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應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中,在語文教師或其他人的指導下,有計劃地主動獲取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發展語文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過程。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可以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反過來,良好的學習心態又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語文學習的良好心態,主要包括語文學科感情濃厚、主體作用發揮充分、與現實環境接觸廣泛、學習成就感強烈、語文學習習慣良好等。
語文學科感情濃厚。學科感情是學生在長期學習中對學科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科評價、教師形象等的綜合反映。良好的學科感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調配學習的時間、空間,能縮小師生的心理、情感距離,使學生做到尊師重道、敬師樂學。對語文學科有著濃厚感情的學生,不會因為語文部分知識的枯燥而煩躁,不會因為語文某些技能的艱深而畏縮,不會因為語文綜合能力的高超而卻步,不會因為語文教師一時的失范而鄙棄。他們會因感情深厚而生進取之志,包容之心。語文教師個人素質往往是學生學科感情產生的直接動因。俗話說,一個好老師就是一個學科,說的也是此理。為了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感情,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內功修煉,以學高身正作學生模范。語文老師要不斷地學習借鑒、獨立探索、開拓創新,注重人格修養,培育現代意識,提升智力品質,加強知識素養,豐富語言功底,提高教學藝術,講究平等民主,既言傳學科知識,又身教為人之道。這樣的語文教師定能活教語文、教活語文,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創造中學語文,學科感情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主體作用發揮充分。具有良好學習心態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時時處處表現出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探索性,他們學習語文的著眼點不在于從語文教師或他人那里接受刻板的學科知識,而在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消化知識,發揮其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推陳出新。其學習過程表現出極大的創新性、創造性,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和創造性的學習。語文是最容易,也最應該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學科,語文教師要熟悉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五讓”原則和六條途徑。“五讓”原則就是讓學生看書、讓學生思維、讓學生講說、讓學生討論、讓學生實踐。六條途徑就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統一師生的教學目標,整合內外的學習評價,改革課堂的教學程式,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調適師生的“雙主”關系。此外,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填鴨式教學,采用點撥啟發式、問題討論式、情境暗示式、引導探究式等教學組織形式,用活潑生動的語文課堂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與現實環境的接觸廣泛。具有良好心態的學生能認識到語文學習獲得的是間接的書本知識,獲得的技能與能力也須到實際的言語環境中去運用,感受到的優秀作品的極具感染力的審美情趣、思想情感、生活情致,也應由現實的生活、場景、事件來印證。所以,他們總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最好的實踐者,既有著參與社會實踐的強烈需要,更有運用語文知識、技能、能力來提高交際能力,改良與現實環境的關系,獲取心理愉悅體驗的具體行動。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最為突出的學科,語文學習必須與社會實踐、生活實際相結合。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大量引進生活活水,借助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擴展語文課堂的生活容量,使學生學習能入乎課本之內,又能出乎課本之外。語文教師應打破課堂學習語文的苑囿,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可以采取小課題研究、筆會、誦詩會、采訪、生活短劇排演等形式實現語文學習與現實環境的廣泛接觸。這樣既能培育和發展學生與現實環境廣泛接觸的意識,又能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體性。
學習成就感強烈。有良好學習心態的學生,將語文學習看作是“日日新、月月新”的過程,能從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技能的掌握,語文能力的提高及受語文學科的熏陶,思想品質的提升之中獲得滿足感。即使這種收獲、進步是微不足道的,他們也能適時、適度地加以肯定。不斷體驗到的滿足感成為語文學習的成就動機,使他們堅信自己具有語文學習的能力,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能發揮這種能力,走向成功。為了有效保護和正確引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時要堅持激勵性原則、量力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和層級性原則。將學生的整個學習納入一種時時處處皆能有所成就的氛圍之中,實現“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的理想境界。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強化成功體驗的方法,使追求成功成為學生的一種心理品質,成為學生一生持續發展的心理動力。
語文學習習慣良好。語文學科學習內容的繁復性、學習時間的長久性、學習形式的開放性、學習場合的多樣性、學習結果的潛隱性、學科作用的工具性等特點,都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指的是學生無條件的、自動的、帶情緒色彩的學習活動。有良好學習心態的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會不斷養成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自主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經常反復復習,深度預習課文,階段整理知識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行為上表現為有條不紊、不急不躁。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和借鑒仿習他人做法而形成的。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心智水平的特點和語文學科學習的即時情況,對語文學習的全程加以指導。既要指導課堂學習,又要指導課外學習;既要指導共同學習,又要指導個人學習;既要指導課本學習,又要指導生活學習;既要指導學習本身,又要指導相關其他……使學生語文學習的個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外在的諸多環境因素都能做到相配相應,并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培育出良好的學習心態。
(陳素芳王文斌山東省濟寧市霍家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