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敏學抗逆
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出生在廣東省嘉應州(今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一個小商人家。葉家是宋朝由江西南遷至福建,明朝又由福建遷至廣東省梅縣的客家人。葉劍英的父親葉鉆祥,是清朝的武秀才。他排行老五,四個哥哥先后到南洋謀生,留下他獨自在故里做些釀酒、賣豆腐之類的小本生意。葉鉆祥19歲與鄰鎮陳秀云結婚,25歲那年,1897年4月28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次子葉宜偉(葉劍英)出生。葉鉆祥夫婦共生下8個孩子,其中4個都未成年,活下來的僅有葉劍英和弟弟葉宜導(葉道英),以及兩個做童養媳的妹妹才能和順英。
葉劍英5歲至7歲先后到雁洋堡橫西村和古玉泉私塾“啟蒙”;8歲時,鎮上懷新學堂剛建立,葉劍英即轉入新學校學習國文、算學新科目。11歲進入公立高等小學三堡學堂讀書。
三堡學堂的校長謝魯傅和體育老師林修明當時都是同盟會會員,他們在學校大力傳播、宣傳孫中山的革命學說,《民報》、《猛回頭》、《警世鐘》等進步書刊成了葉劍英心愛的讀物。
1910年秋,林修明給甲班上體育課,一如既往地要求大家面朝太陽,不要怕曬。突然林修明取下帽子,大聲地說:“我今天叫同學們看一看頭上的革命。”幾十個同學的眼睛直瞪瞪地看著林老師的辮子輕輕地一拽就脫下來了。一幅齊耳西式短發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辮子是什么?是清朝統治者戴在我們漢族同胞頭上的枷鎖,我們要反抗清朝,推翻賣國的清朝,先要剪掉這個枷鎖,表現這個反抗!”驚奇、欽佩、激動,葉劍英的心情隨著林修明的聲音動蕩起伏。下課后,葉劍英和幾位同學拿起剪刀,你幫我剪,我幫你剪,留了十幾年的頭上的“尾巴”一掃而空。個別同學有點畏縮起來,葉劍英拳頭一揮,“不怕,我帶頭走出去!”
東山中學精英
1912年葉劍英在三堡學堂畢業后,考上了本縣私立務本中學,被推舉為學生自治會會長。不久,務本中學因和其他三所中學合并,改為官辦,派來一位守舊的校長,禁止學生的進步活動,引起學生不滿。葉劍英帶領100多位學生鬧起了反對官派校長的學潮,毅然沖出校門,到縣城東山腳下的東山書院,和私立務本中學原校長葉則愚、教師葉菊年等一起,籌建私立東山中學新校。1913年6月1日,葉劍英又被推舉為學生自治會會長,并連任了兩屆。
在東山中學兩年中,葉劍英關心時事,多才多藝的他是國事研究社、演講社的主角,譜曲彈唱,樣樣拿手,成為學生中各項活動的領袖。
葉劍英擔任學生自治會會長時,主持制定了《學生會章程》,他在章程的宗旨中寫道:“昔人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日之學生,即將來之公民。學校所以養成有用人才,為將來利國利民。故學生在校,即當鍛煉其身心,增進其知識,以實利為歸。非從前之學究之熟讀書本,博取無謂之功名而已。學生自治可以適合以上要求,輔助學校之不逮。此本會成立之主旨也。”
在學生自治會所門旁,還掛了一幅楹聯:“更上一層樓,盡可擴胸懷,開眼界;莫負少年志,何妨跨東海,駕西歐。”這也是出自葉劍英的手筆。
1915年秋,東山中學第一屆學生快畢業了,師生們公推葉劍英為《同學錄》寫一篇序言,他毅然潑墨揮筆,寫下了他的心聲:
“聲華之友,以利相交,見利則爭先,利盡交疏。道義之友,團結不懈,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可常可變,可生可死。他日東西異地,南北異途,顯晦并時,榮枯異遇,回憶東山風雨,渺若江河。”
講武學校習武
