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創意時代的青春腳步
【YoNo走在春天的路上】
2月的上海忽然下起了小雪,但這絲毫不妨礙許可此時興奮的心情。他剛接到一個電話,“第九城市”為他主編的一本免費贈送的報紙提供了價值3萬元優惠卡。這意味著,當下月第2期報紙出來的時候,他的贈閱量又將提高一大截。
許可目前有三個頭銜:上海龍頭(集團)投資規劃部高級項目經理、喜合創媒品牌總監、YoNo Limited首席執行官。但是,在采訪時他告訴記者,目前,他生命中分量最重的是YoNo———一個專業投票網站。“YoNo”是“Yes or No”的簡寫,這個詞語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一開始,他仿佛認定了這就是自己二十多年來一直尋覓著的歸宿。
但是要創立一個網站談何容易,創投公司也不會為了一個單純的創意而大把地往里面扔錢。此時“東方衛視”一個名叫“創智贏家”的節目吸引了許可。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通過電視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去,看能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沒想到自己的創意不僅入圍了節目總決賽,而且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因為這個節目的影響,YoNo的用戶量迅速增加。
憑借著用戶量的激增,許可聯合另外兩個伙伴,注冊了名為“YoNo Limited”的公司,注冊資本是七拼八湊弄來的100萬元人民幣。由于有形投資僅為服務器托管費用,三個人按照比例分配了股權。許可占40%的股份,成為首席執行官。
不久,YoNo吸引到一名個人身份投資者。該投資者投入了20萬元人民幣。這成了YoNo的第一筆創業投資。“他看了我們的網站、聽了我們的構想之后,便決定投資了。”雖然只是20萬元,但是這是首次以實物形式對他們創意進行的肯定,“YoNo使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很珍惜目前的事業。”
許可于去年開始接觸軟銀、瑞士第一波士頓等投資公司。同時也找了管理咨詢公司給他們的贏利模式做了重新定位:網絡投票與短信投票相結合;與各種活動合作成為投票網站;廣告收入。“現在和一家投資基金達成了初步投資意向,大概是200萬美元,但是要使資金進入,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許可說。
關于未來,許可說,YoNo的目標并不僅限于成為最大的投票網站。不久的將來國內的博彩業肯定會完善起來,未來就是把YoNo做成國內的第一博彩網站!
【網絡地產:創意圈地運動】
在英國,從小就喜歡奇思怪想的Alex為了籌集自己的大學學費而又不想向銀行貸款,于是在2005年8月26日突發奇想,只用10分鐘就建立了一個名叫百萬首頁的網站(milliondollarhomepage.com),然后將這個網站的首頁平均分成1萬份,一份只是一個小小的格子。他宣稱每個格子賣100美元,于是一個幾乎是零成本的網頁經過Alex的創意后,總價值就變成了一個高達百萬美元的網頁。買家可以在自己購買的格子中放任何東西,包括自己網站的LOGO、名字,或者特意設計的圖片鏈接等等。
這一傳奇也有了中文版本,一個叫蘇銳濤的中國男孩推出了自己的百萬首頁中文版(www.1baiwan.com),3個半小時后,有人下了第一個訂單。18個小時后,百萬首頁的點擊率達24797次。網站建成一個多月就賣出了兩千多個格子。到目前為止,百萬首頁已賣出4000個格子,收入在40萬元。同時,每一項格子買賣,都將簽訂合同;每一筆交易,都有廣州正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擔保。網站出現任何問題,運營商都會承擔。這些保險措施使蘇銳濤的名氣急劇增長。于是,蘇銳濤和他的公司流沙網絡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新年伊始的一大亮點。
除此之外,蘇銳濤還將考慮更廣泛地運用百萬首頁所創造的網絡地產概念。比如,在網站上開辟出的任何一塊廣告位,分隔成若干格子,都可視為一塊網絡地產。或許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創意閃現,即便以后不做了,蘇銳濤說,曾經有那么一個時期,我充分利用了Web2.0特有的SNS關系網,利用了Web2.0的核心———人脈來充分宣傳自己,并以此獲得了成功,賺到了錢。這也是人生的一個亮點。
這個世界已經習慣于為中國貼上各種“NO.1”的標簽,有朝一日,中國會不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創意人才發源地?完全有這個可能!
