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小蝴蝶個性機伶靈巧、倔強好勝,才小小年紀,我這做媽的已經看出她是頭難馴的小野獸。這種小孩看來不乖巧、卻會很有趣。帶她長大的過程,得不時跟她斗法。媽媽有時贏、有時慘敗,趣味就在這日日的“大斗法”。
有一天,蝴蝶拿著畫筆把沙發當畫布,亂畫一通。畫完走人。
我把她拎在“罪證”前,指著沙發,問她:“這誰畫的?”
蝴蝶氣定神閑地回我:“豆芽!”哇!說謊還這么鎮定!
豆芽姐姐已經忍不住跳起來。我對她使使眼色,請她稍安勿躁??次腋贩ā?/p>
我再給她一次機會,“蝴蝶,這是誰亂畫的?把沙發弄得臟兮兮!”
“豆芽畫的!”她還是很篤定地繼續說謊。
“好!那我來打豆芽?!?/p>
蝴蝶不再那么不當一回事了,臉色有點變了樣。我再問一次誰畫的,她小小聲地回我——豆芽!
還是豆芽!還是繼續說謊!
被誣賴的豆芽快氣瘋了。我對豆芽眨眨眼,故意裝出很兇的語氣,說:“豆芽過來!手伸出來!誰叫你亂畫沙發!”
豆芽配合著我演戲,乖乖把手伸到我面前,我舉起手作勢要打豆芽手心。蝴蝶一看、急了。哇的一聲哭出來,邊哭邊說:“媽媽不要打豆芽……是我畫的啦……”
豆芽一看蝴蝶哭了,也不忍心地紅了眼眶。想來她剛剛被誣賴的氣也消了。
我當然沒有打蝴蝶。等她哭完了,我們三個不管誰畫的、就是一起認命地拿布開始拼命擦沙發……
另外一天,豆芽的家教老師Annie跟我說了一件好玩的事……
那天放學回家后,豆芽問她說:“Teacher Annie,你會不會寫媽媽的名字?”
Annie還在奇怪她為什么這樣問時,豆芽悄悄地拿出一張數學考卷——八十八分!
原來豆芽意圖讓Annie代我簽名,不打算把那張考卷給我看。Annie對她曉以大義,說媽媽不會在意豆芽考幾分,只要把錯的地方學會就好了。
后來,我看到那張考卷時,故意問豆芽:“你會不會寫我的名字?”
豆芽歪著頭看我,很疑惑。“不會呀!”
“那要趕快練習寫我的名字,這樣下次再考不好就不必拜托Teacher Annie啦!”
豆芽這下明白我在消譴她啦。“唉吆……媽媽!”不好意思地怪叫起來……
看來Carol是個不太糾正小孩說謊的媽媽。正在看我的文章的你一定這樣想……
嗯!我得承認:我的確沒有教小孩“絕對不可以說謊”、“說謊就是壞小孩”。
當然,我也不是鼓勵小孩多多說謊。我只是希望讓小孩有機會自己去體會說謊的心情。
一個窮得只能買一個便當的媽媽把唯一的飯給孩子吃,自己明明餓昏了,卻還是對孩子說:“你吃吧!媽媽不餓?!边@是謊言。媽媽卻說得心安理得。這種謊,令人感動。
說好的謊言時,呼吸順暢,心情平靜,有時還會有暖暖的、溫馨的感覺。說不好的謊言時,時時擔心被揭發,一點風吹草動就被嚇得心驚膽跳、冷汗直冒。
我告訴豆芽和蝴蝶:“你要知道你這個謊該不該說,看你的心。心不安、跳很快,那你最好趕緊補救,因為你說了一個壞謊話……”
我自己偶爾也會說說“心不會不安的謊”,所以我無法要求我的孩子絕對不要說謊。我把我用來判斷這個謊該不該說的標準告訴她們,期望她們用自己的心去決定。
我知道很多媽媽為孩子說謊而困擾、擔憂,也有很多媽媽是一直教孩子絕對不可以說謊。
我也知道很多一直被教導著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孩子因為說了一點謊,就擔心自己會變成大壞蛋、會讓媽媽傷心。
“謊言”就像這世上所有事物一樣,也不是絕對的。我們的傳統教育教我們“謊話像一條嘔心的、丑陋的蟲”,寧愿受罰也不要接近這只蟲;我卻在另一個文化里見識到“謊言也可能是一只可愛的小精靈”,我們也有可能和它相安無事地面對。
這個有趣的小精靈就出現在比利時的繪本《謊言小精靈》里。
我初看到這本書時,真的是忍不住歡呼!終于有人用一個有趣的、可愛的故事來討論小孩說謊這件事了。
故事里小女孩一說了謊,嘴里就會飛出一只小精靈,成天跟著她,提醒她做了不好的事,攪得她心慌意亂、玩也玩不成。更嚴重的是,小精靈會擋在她和爸爸媽媽中間,讓她無法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和親吻……
最最吸引我的是結尾——
小女孩說:“小精靈有時候還是會出現一兩只。我還是沒有辦法每次都把所有的事情告訴媽媽和爸爸。但是我非常努力地不要讓太多小精靈擋在我和爸爸媽媽之間。因為我實在非常非常喜歡爸爸媽媽抱我時、那種溫暖的感覺?!?/p>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永遠不說謊,只是有時候我們愿意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或一個我們更在意的人,克制說謊的壞念頭。
孩子若是理解了這些,說不說謊,我覺得都不必太追究了。
馮國偉薦自《臺灣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