葉劍英是東山中學的優等生,1915年6月畢業前離校,卻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原因是學校舉辦業績展覽,葉劍英以學生自治會名義堅持展覽要實事求是,還要把規模搞大一些,但校長卻要展覽規模不超過教會學校和官辦學校,因而發生爭論,校長則以扣發文憑相威脅,逼迫葉劍英就范。葉劍英一氣之下離開學校,校長托人轉告,只要葉劍英肯認錯即發畢業證書。葉劍英的回答是:“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憑!”堅決不認錯,可見其剛毅不屈的個性。
文憑可以不要,追求知識,葉劍英是夢寐以求。但家境貧困和在南洋謀生的伯父難于資助,打消了葉劍英想到北平或上海“南洋公學”繼續升學的愿望,只好決定到南洋謀生。1916年冬,葉劍英飄洋過海,經汕頭、香港、新加坡來到馬來亞的怡保,找到了四位在南洋做豆腐、牛肉丸、蔬菜生意的伯父。
葉劍英暫時在南洋學英文打字,當小學教員,謀生舉步維艱。正當他苦悶彷徨的時候,云南都督唐繼堯首舉反帝護國義旗,出師討袁,云南講武學校由此而聞名。葉劍英聞訊很高興,立即前往報了名,并于1917年夏回國,先坐船到香港,后經越南海防、河內,取道滇越鐵路前往云南講武學校習武。學校分步、騎、炮、工四科,葉劍英被錄取為第十二期炮兵科學生。
進校后,葉劍英如愿以償,十分高興。他在給弟弟葉宜導的信中說:當今天下混亂,乃英雄吐氣之時。有膽識、有軍事技能者為前驅,有文才、有謀略者為后盾。他決心習得文才武略,將來為革命前驅,一展英雄豪氣,報效國家。就在此時,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宜偉”改為“劍英”。
劍挫日本教官
在云南講武學校,葉劍英漸漸地引起兩位教官的關注和格外培育。一位是炮科科長王柏齡(后任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發現葉劍英為人豁達,尊師重道,很器重這個新生,常讓葉劍英幫助整理教材,制作教具,成為他的小“助教”。日久,彼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為葉劍英日后在黃埔軍校一展才華打下基礎。另一位是騎兵科科長林振雄,精通馬術、劈刺術。每次上槍劍術科目,他都找葉劍英練習對刺,使葉劍英的武藝大有長進。
講武學校有一位二十多歲的日本教官,劈刺術好,趾高氣揚到處找人比武,炫耀自己。
葉劍英暗暗憋了一口氣,找到同寢室一個朝鮮族同學金至順,相互商議,天不亮就起床,對練劈刺術。林教官知道后,也常常跑到操場,陪葉劍英對練,從中指點。臨近畢業時,葉劍英找到日本教官,提出比武要求。
寬闊的操場上,聞訊來觀摩的教官和學生圍成了一個大圈。比武開始,“嗨,嗨!”日本教官連聲大叫,快步向前,連劈數刀,氣勢逼人。
葉劍英看對方求勝心切,采取以守代攻,穩扎穩打的策略。十幾回合后,日本教官刀法慌亂起來。葉劍英抓住戰機,一個箭步沖上去,先用刀擋架,后按住對方的刀,一分鐘過去了,兩分鐘過去了,日本教官久久動彈不得。“不要太重,不要太重!”驕橫的日本教官上氣不接下氣,不得不認輸了。
全場掌聲雷動。出于對勝利者的敬重,日本教官恭敬地雙手把自己的刀送給葉劍英留念。
這把日本指揮刀,葉劍英一直隨身攜帶,完好地保存著。葉劍英去世后,親屬從他的床邊將這把刀拿了出來,獻給了梅縣雁洋“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1919年12月22日,葉劍英以優異成績從云南講武學校畢業。
護衛孫文脫險
1920年春,葉劍英到福建漳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援閩”粵軍,任總司令部見習參謀,后任支隊見習教官,訓練士兵操炮。同年春,葉劍英加入中國國民黨。吳鐵城、陳策等人看中葉劍英的才能,1921年12月舉薦葉任孫中山大總統(1921年5月5日宣誓就職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隨員,跟隨孫中山出巡桂林等地。初在幕僚處供職,后到軍官教導團和護航二營當營長。
