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小肥羊正式登陸臺北開設分店,臺灣人不必遠赴大陸,就可以大快朵頤。許多到過大陸的人,都吃過小肥羊火鍋,對其“不蘸調料涮羊肉”的獨特口味印象深刻。事實上,臺灣并不是小肥羊的第一個境外據點,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美國洛杉磯、紐約以及香港,小肥羊都已進駐。在小肥羊分店的序數上,臺灣店排名第718位。
1999年在包頭市成立的內蒙古小肥羊火鍋店,目前在中國本土擁有700多家連鎖店,年營業額超過人民幣43億元,在營業額與店數上都超越了中國麥當勞,僅次于肯德基,位居中國連鎖餐飲百強的第二名。中式連鎖餐飲打敗麥當勞,在中國還是頭一家。
不僅是小肥羊,眼見肯德基等“洋快餐”不斷在中國擴張,“譚魚頭”、“俏江南”等諸多中國本土餐飲品牌也在近幾年陸續走入海外市場。放眼望去,許多踏出國門的餐飲業者,不是維持零星發展,苦心經營,就是因為水土不服,鎩羽而歸,很難像西方快餐那樣遍地開花。
為什么中國到處都是餐館,也有不少百年老店,卻不能像美國的麥當勞變成世界級企業?這一問題一直是所有中式連鎖餐廳老板心中最大的遺憾。
中式餐飲企業先天存在許多門坎,難以大規模擴張,首當其沖的就是口味。許多食客只認“老店”,認為新開的連鎖店口味不地道,導致中餐過度依賴個別廚師的技藝,而這恰好是阻礙中式餐飲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最大關卡。
“麥當勞能夠把餐廳開到世界各地,不是因為它的食物特別好吃,而是因為數十年如一日在全球數萬家餐廳中,提供統一質量的服務,”重慶德莊實業集團總裁李德建說,中國餐館想要在海外大肆擴張,首先要拋棄特定廚房和廚師,利用中央廚房,把復雜、藝術化的中餐烹飪變成標準化的工業制造過程。
然而中央廚房的概念在中國境內還可以勉強實現,出了國門以后,難度就大幅躍升。臺灣小肥羊負責人黃慶宇很驕傲地對媒體宣稱,正宗小肥羊的秘方,是來自于內蒙古中央廚房真空包裝,還有熬制高湯的火候、時間,60多種藥材的分量、比例也都是獨家功夫,一般餐廳模仿不來。
但是在“獨家秘方”的背后,如何保證來自于內蒙古的食材能夠準時保鮮地出現在臺灣、東京、甚至是紐約等地?許多接踵而來的問題,正考驗著經營者的物流掌控能力。
李德建表示,物流配送問題一直是餐飲業連鎖發展最大的痛。“光是在國內不同城市開店,就遇到太多物流方面的問題。毛肚一運到外地就壞,用飛機運輸成本很高,一份毛肚在重慶十元,在烏魯木齊20元,到了國外豈不是要五、六十元了?成本增加太多,就失去競爭力。”中國物流業素質參差不齊也是問題,業者面臨偷盜、丟失、航班取消的狀況屢見不鮮,生鮮原料變質不說,還得整天跟物流公司打官司。
成功的餐飲連鎖企業,采用雙管齊下,除了由中央廚房運送不易變質的原料,也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市場周邊建立原料基地,在原輔料都達到規范的前提下,分店的產品質量才可能達到穩定。
如中國肯德基使用的西紅柿醬,指定由上海某食品公司制造,在四川供餐時的辣椒粉,指定由成都龍泉辣椒廠生產。而美國中式快餐連鎖店“聚豐園”的中央廚房,從采購到加工都有嚴格的控制標準,對原料的冷凍程度、排骨中骨與肉的比例等都有具體規定。
內部問題解決之后,還要面對外部挑戰。在名氣響亮的同時,仿冒者也層出不窮,在小肥羊成立之初,沒有將餐廳名字和商標注冊,因而引發后續的諸多麻煩。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資料,全中國未經加盟,直接用小肥羊稱號的餐廳就有100多家,加上與小肥羊名稱相似的“久久小肥羊”、“小尾羊”、“小羔羊”等加起來超過1000多家,也同樣在媒體上大打宣傳,比起正宗的小肥羊一點也不遜色,許多消費者也搞不清誰才是正宗的小肥羊。
所以“小肥羊”在踏出國門前學乖了,小肥羊企劃中心主任助理馬開明表示,小肥羊在海外會對加盟業務嚴格把關,以直營方式開店,而且前期的法令工作也做得特別充足,現在小肥羊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60多個國家,都預先注冊小肥羊商標。
除了運用新科技,在確保質量穩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大量復制之外,本土傳統餐飲更需要發展出彈性的策略和轉變,才能在境外開花結果,實現“東方麥當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