“腐敗適用房”,這大概也算是決策者始料未及的事了。
作為一種磚頭補貼,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經濟適用房有著太多缺陷。政府的責任是宏觀調控、經濟管理和產業政策的安排,過分介入住房市場勢必有悖于住房商品化、市場化的改革目標,而且,也很可能使“補貼”給了不應該補的人。我們的目標是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房產,國家政策應從磚頭補貼走向人頭補貼。政府應該大力發展廉租房建設,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要求的居民提供援助。廉租房,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比較靈活的“人頭補貼”。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