【不容錯過的創意產業機遇】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5/1)》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的行業分布直接涉及創意產業的分布比例:文化藝術業0.8%,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1.5%,廣告業1.0%。
中國創意產業網民數量占中國互聯網上網用戶總人數9400萬的3.3%,約310.2萬人。而這個數字到了2006年1月,才一年的工夫就翻了近一倍,超過了600萬人。如此龐大的數字、迅猛的發展速度,誰都不敢輕易否定創意產業的巨大價值。
創意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蘇彤解釋說,“終極的產業革命”使“產業”的概念被賦予新的內涵。工業(industry)文明促成了的農業的產業化(industrial),信息社會促成了產業的信息化。而在創意時代,創意被“產業化”的同時,各種工業生產活動乃至“產業”這一概念也被賦予“創意”的含量,也就是產業的“創意化”。
進入信息社會以來,創意已經使舊有的“產業”概念走到盡頭。在創意經濟時代,“產業”化大生產的特點,也就是標準化、規模化、分工化(協作化),都已經不是追求的目標。創意經濟追求的是創造性、綜合性和靈捷制造。創意經濟還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局限,賦予不同的產業以創意的原動力,由此使原有的產業劃分呈現交融、互動與重組的趨勢。
在創造的一瞬間,人就是“上帝”。在今天這個時代,人人都有權去說:“I am creator”。創意的產業化,實現了人本身的革命,于是發生了終極的產業革命,即創意經濟本身。
當整個世界都把中國定義為“世界工廠”,難道我們真的就甘心守在“微笑曲線”的末端?中國已經錯過了工業革命,落后于信息革命時代,難道我們還要再一次錯過“創意產業”時代?
在中國,一批新銳的青年創意產業者相信,我們也可以像喬布斯一樣用創意挑戰商業霸權,可以讓中國變得與眾不同。
中篇:信息社會的創意潮流
【創意正成為時代的中心詞】
知名學者姜奇平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新知本主義》。書中提到“新創意經濟”這個詞,大意是要把網絡革命內生于生產方式來搞創意經濟,所以是后現代版的創意經濟。新創意經濟的含義,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義,即活的精神創造,而不光是指生產內容。
哈佛商學院教授羅布·奧斯汀也指出:“當商業變得更為依賴知識來創造價值時,工作也變得更像是藝術。”奧斯汀的意思很明確,當商業基礎從現代性的“物質資本”,轉向后現代性的“知識”后,經濟范疇的基礎就從“理性”轉向了“藝術”。理性范疇內物性的創新,就必然轉向“藝術”范疇內生命性的創新。藝術在這里,更多代表著人的精神本身。這就是“創意”問題的根子。
“創意”,即創造意義。英文Create在“指有目的地把原材料制成新產品”或指“創造出原來不存在或與眾不同的事物”時翻譯為“創造”,當它指“創造出某種意義”(create new meanings)時則翻譯為“創意”。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如此解釋“創意”———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無以數計的商業利益、商業奇跡。
創意,正在成為時代的中心詞,并作為用來描述這個時代之精神的最恰當的詞語 。這個時代的人們,對“創意”有了更發自內心的“尊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強烈。
因此目前所說的創意經濟,不屬于現代性經濟,而屬于后現代性經濟,即信息化經濟。凱夫斯在《創意產業經濟學》中指出一個現象,創意性產品的特性、基調、風格“獨立于購買者對產品質量評估之外”,“當存在橫向區別的產品以同樣的價格出售時,人們的偏愛程度是不同的”。
【創意時代催生創意階層】
在《創意經濟》一書中,約翰·霍金斯明確指出,創意經濟現在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有些國家增長得還更快,美國為14%,英國為12%。2004年,七大工業國中半數的工作人口從事創意產業,而且它的增長速度比傳統服務業快兩倍,比制造業快4倍。這意味著,創意將成為經濟主流。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弗羅里達(Florida)在其2002年出版的《創意階層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中指出:創意在當代經濟中的異軍突起表明了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在他看來,美國社會已分化成四個主要的職業群體:農業階層、工業階層、服務業階層和創意階層。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創意簡單視為一個部門或行業的分類,創意在當代經濟中的異軍突起表明了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
創意階層包括一個“超級創意核心”(super- creative core),這個核心由來自“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筑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他們的工作是“創造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的創造性內容。”
除了這個核心,創意階層還包括“更廣泛的群體,即在商業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關領域的創造性專業人才。”但是理查好像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在設計的光環下閃現的互聯網價值,在這個巨大的舞臺上,展示著經濟的巨大誘惑以及所有的生存前景。
【創意經濟風生水起】
你也許不知道意大利曾經有位年輕的設計師馬西默·尤薩·基尼(Massimo Iosa Ghini),他設計的沙發取名叫“媽媽”。每個躺在沙發上的人都會深深沉醉于那種溫柔的、包容的情感中。當把這種方式植根于社會的商品經濟中時,“媽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埃托·索托薩斯使用木頭、青銅、鍍金銅和釉陶制作了一張豪華的床,這一名為“月圓之夜”(Night with a full moon)的床營造了一種浪漫的氣氛。雖然這張床看起來不免有些簡單,設計師只是把床頭板處理成一條弧線,上面擱了兩個象征著星星和圓月的幾何體。托尼·科內德羅(Toni Cordero)期望著充滿愁怨的“嘆息”(Sighs)在他的床上被神秘的石柱保護著。到21世紀初,這些年輕的意大利設計師已經風靡了整個世界。創造與創意見證了他們的輝煌史。
WEB2.0的再一次升華,B2C、C2C以及發展中的P2P,正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再次掀起滔天的浪潮。加里·哈默爾在《競爭大未來》中曾指出,企業要決勝未來,必須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架,以積極開放的胸懷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經營架構,把握未來趨勢、建立戰略布局、組織核心能力,從而在創新中掌握競爭優勢。
由此,知名學者、創意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蘇彤給正風生水起的“創意經濟”做了如下定義:以創造性手段為資源配置主要方式的一種經濟類型。創意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創意經濟是知識經濟的高級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必然產物,是新經濟的重要表現形式。創意經濟在知識經濟中占有核心的、前端的地位。
———創意經濟突破了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即“經濟人”的假設),以“創造人”為構建自身經濟學體系的核心假設。創意經濟強調人,強調人本主義,以“具有創造性的人”為經濟的基本單位。
———創意經濟不是以改變物質和能量形態為目標,而是以改變信息為手段的經濟活動。
在今天,創意,意味著價值!
