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頒布讓本來就是熱門話題的中外資銀行如何競爭的討論更趨白熱化,招商銀行馬蔚華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被媒體及有關人士問及中資銀行如何應對、招行如何應對的問題。在喊了多年的“狼來了”后,當“狼”真來到“家門口”時,馬蔚華表示中資銀行已冷靜面對,外資銀行的確會帶來相
應的市場沖擊,但中資銀行早有所準備,挾有本土優勢的中資銀行在競爭中挑戰與機遇并存。
中資銀行已具備競爭的基礎
馬行長首先肯定了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頒布的積極意義。他指出,《條例》中規定的在中國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允許外國銀行的分行吸收中國境內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定期存款業務。這些規定既遵循了WTO的規則要求,又具體考慮到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應該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銀行在任何地區、任何業務領域的風險都可能傳遞給分行,產生系統性風險,而對于當地注冊的法人銀行,監管當局就可以有效地實施風險隔離,最大限度地維護本國金融體系穩定和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因此,許多國家都對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本地貨幣業務實施不同程度的限制。如美國要求大多數外國銀行的分行只能吸收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從事批發業務,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間市場和關聯方;英國把外國銀行分行視作外國銀行全球經營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規定分行必須保持充足的流動性并要滿足最低資本額規定等7項條件。同時,《條例》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一切非審慎性市場限制,對在中國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實行與中資銀行統一的監管標準,全面體現國民待遇原則,這為中外資銀行公平競爭創造了良好的監管環境,對于保持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具有積極的意義。
《條例》的實施,將全面提高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水平。面對外資銀行的全方位競爭,在認清中資銀行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對自身的優勢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方面,中資銀行植根于中國,有著對本土市場的深刻認識、架構完善的服務網絡和廣泛的客戶基礎,長期以來在民眾心目中建立的信用和文化認同并不會在短期內被外資銀行取代。
更重要的是,中資銀行已經具備了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基礎和條件。改革開放特別是2001年底入世以來,中資銀行業加快改革發展步伐,已發生了積極顯著的變化:法人治理結構得到較大改善。工、中、建、交通銀行紛紛進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中資銀行紛紛引進戰略投資者,現代企業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經營機制轉換日趨明顯。其次,盈利能力有所增強。全國主要商業銀行(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稅前經營利潤,從入世到現在,不到五年時間增長了近6.4倍,稅前資產收益率增長幅度超過4倍。第三,資本充足率顯著提高。到2006年9月末,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銀行已有66家,而2003年底達標的只有8家。第四,資產質量明顯好轉。截至2006年9月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7萬億元,不良率為7.6%,比2002年底分別下降1.1萬億元和16個百分點,風險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積極變化得到國際輿論廣泛而正面的評價,一些國際著名的評級公司調升了對中資銀行的信用評級。今年以來,國內A股市場銀行板塊大漲,到11月14日,8家上市銀行平均漲幅較年初達65.67%。在金融業全面開放大限來臨之際,銀行板塊的全線漂紅,也反映了社會和投資者對中資銀行充滿信心。
招行:19年前已面對競爭
在招行如何應對的問題上,馬蔚華行長則表現得信心十足。“從招行自身講,從出生那一天就面對著競爭,因為招行是個市場化的銀行,從1987年開始,它的環境注定是要競爭的。招行適應競爭的武器就是優質服務,創新產品,不同的是,今天我們的競爭者更多、更國際化,競爭更加激烈。”
馬蔚華行長還總結了三點對未來競爭關鍵的思索:
首先,對末來銀行的戰略,根據招行19年的經驗,銀行的競爭就是對未來判斷的競爭,能看到未來3~5年什么樣的產品能盈利,要比別人早看好、早做好。目前招行已在進行五年戰略規劃的制訂工作,這個戰略不是自己關門在家里閉門造車,而是在全行范圍內征集制訂,招行還找了有關的院士給我們出主意、做計劃,從基層到學者大家共同做好這個規劃。
其次,要大力提升管理水平,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在管理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招行在三年前提出了管理國際化,目前已經成功在香港上市,這對招行提升國際管理能力日趨重要。管理包括管理的理念、體制、方法、手段等等,首先重要的就是理念。過去追求規模、追求速度、追求存款、追求大企業、追求傳統的利差收入,這些都是傳統中國銀行業理念上不適應的東西。所以招行今年年初提出要顛覆傳統管理理念,至于體制、管理上招行可以大膽地引進全世界最先進的東西,借用別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驗,可以“拿來主義”。
第三就是人才,這是中資銀行要主動掌握最核心的力量,銀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要下百分之百的力量去爭取人才。人才的策略一是吸引外面的優秀人才、二是培養自己的人才。吸引外面的人才,首先是吸引自身不足的境內外的人才,如:信用卡在國外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招行就吸引懂信用卡的人才,13個月就做出了自己的信用卡,4年就占領了42%的市場份額。這是個成功的經驗,今后招行還將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吸引人才的另一方面,即吸引大學生,進行基礎培養,招行已連續三年從中國幾大名校招聘管理培訓生,對這種做法花旗、匯豐從前都做過。招行還要加快培養這些素質比較好的人才的培養速度,使他們盡快進入管理部門。
在對內人才的培養方面,招行這兩年更加大了培訓力度,僅2006年一年,在新加坡培養客戶經理1500多人次;在深圳、香港辦支行行長培訓班近20期,今年在清華大學辦了三期管理培訓班,主要針對中層領導,提高他們的領導水平。
馬蔚華堅信,只要這幾方面做到了,只要中資銀行的服務不比外資銀行差,只要中資銀行能滿足客戶對產品的需求,客戶就不會背離而去,中資銀行就會不斷提升同外資銀行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