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頒《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定性闡釋中和了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論爭,是對語文課程價值的一種重新定位。語文教學要凸現人文精神,即:關注人的價值、張揚人的個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強語文課堂的人文性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注重挖掘現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識成分,激發學生積累、探究的興趣
現今中學語文課本,表現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打開教材,就如觀賞一道道獨特而瑰麗的人文風景。許多課文,涵蘊了作者的美好情感,如對祖國的熱愛;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憎惡;對他人的關心與同情;對事業、學業的執著,讀來讓人的靈魂受到深深的震撼。如《邊城》中所描寫的風情美和人性美,《荷花淀》中所描寫的夫妻之情和家國之愛;《我的空中樓閣》中所傳達的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情懷,《赤壁賦》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于曠達的風貌之下。每一篇目,特別是那些名家名篇,確實奇妙無比,它充滿我們民族風俗、倫理、審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們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它們不僅是文章的范本,同時也是立身的范本。這些是語文教學應當重視的人文精神。作為語文教師,應認真審視這些既有知識又有思想內涵的人文瑰寶,將其中的審美情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語言的積累和感悟中領會深厚的人文內涵。如果說教材好比一個萬花筒,那么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透過這個萬花筒去觀看其中的千變萬化,從不同方面去陶冶學生的情趣,升華學生的靈魂。
二、在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人文性教育
1.在“聽”的能力訓練過程中培養良好習慣
“聽”的能力訓練過程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性教育的過程:聽別人講話,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環境和情緒的干擾,耐心、冷靜地聽別人發言,并能迅速進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記住主要內容;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不要東張西望或做小動作,不要無端插嘴打斷別人的說話;個別交談時,態度要積極,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對方的表情,并隨時用簡短的語句或恰當的動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對方的講話……這些都是“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
2.在“說”的能力訓練過程中明辨是非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說”的能力訓練主要通過問答、討論、復述、講故事、演講等形式開展。教師可以讓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告訴其他同學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這樣,講故事的學生得到訓練,聽故事的同學又可以在輕松愉快的聽講中,辨明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懂得什么是聰明,什么是愚昧,逐步走向真理的天國、智慧的樂園。
3.在“讀”的能力訓練過程中進行藝術感染
通過介紹文章的時代背景教育學生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感受特定的時代所造就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利用介紹作者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課文作者的身世遭遇反映了一定時代的社會風貌,啟示著人生哲理,作者創作作品的過程體現著其人格力量。介紹得好,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能引起學生對人生哲理的思索。通過創設情境,引起感情共鳴。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把學生吸引到課文的意境之中,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引起感情的共鳴。
4.在“寫”的能力訓練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在寫作前的指導階段就明確地告訴學生:寫作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每一位作者都要以健康向上、純潔真誠的心靈去打動、影響人。抄襲別人的習作是不道德的,好比是把偷來別人的東西拿去炫耀,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只會使自己的名譽受損,心靈蒙羞。教育學生作文和做人一樣,都應該以真誠對待,只有真正用心靈和名譽進行寫作才能成為優秀的作者。
三、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讓學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
一方面,體現在對文本解讀上的開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對同樣的作品,人們的感受會有不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允許學生有獨特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與文本展開自由對話,讓心靈與心靈碰撞出鮮活思想,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及語文素養。
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形式上的開放。現實生活是精彩紛呈的,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開發多種語文資源,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汲取科技知識和民族文化素養,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教師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跳出課本,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去觀察、去搜集資料,關注現實,思考人生。引導學生尋找對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振,感悟生命的活力。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個性教育、情感教育的過程,更是一種藝術審美過程和社會化過程。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專題討論、人文知識講座等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如組織指導學生根據教師布置或自行確定的研究性論題,進閱覽室、圖書館檢索和閱讀相關作品及其研究文獻資料;如通過相互間討論、碰撞和交流,溝通信息,共享智慧,交流思想,從而懂得該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中釋放活力,舒展靈性,體驗創造的樂趣,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色。 巴金說:“文學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更加美好,文學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更加純真,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來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想象力,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給人以精神的底子。”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充滿挑戰的時代,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關愛學生的一生,以哲人一樣思辨的頭腦,文學家的赤誠和熱忱,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精神底子,文化底子,為祖國的未來富強而豎起人文精神的大旗。
(張小龍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