下篇:創意經濟的產業積累
【品牌依托創意提升價值】
網絡雜志Brand Channel評選出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五大品牌。最終,蘋果電腦憑借著全球熱銷的iPod數字音樂播放器排名首位,網絡搜索巨頭Google位列次席,宜家和星巴克分列三、四位。最令人驚訝的,則是阿拉伯半島電視臺躋身前五位。在這次評選過程中,Brand Channel共調查了2000位廣告主管、品牌經理以及學術界人士。
評選的過程,同樣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BrandChannel.COM的品牌研究專家羅賓·拉斯徹在回復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這樣聲稱:“這次評選沒有任何情感或者利益上的關系,完全是一次公眾行為。”
在這項年度調查中,Brand Channel要求反饋者評估某一品牌對于人類生活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是量化該品牌的實際價值。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改善和創新的公司和產品在此次評選過程中大放異彩。
奧斯朋(Osborn,1963)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人類文明的歷史,主要為人類創造力的紀錄。”思考是一個偉大的過程,只有人類充分發揮思考的創造能力,才能締造由原始蠻荒進入21世紀高科技時代的輝煌文明。共同思考,是人類與其它生物的重要歧異點,也是創造的重要訣竅。透過團體的歷程,可以更激發創意,產生“1+1>2”的效應。
【創意產業:領跑知識經濟】
正如一位偉大的意大利設計師所說,“有朝一日我們都會成為設計師。因為置身在一個任何東西都雷同的世界里,我們會感到技術令我們與環境隔絕,這將促使我們不斷地重新設計身邊的空間,以便重新獲得生活的樂趣。事實上我們都在奔向‘設計經濟’時代。”“設計創意”第一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提了進來。
2002年,任正非發出了“互聯網遭遇了冬天”的感嘆。彼時,Google在很多人眼里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于半島電視臺,你能想象一個說阿拉伯語的電視臺會抓住西方觀眾的眼球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半島電視臺現在的名氣決不亞于美國的ABC。
毫無疑問,這個商業世界的生存法則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不再是工業經濟時代的規模決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時代的技術萬能。
我們正在進入的這個時代,是“創意經濟”與“創意產業”的時代。
“創意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1997年大選之后,剛剛成為首相的布萊爾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并親自擔任了主席,主旨是:大力推進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倡與鼓勵人的原創力在英國經濟中的貢獻。
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動,而透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成效”。據此定義,英國將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魏劭農教授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將“創新”理解為工業革命時代技術層面的創造和更新的話,那么,“創意”一詞更能表達出知識經濟社會中人的思維價值創造,它是一種比“創新”更深一層次的行為和思想活動。
“當年的聯想有句廣告詞,‘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極其富有創意的廣告,是對聯想及其知識產品、智能產品的創新和創造的一種感應。”派格太合環球傳媒總裁孫健君在接受采訪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今的創意因能夠創造財富與就業而得以成為產業,而且比重越來越大,以致于我們不得不重新給它做一次全面的審視。”
【尾聲:創意青睞中國青年】
曾幾何時,誰掌握貨幣資本,誰就掌握了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力。而在創意經濟時代,生產資料由于互聯網的存在,是取之不盡的,而且是公平的。誰能開發這種取之不盡的生產資料,就在于誰有創造性的手段,也就是創意。創意階層的出現,要求將資本的內涵進行重新界定。
“當代經濟的真正財富是思想、知識、技能、天才和創造力,它來自我們的頭腦。”北京大學王緝慈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是長期以來,人們的很多聰明才智都被埋沒而沒有能夠獲得市場開發。上個世紀末在發達國家發展知識經濟的過程中,對當代經濟真正財富來源的這個認識越來越清晰。其結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識經濟的潛力,就需要發展創意產業。”
2006年的中國青年,與手持各種版本商業計劃書的創業者相比,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70家風投機構對創意表現出了更多的熱情。在這個情況下退出,謀求擴張的公司可能失去財富,創業者失去的則可能是機會。
機會與創意,自然恩賜我們的產物。以青年經濟為重要特征的創意中國,正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