1922年2月3日,孫中山發布北伐動員令,命令各軍出師北伐。前鋒部隊很快進入湖南境內。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擁兵自重,暗與湖南督軍和北洋軍閥勾結,暗殺了支持孫中山北伐的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孫中山洞悉陳炯明陰謀后,更改北伐計劃,帶領大本營從桂林沿西江到達梧州。電召陳炯明,陳炯明以辭職威脅不至。孫中山免去陳炯明廣東省省長和粵軍總司令之職,保留陸軍部長職務。4月12日正式任命陳策為海軍陸戰部司令,葉劍英為海軍陸戰部營長。
5月上旬,孫中山改道江西繼續北伐,在韶關設大本營。中旬,陳炯明部將葉舉控制了廣州。6月1日,孫中山自韶關返回廣州坐鎮。6月16日,葉舉在陳炯明的策劃下發動武裝叛亂,以4000人圍攻觀音山(即越秀山)前的總統府,炮擊孫中山越秀樓住所。孫中山50人的衛隊拼命抵抗,保衛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沖出叛軍包圍,前往長堤天字碼頭江防司令部。
葉劍英此時隨陳策在碼頭迎接孫中山,保衛孫中山先登寶璧艦,后轉登永翔、永豐艦(后改為中山艦),命令艦隊移駐黃埔。孫中山率領各艦挺進白鵝潭,葉舉在珠江兩岸布置多門大炮企圖阻止。葉劍英當時在寶璧艦上和艦長一起指揮炮手向叛軍開火,寶璧艦被叛軍炮彈擊中也不退讓,緊緊護衛孫中山乘坐的永豐艦。
8月9日,孫中山離開廣州,轉道香港到上海。葉劍英在孫中山離開廣州后,去香港暫避。在香港他籌款支援北伐部隊,揭露和聲討陳炯明的叛變行為。
10月中旬,北伐軍許崇智部攻克福州,孫中山將入閩粵軍組成東路討賊軍第八旅,旅長張民達是梅縣人,聞知葉劍英的才華出眾,向許崇智提出,要葉劍英到八旅當參謀長。得批準后,葉劍英輔佐張民達打了言嶺關、博羅、泰美等多次硬仗、勝仗,被譽為“粵軍名將”,1924年3月得到孫中山的表彰。
黃埔緊跟廖公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2月,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在廣州南堤2號正式成立籌備處。蔣介石被委派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但實際負責籌備工作的是國民黨左派廖仲愷。廖仲愷聽說粵軍八旅參謀長葉劍英是個將才,即邀請葉劍英到教授部,分管教學方面的事務。5月5日,黃埔軍校從全國招來的5000名有志青年入學開課,6月16日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廖仲愷任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6個部。周恩來、惲代英、肖楚女、熊雄、聶榮臻等共產黨人先后在軍校擔任政治領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教授部王柏齡任主任,葉劍英任副主任兼教官。當時教授部管4個隊8個教授班,每一堂課都要下發油印講義,每天操課時間9小時,晚自習2小時。每天學生的上課、自習,葉劍英都要掌握和安排,并兼上兵器等課程。葉劍英講課,備得認真,講解生動,學員愛聽。當年的學員蘇文欽回憶說:“我在學校多次聽葉劍英教官講課,都是講的兵器課,講兵器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等等。講課十分吸引人,一點也不枯燥,很風趣,大家都很愿意聽。”
在黃埔軍校,葉劍英同廖仲愷等國民黨左派比較靠近,喜歡看有關共產主義宣傳的小冊子,逐步信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4年夏,葉劍英向黃埔軍校的共產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的要求,這是他一生中政治思想的重大轉變。
縣長廉潔奉公
1925年1月,廣州大本營決定東征,東征主力是黃埔軍校軍和粵軍。粵軍司令許崇智,參謀長蔣介石,周恩來作為軍校政治部主任隨軍負責政治工作。葉劍英重新回到粵軍張民達部,當時張民達八旅已擴大為第二師,葉劍英為該師參謀長。同年2月,淡水之戰,艱難困絕,張、葉率兵大顯神威,重創陳炯明的精銳部隊。3月,二師攻克海豐和梅縣。葉劍英被廣州留守大元帥府命令任梅縣縣長。
