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倡的一種新的課型,它以語文課程的整合為基點,旨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這是對語文教學組織方式的一種提升和拓展,它架設起連接語文課內外學習與實踐的橋梁,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
要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就要弄清楚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外活動之間的區別。有人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一種簡單的學科活動,以為只要結合課文內容活動活動就行了。其實,這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上的誤區。語文綜合性學習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也與以往的語文課外活動有所區別。在學習內容上,它不再拘泥于“語文學科”,而更多的是關注、涉及科學、人文、自然、社會、道德、藝術等領域;在方式方法上,它不再單單通過語文活動來達成某項知識或能力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利用各種資源,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達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在學習目標上,它不再單純地追求智育目標,而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等的培養。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與發展,“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嶄新的面貌”。
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呢?筆者認為,應認真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按照《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建議,“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根據現行的語文教材以一個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課文內容的這個特點,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內容,捕捉適合綜合性學習的信息,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像一個倒置的漏斗,表面看入口窄,而一旦進入了就會發現有著廣闊的空間,并可以由此生發開去,讓探究的觸角伸向歷史、未來,伸向文學、科學,伸向地理、生物,伸向現實生活。這樣的綜合性學習,不但在內容上與閱讀有著緊密聯系,而且以課文學習為生長點,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課內學習內容。如《草船借箭》、《將相和》、《景陽岡》一組課文,歷史性、故事性很強,教學時,有一位教師“薄書厚讀”、“薄書厚教”,引導學生深入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閱有關資料,進行補充性閱讀,并組織起介紹某個人物形象的演講,然后合作設計一個獨幕劇,寫出簡單的劇本,并進行表演。還組織學生畫連環畫,加注文字說明等。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而且增長了許多課外知識,他們的情感、態度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和促進。
同時,語文綜合性學習還要注意與地方資源、校本課程的緊密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薄俺浞掷脤W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筆者認為,有時也不妨小題大做,圍繞本地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去研究探討身邊的熟視無睹的東西,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發現課本中傳授或未傳授的知識,并掌握和檢驗這些知識,以達到 “活學”、“活用”的目的。如我們所處的廈門,“一城如花半倚石,萬點青山擁海來”,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國際花園城市。它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名勝古跡,尤其是海上花園鼓浪嶼,山巖奇巧,怪石崎峋,樓宇錯落,樹木蔥郁,花草繽紛,山水如畫,景色十分優美。不僅如此,它還蘊涵著許多人文、社會等豐富的知識。因此,我們就設計了“話說廈門”、“向你介紹鼓浪嶼”等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們對此類活動倍感興趣,一個個話題應運而生—“介紹廈門小吃”、“大海的女兒——介紹著名的醫學家林巧稚”、“話說廈門人”、“看廈門”等。他們通過調查、實踐、訪問、查閱、搜集資料等方式來呈現學習的過程,并通過說、寫、畫、編、演、展等方式展示了各自的學習成果。這種體驗是深刻的,情感是真摯的,回味是無窮的。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型,它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為我們的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空間。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在綜合性的語文學習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努力增強學生與語文學習的親和力,克服原有語文教學蒼白無力的面孔,實現聽說讀寫訓練的“整合”,實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實現課內外學習的“結合”,在學語文、用語文中達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之境界,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林文良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