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同堂,人聲喧鬧,兒女、孫兒女、重孫兒女,聚在一起共賀姥姥80大壽。祝不完的長命百歲,萬壽無疆。歡樂則無人不醉,唯有一人最清醒,就是高居正中,鬢發如銀的老人。設身處地替她想,一屋子男男女女,都有一個大好前程可奔,唯有她自己身心俱衰,猶如風吹燭焰,搖搖晃晃,心里哪能沒有一絲悲涼。
而且,我知道她還有一樁大遺憾。
十年前,姥姥就跟我們一起住。那時她已經70歲,雖然鬢發花白,卻體健神朗。她特別羨慕那些拿著書本的人,因為自己不認字,對識字的人有一種本能的羨慕與景仰。
我半開玩笑地說:“姥姥,我教你認字吧。一天認一個,十年也能讀書了,管保比他們讀得好!”她笑:“別跟姥姥鬧了,十年!姥姥今年都70了。今晚脫鞋上了炕,明兒就不知能不能穿得上。還認什么字!”
我不聽,隨手拿過一張報紙教她念:“今天,本地,大風,降溫。”她推辭不過,也跟著斷斷續續念,還說:“天字我認得……”
此后一連幾天,我一回家就教她。可惜人老了,腦力不夠,三天才學了一個“今天”,她說太難了,不學了。我也沒有再堅持。
沒想到十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80歲的姥姥依舊神智清醒,眼目明亮,卻也依舊只認得一個“今天”。每天一下班就看見她手里拿著一張報紙,在那里默默地瀏覽。一碰到“今天”她就情不自禁地念,喜不自勝,大有“我會認字”的自豪感。這兩個字還起方向盤的作用,一見到這兩個字頭朝下,姥姥就知道報紙拿顛倒了,趕緊翻過來。
我后悔,姥姥更后悔:“唉!我70歲那會兒年輕的時候,真該跟你學認字,到現在就能讀報紙了。”
我吃了一驚。姥姥在說“年輕”——“年輕”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一直以為70歲已經衰老,原來相對于80歲的老人,仍舊是無可挽回的年輕——就像我已經35歲,自覺走過滄海桑田,但是對于姥姥而言,對于將來的我而言,35歲又是多么蒼翠而茂盛的年輕。
我成天都在哀嘆時光一去不復返,遺憾鏡中容顏不再嬌美,讓歲月一寸寸地過去,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年輕正在進行中。“現在”的每一天都比將來年輕,如同一串葡萄,每次吃的都是最小的一粒,希望永遠在后面。只要自己愿意,任何時候都年輕,只要肯把眼光往后看,任何時候都能讓生命來一場迸發的狂歡。
對于一個80歲的老人而言,70歲的輕易放手都會讓她驚痛,那么,正當盛年的無聊哀嘆,當暮年將至,將有多么排山倒海的悔恨?
為什么不趁著現有的生命,多做一些事情?
印度近代大學者毛魯納·阿里·唐維就是一個范例。他的一生無比豐富多彩:開辦了伊斯蘭學校,培養了許多代穆斯林人才;夜以繼日地編教材和寫書,從啟蒙課本到伊斯蘭百科全書大辭典,他的書翻印了數千萬冊,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他還每天回復四面八方的來信,從不讓遠方的年輕人盼望落空。
他的一生過得如此緊密而圓滿。人們問他為什么會成就斐然,他的回答十分簡單:“永遠不要覺得自己老了,永遠珍惜寶貴的時間。”
選自《中國青年》200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