雁洋堡故里的親友一聽說“阿偉當了縣長”,一個個奔走相告,眉開眼笑。葉劍英的父親1921年已經去世,親伯伯都在南洋,老家五服之內的幾個伯父,有的登門求情,有的帶來口信,希望“找個小差事”。葉劍英一一進行說服。親戚們也有不認這個理的,在葉家祠堂貼了一首打油詩,表示對葉劍英不滿。詩曰:
虎頭山上英雄樹,
英雄樹開英雄花。
花開時節蕾滿樹,
為何不見花接花。
葉劍英看過詩后,仍不徇私情。葉劍英當縣長對貧苦人民關懷備至。雁洋賴賓庭曾向一鄉紳借過高利貸,幾年下來利滾利,再也還不起,只好到南洋去躲債。妻子拖著孩子在家苦苦度日。賴妻提了幾條魚到縣衙門申訴此事。葉劍英聽了,很同情賴妻。他請賴妻帶回送的魚,高利貸的事立即派人到那鄉紳家里,正告其不許放高利貸,只能收賴家正常的本息。縣長如此吩咐,鄉紳不敢不從。賴妻還清了借款,賴賓庭大膽地從南洋回來了。
一次葉劍英下鄉訪問,聽說縣府有人用公款給自己蓋房子,回城一查,原來是一個協助葉劍英料理財務的人挪用100多元光洋蓋房。怎么處理呢?葉劍英還是“先禮后兵”,召集開會講了一番廉潔奉公的道理。那位挪用公款的人會后即送還了公款,并作了檢查。
梅縣東北面有座王壽山,山上有座廣福寺,寺里有個惡僧,他勾結官府,欺壓民眾,奸淫婦女,無惡不作。葉劍英根據群眾投訴,派人進行調查和取得確證后,下令將惡僧捉拿歸案,經過公審宣判,就地正法,梅縣人民無不拍手稱快。
葉劍英做梅縣縣長的時間不長,當地老百姓送給他兩個字:“清官”。
香洲平定叛亂
1925年3月,葉劍英在梅縣獲悉師長張民達不幸在潮州翻船遇難的噩耗,當即趕往潮州,幫助料理后事。他執筆向廣州國民政府寫了《請褒恤張故師長》的呈文。葉劍英的呈文,滿懷深情地追述了張民達的革命精神和戰爭功績。后來國民政府追贈張民達為陸軍上將。
1925年4月,葉劍英奉廣東留守府和粵軍司令部電召,從潮州趕到廣州商討防范軍閥叛亂事宜。4月27日,葉劍英突然接到香洲獨立營兵變,殺害25名思想進步官兵的消息,匆匆奔赴香洲。連日“撫集余眾”,收殮烈士遺體,掩埋烈士。同時緝拿罪犯,將叛亂者十余人從澳門引渡香洲,就地正法,為死難的烈士報仇。5月,香洲獨立營與二師獨立營合并為新編獨立團,葉劍英升為該團團長。8月,香洲烈士墓即將竣工,葉劍英為烈士墓園中的賚志亭撰寫了碑記。他在碑記中寫道:“……死難之士,皆吾黨英俊杰出之才,其志趣之高尚,氣概之雄邁,操守之堅貞,精神之偉壯,誠難能而可貴者……”還撰寫了一副紀念香洲烈士的楹聯:
浩氣貫蒼穹英魂有恨填香海
傷心悲世道吊客何堪向佛山
香洲烈士墓竣工后,10月3日,葉劍英和香洲各界人士一起,為烈士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并填寫了一首《滿江紅·香洲烈士》詞,表示深切悼念:
鎮海獅山,突兀處,英雄埋骨。曾記得,談兵虎帳,三春眉月。夜半槍聲連角起,繁英飄盡風流歇。到而今,墮淚忍成碑,肝腸裂。
革命史,人湮沒;革命黨,當流血。看攙槍滿地,剪除軍閥。革命功成階級滅,犧牲堂上悲白發。更方期,孤育老能養,酬忠烈。
這首詞,一腔衷情,百年感人。
蔣介石青睞葉劍英
香洲平叛后,葉劍英回到二師。因管理兩廣鹽務的一位主任被暗殺,葉劍英被任命兼理兩廣鹽務緝私處代辦。大量的錢款葉劍英一塵不染地交公,用作軍費,一時傳為軍中的佳話。1925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國民黨把廣東的大元帥制政府改組成委員制的國民政府。8月,廣東的各系軍隊仿效蘇聯紅軍建制,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五個軍。蔣介石任第一軍軍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所在二師合并到第一軍,他仍擔任新編團團長兼兩廣鹽務緝私處代辦。8月20日,廖仲愷慘遭暗殺,群情激憤。葉劍英悲憤交加,代表新編團全體官兵參加葬禮并登門向廖夫人何香凝送上一幅親筆書寫的挽聯:
念載盡忠黨國,宏濟時艱,赫奕大名滿海內;
崇朝遭狙云亡,天柱遽折,愁云暗淡籠羊城。
