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人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一方面能夠獲得大量的知識和文化信息,了解社會發展動態,使自己在觀念上始終保持與時代發展的同步。另一方面,閱讀的過程也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過程。它對于人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確立、對于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都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寫作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更有其他手段不能取代的意義,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抓住減負給學生帶來的機遇,進行課內外閱讀方面的倡導和強化。這種局面的出現無疑是令人振奮的,然而,規定某一具體書目,設定固定的閱讀問題和“參考答案”的做法,在令人振奮之余,不免產生擔憂,使人們擔心學生從以課本為內容的應試中解脫出來之后,重又陷入模式化閱讀的束縛中。素質教育的閱讀目標應該是擴大學生的視野,開放他們的思路,培養他們的個性,塑造他們的人格。而這種以應試的思維為指導的閱讀要實現素質教育的閱讀目標,無疑是南轅北轍。因此,培養閱讀個性就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自主選擇閱讀對象
閱讀對象的選擇是閱讀獲得成效的第一步,不看閱讀者的興趣、愛好,硬性規定閱讀篇目不但不能達到閱讀的預期效果,反而會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造成被動閱讀、應差閱讀的局面。目前,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待學生的閱讀往往對他們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以及選擇閱讀內容方面有所擔憂,無疑這種擔憂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感,然而,它是建立在對學生的束縛為前提和不信任為基礎上的。在各種信息傳播非常迅速和普遍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除了充分相信學生和及時有效地進行引導之外,其他做法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這是在應試教育下被反復證實了的道理。因此,自主選擇閱讀對象便成為培養閱讀個性的首要條件。對此,我們既要放開內容方面的限制,也要放開形式和風格方面的限制,使他們的閱讀內容的選擇范圍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杜絕對于社會認識的片面性。同時,多種體裁,豐富的結構形式,充分的表達技巧,目不暇接的語言風格,都要成為在形式方面選擇閱讀對象的內容。以此來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和風格的形成。
二、個性化的理解
完成了閱讀對象的選擇之后,關于閱讀的理解問題就成為主要問題,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出的結論,由于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諸如:社會經歷、文化基礎、思維方式、性格愛好等),而呈現出十分豐富的局面。比如,法國作家哈·霍利有一篇題為《德軍剩下來的東西》的小說其內容是:
戰爭結束了。他回到了從德軍手里奪回來的故鄉,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燈昏黃的街上走著。一個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氣和他講:“到哪兒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婦。”他回頭看了女人一下。他們兩個人走到路燈下。女人突然嚷了起來:“啊!”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頭,迎著燈光。他的手指嵌進了女人的肉里。他們的眼睛閃著光,他喊道:“約安!”把女人抱起來了。
這個百余字的超短篇小說幾乎談不上情節,只是記述了一個小小的生活片段,然而,學生們閱讀時的理解卻有很大的反差,有的認為這是生活家園與精神家園重新擁有的喜劇,有的則認為這是精神悲劇的開始。還有的認為是對戰爭給人性扭曲的控訴、對女人不忠的嘲弄等等。這正是學生思維豐富性的表現,正因為有這種豐富性,才有因人施教的原則和發展個性的主張。我們的責任不是把這多極的思路歸結在極度簡單化了的概括中,而是,對這些富有個性的思維,在大力倡導的前提下,對個別偏離了思維規范之處予以引導和糾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的訓練,使思維沿著適合于自己的方向、在一個寬松而自由的空間獲得全方位的發展。這是培養閱讀個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打破應試觀念對閱讀干擾的長期目標。
三、恰當有效的引導
對于以培養個性為目標的閱讀,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應比其他方面的教學有更充分的體現。尤其是絕大多數的閱讀都在課余時間進行,隨著減負的進程,學生的課外閱讀將成為擴展知識,提高素質的主要途徑和手段,而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影響,也將隨著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的擴大,不斷地縮小。這種實際狀況就決定了無論教師的責任感如何的強烈,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應試教育的做法,對于閱讀內容事無巨細地分析說明、總結概括,并對所謂的正確答案做人為的規定。也就是說恰當而有效的引導,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在宏觀上進行方向性的把握和點撥,這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恰當有效的引導的前提是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的閱讀空間,盡量減少教師的思路在他們閱讀理解中的干擾和影響,從而,通過培養閱讀個性,塑造獨立的人格。對于教師來說要使引導做到恰當而有效,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情況,諸如閱讀書目、閱讀理解程度、閱讀中的收獲和主要障礙以及閱讀觀念上的誤差等等,都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不占有這樣一些第一手材料,恰當有效的引導就無從談起。其次,有了對學生閱讀情況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還不夠,還要對其進行總結概括,分析歸類,從中找出帶有普遍性和直接影響閱讀效果的關鍵性的分歧和疑義,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既把握了學生閱讀的方向,又不至于影響學生閱讀的自由。
以上我們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三點內容,對培養學生閱讀個性的含義和一些做法進行了探討、論述,對于閱讀,我們習慣于將其與寫作聯系在一起,把它作為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目標也多在應試)的必要的手段,而淡漠甚至忽略了它的獨立意義。因此,教學過程中,閱讀除了急功近利地為寫作服務之外,很少受人關注,有許多學校因為怕閱讀影響應試成績,而進行種種限制,甚至明令禁止課外閱讀,這種做法不僅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眼界,堵塞了他們與社會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對他們身心的發展、人格的形成也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在目前我國教育所處的特殊轉型期,面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就具有了十分緊迫而重要的意義。
(楊永良內蒙古通遼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