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從中美兩國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各自選取一篇課文進行微觀比較,嘗試探討不同的編寫風格與特色。《斑馬》選自美國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書《探索文學》。這套教材在哥倫比亞市的李察德中學、哈林頓市的哈林頓中學等諸多學校使用,并受到任課教師的普遍好評。《最后一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這兩篇課文都編排在七年級的課本中,體裁為短篇小說,將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下面將兩篇課文中所呈現的內容從四個方面來比較一下,力求揭示不同的編寫理念,希望為教科書的編排提供一個參考,以使我國的教科書日趨完善。
一、范文系統:《斑馬》具體編排于第一單元《在世界中找準你的位置》中的第一篇課文。文章描寫了一個殘疾的越戰老兵,幫助塞伯拉(一個小男孩)戰勝傷痛,同時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啟示, 最終兩人都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最后一課》則是著重描寫韓麥爾先生給小弗郎士上最后一節法語課的情形。
二、知識系統:在《斑馬》一課中出現在正文之前的部分是“讀者工具箱”,為
學生提供了有關短篇小說的兩個知識要素:1、沖突,2、描寫,“描寫是用語言來為人物、事物和景物描繪一幅圖畫。描寫運用感官的詳細描述─—用單詞和短語來描寫事物的外表、聲音、氣味、味道和感覺。在《斑馬》中作者利用描寫創造了生動形象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圖畫。當你閱讀故事的時候,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方面來找出描寫的例子。”在向學生說明描寫的特點時,也明確提出了要求“找出描寫的句子”,同時提供了尋找的方法。達到了“課程內容必須教材化的要求”,操作起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當然這與美國的國情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最后一課》沒有提供相關的知識說明。
三、助讀系統:《斑馬》一課在正文之前提供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第一次戰敗的戰爭,58,000人死亡,300,000人受傷,75,000終身殘疾。”在文章結束后還編入了作者的生平簡介,以及對小說創作的說明。
再來看《最后一課》編排在課文前的助讀系統,“這篇課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形。短暫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阿爾薩斯人失去國土時悲憤、沉痛的心情。”
助讀系統中《斑馬》最突出的特點是,編寫了讀中提示,貫穿全文有22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使用what、where、how 來提問,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可以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塞伯拉的手怎么了?”這些問題大多為復述性質的問題,對文章中重點的情節給予提問,引起學生的注意。《最后一課》沒有編排讀中提示。
通過比較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教科書的助讀系統比較全面,并且重視課前的指導部分,提供明確的學習方法和較多的背景資料。讀中提示的編入既有利于教師教也有利于學生學,是變“教本”為“學本”的一個很好方法。但是這些讀中提示形式單一,全部都為提問的形式,內容也單一,僅僅涉及到課文情節的描寫。 這樣老師教授和學生學習起來難免單調枯燥。
而中國課本在課前提示中,僅僅向學生介紹了小說的歷史背景,文中也沒有編入讀中提示,而在我國的另外一些教材中,例如,由王尚文先生主編的浙江師大版《初中語文課本(實驗本)》,則采用了這種編排方式。
四、訓練系統:“訓練系統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訓練題是教材編寫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練習質量反映編者的功底和水平”。由此可見,有必要將兩課的練習題充分地比較一下。
(一)、《斑馬》一課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簡單列舉其中部分題目:
1.調查、詢問和想象:
回憶:事實收集 → 解釋:找出原因
當塞伯拉出車禍以后,他不能做什么了?當塞伯拉知道自己失去他的天賦的時候他有什么感覺?
分析:將事情分開來考慮→綜合:將事情合起來考慮
遇到了約翰以后,塞伯拉在哪些方面有了變化?你覺得塞伯拉會繼續變化嗎?
解釋你的理由。
2.課文理解:
再次向學生介紹描寫和沖突,圍繞這兩方面的知識提出相關問題:“找出小說中描寫的句子?小說的主要沖突是什么?最后這個沖突是如何化解的?”
3.分類寫作:
假如你是塞伯拉,正在華盛頓旅行,給安德瑞寫一張明信片,告訴他你參觀越戰老兵紀念館的事情。
4.技能建構:
這一部分最突出特點是設計了有關跨學科學習和多元智能活動的練習。“假設你所在的州要征集關于越南戰爭紀念館的設計方案,你來設計一下,要有設計圖,設計圖的描述和設計思路。”
1.2兩項主要側重于閱讀技能方面的訓練。不僅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還提供了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正如杜威所說的“思維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維的過程中明智的經驗的方法”。
第3項側重于寫作技能方面的訓練。從寫作的題目可以看出其中暗含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注意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寫文章,其次要注意特定的對象,最后要注意特定的目的。這符合了美國《英語語言藝術標準》中的要求:“針對不同的目的和聽眾調整書面的和口頭的表達(例如規則,風格和詞匯)以達到有效的交流”。
要完成第4項練習必然要求學生去了解有關越戰的知識,這就與歷史學科有所聯系。學科之間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多種技能和綜合思維的培養。我國的語文教材像這種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還比較缺乏。
(二)、在《最后一課》中課后練習由兩部分組成。
1.在第一部分中第一題為“誦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后心情、態度有什么變化?什么原因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第二題為“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2.第二部分的“讀一讀,寫一寫”的內容是在課文中出現的常用字詞。
第一部分中第一題與《斑馬》中第一部分的題目類似,但對學生提供的學習方法指導有所差別,前者提供的方法是“誦讀課文,想一想”后者則是“回憶:事實收集;解釋:找出原因”不難看出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想一想”,更進一步具體地指出“怎樣想”,美國語文教材重視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指導,學生可以根據文中講解,分步驟地進行操作。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同樣,《最后一課》中的第二題這里也存在這個問題,可以具體指導學生從哪方面來思考,體會。而不僅僅是“思考,體會”。第三題是關于人稱轉換的改寫訓練。第四題“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么新的認識。”課文編寫者試圖將其設計成一道開放型的題目,讓學生和文本在母語這一點上相遇,激活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它既在課文之中,又在課文之外;既是語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養寓于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使二者得到同步的提高。
通過上述比較可見,人教社的編寫理念在于:
1.教材內容的研討性,每一篇課文后都編有“研討與練習”,設置開放性的題目。以前的教科書總是習慣于板著面孔說教,“是”或“不是”全由它說了算。而這本教材則努力做到少一點定論,多一些研討,讓學生的意見參與進來,靠自己的思考尋求結論。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最后一課》以“語言”為關鍵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而美國EMC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則主要顯示出以下的編寫理念:
1.教材內容的綜合性,注重跨學科知識的整合。
2.教材體例的科學性,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例如,讀中提示的編寫,提供了必要的自學條件,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成為活躍的學習者。
3.課堂教學的實用性,例如,課后練習題的設置,編入精深的閱讀策略的指導,既有利于教師教,又有利于學生學。
綜上所述,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各國的教材各有特色自是理所當然之事。本文嘗試從兩篇課文入手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并非“妄自菲薄”,只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材,揚長避短,更趨成熟。
(于惠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