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的被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創設一個優良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的做法試作闡述。
一、運用多媒體的組合進行教學的總體思路
多種媒體的綜合使用,能將課文的內容以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在學生的大腦里留下鮮明的形象。《荷花》這篇看圖學文,是文壇巨匠葉圣陶先生的杰作。從個體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態各異;從整體看,滿池荷花挨挨擠擠,無風靜態極美,有風動態更美。上飛蜻蜓,下游小魚,意境如詩,猶如一大幅活的畫,令人賞心悅目。根據本課教學要求,為了達到激發興趣,深化認識,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采用多種媒體的組合使用:導入重插圖,學文用投影,朗讀用錄音,在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自制的復合式抽拉投影片,體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時播放荷花錄像,這樣循序漸進,帶著學生走進教材,輔之以學生看聽說想讀練的訓練,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的組合進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運用多媒體的組合進行學習的動機。如教《鋤禾》,導入新課時,設計一組“動畫”:“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辛勤的農民手拿鋤頭用力地耕種,大顆大顆的汗珠從額頭滾落下來,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學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認識,隨后,我又在圖畫上方出示古詩,詩句和圖相對照,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對于剛才“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狀態,立刻解決帶點字如 鋤、汗、粒等的解釋已是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月光曲》這一課時,采用了音樂引入的方法。先用錄音機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我趕緊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是誰創作的呢?”“貝多芬。”曲子的旋律與剛才畫面上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呢?作者貝多芬又是怎樣把它創作出來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這樣的情景和設問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并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
三、運用多媒體的組合充分感知,把握重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如《會搖尾巴的狼》,利用圖片,著重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兩條線索,一條是狼怎樣耍種種手段偽裝自己,欺騙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兇惡面目;一條是老山羊怎樣一步一步識破狼的偽裝,認清狼的真面目。這兩條線索一前一后,就可以以五次對話設計成課件,把內容進行提煉濃縮,一次一次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己體會,自己讀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學習自主性,在教師的鼓勵中引導學生自我選擇適合自身發展與提高的學習方法,有效地來學習。
四、運用多媒體的組合激發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同學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觀協同活動,很快地翠鳥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讓學生說說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學說:“翠鳥很美麗,真可愛,我很喜歡它。”有的說:“翠鳥很機靈,我也很喜愛它,真希望也有這么一只翠鳥。”看到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了,我又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我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翠鳥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為錄像中翠鳥形象的回味,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五、運用多媒體的組合啟發想象,靜中思動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象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六、運用多媒體的組合利用多種感觀,增強記憶
學習的過程是涉及到學習主體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等多種感官協同作戰,三天后記憶的內容可占80%左右,而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其聲、光、電、色的多種作用,并通過其信息的動態演示,刺激多種感官引導學習過程學生接受最易途徑。如:《驕傲的孔雀》,孔雀一次又一次與湖中的鳥兒比美,它的動作、神態通過電教媒體都能活靈活現地展現,“驕傲”一詞立刻體會。再把學生編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針對“驕傲的孔雀,湖里的那只鳥是你自己的影子啊,你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在相互交談中,他們彼此取長補短,彌差補缺。最后,師生用質疑、答辯的形式,明白了道理,這樣得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自我調控與評價,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學習中發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記憶的發展。
七、運用多媒體的組合的學習過程,引導自我創造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在《會搖尾巴的狼》第三課時,當形象的畫面,悅耳的音樂,鮮艷的色彩,再伴以清新的課文朗讀后,在明理的基礎上,出示“狼齜著牙,咧開嘴,惡狠狠地嚷到……”,老山羊說:“你不會活多久了,……”此時戛然而止,以后會發生什么事呢?學生的潛能得到了發展的空間,他們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看法,(可能……可能……)這對寫作材料的多角度敘述都利于積極主動的發展。
八、運用多媒體的組合課外延伸,掌握學法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海濱小城》這一課,我在總結小城的風貌特點后,播放有關家鄉景點的錄像,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想:我們的家鄉有什么特點?它與課文中的“海濱小城”有什么異同?通過這樣的問題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比較,充分討論。這樣,既做到了學法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能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變枯燥的“填鴨式”教學為生動活潑的“主體教學”;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王武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