竄逃在閩贛邊界的陳炯明,趁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楊震寰叛亂和清理廖案之機,重新糾集各路叛軍卷土重來。9月28日,國民政府命令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東征。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葉劍英所部隨東征主力第一軍向東江進發。他率部奮戰,節節勝利,占領淡水、惠州。葉劍英部改為黨軍第一支隊,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支隊司令。葉劍英的英勇善戰,深得蔣介石的關注和欣賞,1925年12月,他親自電令葉劍英任他的嫡系部隊教導師第二團團長。不久,教導師改為二十師,葉劍英被提升為副師長。這一年,他28歲。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9月初攻克漢陽、漢口。但南昌卻因第一軍代軍長王柏齡和第一師代師長王俊不聽葉劍英的正確意見連連失利,最后調動北伐軍主力才攻下城池。蔣介石深感自己的嫡系部隊問題嚴重,責罵王柏齡和王俊“根本不是帶兵人才”,并提出要懲辦、撤職。同時,特許關鍵時刻胸有韜略的葉劍英佩劍晉見。
蔣介石接見葉劍英時,先夸獎了他在南昌戰役中的正確意見,然后直入主題:“現在一師沒有人指揮,你就去一師當師長吧!”一師可是蔣介石隊伍嫡系的嫡系,這個信任令葉劍英吃驚。這副重擔葉劍英想了想,蔣的嫡系部隊很難管束,同二王的關系也很難相處。就強調自己身體不太好,婉言謝絕。蔣介石也是聰明人,他了解這是葉劍英不愿到自己跟前受制,只好一邊吩咐軍醫給葉劍英治病,一邊誠懇地表示希望葉劍英能再接再厲不負眾望。
北伐左派師長
在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看上了葉劍英的“大將之才”,想方設法要予以重任。眾人覬覦的一師師長,葉劍英不愿上任。北伐南昌之役俘虜孫傳芳大批人馬,蔣介石為了擴充實力,決定將收編過來的數萬贛軍組成一個新編軍。并于1926年11月,任命葉劍英為新編軍第二師代理師長。葉劍英不便再推辭,只好受命。
年輕的代師長從組建這支隊伍的第一天起,充滿著革命的創意。他邀請一部分云南講武學校、黃埔軍校老同學、老同事,蔣介石又從其他部隊抽調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充當師部和團、營骨干。葉劍英特別注意招收一些有志革命的青年學生充實到機關和部隊。這樣一來,師部機關、教導隊和三個團都成立起來了,營和連的兵員基本補齊,全師總共有6000多人。從師到連各級,仿效蘇聯紅軍的編制,設立黨代表,多由國民黨左派和地下中共黨員充任。地下共產黨員吳富善回憶說,那時候的葉劍英“三十歲,高高的個頭,瘦條條,白白凈凈的面孔,平日不太穿軍服,經常穿一身中山裝。人很帥,也很威風。他走到哪,他的衛隊每人都帶著二十響駁殼槍跟到哪”。葉劍英每周向軍官們至少作一次政治演講,講時局,擺敵情,號召大家北伐到底,統一中華。他常教育隊伍“不要錢,愛百姓,不怕死”,規定軍官不準打罵士兵。葉劍英對下級更是和氣,從不克扣軍餉,他告誡軍需處長,不能貪污,每個月發完餉要清理賬目。下屬誰有困難,他都接濟;老朋友、老部下,不論紅白喜事,他都送上一片心意。沒有一點“勢利”和官架子。操練之余,葉劍英提倡學唱革命歌曲,開展各種革命活動,支持男女青年軍人演活報劇,進行街頭演講。新編二師上下一片新氣象。
新編二師在吉安休整期間,吉安工農運動熱火朝天,對葉劍英的思想影響很大。他雖然與共產黨沒有組織聯系,但以極大的熱情出席地方上的總工會、商民協會等組織、團體的會議,支持革命和進步活動。他還讓黨代表、進步軍官與學生聯合會、婦女聯合會等進行聯歡,演出節目。在軍隊中葉劍英常與中共地下黨員和左派人士接觸交流,他還借閱《共產主義ABC》、《婦女解放運動》等進步書籍閱讀。當年葉劍英被公認為是一個思想進步的左派師長。
(作者:葉劍英史料研究會副會長;文內圖片由葉劍英史料研究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