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謀略與忍耐
德川家康在日本歷史上已豎立起大和魂的精神堡壘,然而1867年德川王朝被西方世界英法美荷四國的大炮摧毀,還政天皇,明治維新時,曾一度受日本人的憎恨,認為日本所以受到屈辱都由他們造成。心理狀態跟中國在辛亥革命時,人人厭惡清王朝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失敗尊嚴掃地,過去所有累積下來的光榮和驕傲,全成夢想,日本人發現他們所處的時代,竟跟300年前德川家康所處的那個時代——詭詐、斗爭,簡直沒有分別,于是激起再度反省,日本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山岡莊八崛起,透過歷史的理解,面對當代日本所處的環境,開始撰寫《德川家康全傳》。
山岡莊八用1000多萬字的日文,對出現在德川家康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和心路歷程,基本都有細膩的描寫,而提出主旨:“忍耐!”
忍耐不是懦弱,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如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像韓信被流氓強迫從褲襠下爬過去,他默然接受,這種縮回拳頭式的忍耐,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就絕無法忍受。當盟主織田信長要求德川家康殺妻殺子的時候,德川家康毫不猶豫地立即動手。只有懦夫才會輕率地拔刀而起,血流五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悲壯的。但歷史上多少政治領袖往往為瓦全,而等待有一天,把碎了的璧玉,恢復原狀。
曾有人問德川家康“杜鵑不啼,而要聽它啼,有什么辦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中,最后一句話,就是:“等待”!這是一個奧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堅強的巨人把它作為跳板。日本戰國時代,英雄豪杰輩出,包括豐臣秀吉在內,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領悟到這個奧秘。
孤立的忍耐沒有力量,而必須發自明智的抉擇,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都記得“讓徐州”一幕,劉備是徐州州長,當呂布狼狽前來投奔時,劉備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后一次對外戰爭中,呂布占據徐州城,劉備被敵人擊敗。任何人的反應都會是從此跟呂布不共戴天,劉備不然,他反而向呂布投降,而被呂布安置在呂布原住的小沛,這項滿面蒙羞的決策,需要無比的智慧。桶狹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為盟主今川復仇(注:為故主復仇,是日本武士最崇高的情操,否則將被人唾棄),反而跟盟主的敵人締約,這項一反武士傳統精神的劇烈反應,跟劉備一樣,都出人意料,忍人所不能忍,終于才能艱苦地達到既定目標。
德川家康幾乎全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除了科舉制度,他寫中國漢字、作中國漢詩、吃中國漢藥、崇拜朱熹、朱元璋。
二、亂世生存的哲學
德川家康一生分為“弱”、“由弱轉強”和“強”三個階段。
1.弱
德川家康本為三河小國,夾在東西的今川及織田兩大強國之間。在國際上,這種弱國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即使想盡辦法去依附一個強國的保護,也得不到絕對的平等和尊重。所以,這一求生存階段所需要的是“認知力”,也就是充分的認識本身所處的地位和條件。
家康對于自己的處境知之甚深,為了突破這種困境,他所采取的策略是“生存第一”的亂世生存術,主要的原則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攻勢戰略,即使是充當盾牌或炮灰也在所不惜。他選擇依附一個強國,盡力在混戰中求表現。這是夾縫中求生存、開活路,化危機為轉機的唯一方法。
他的這種策略,不但贏得強國的看重和尊敬,而且也藉此鍛煉德川軍的戰力。在桶狹間、越前、 川戰役中,他都充當第一線,擔任最危險的前鋒,抱必死的決心奮勇作戰,結果反而在危機的極限處找到勝利的契機。德川的地位因這幾場戰役中非凡的表現而漸漸受到肯定。
處在弱者階段的家康,他的生存之道,簡單地說,就是無條件的承認自己實力的弱小。因此在政治上的姿態極為低姿態。然而,在戰場上他了解到退一步無死所,所以只能有進無退,以賭命的方式脫穎而出,因此奠定了日后發展的基礎。所以,家康的“認知力”是使他能忍辱負重,否極泰來主要的原因。
2.由弱轉強
如果家康在弱者階段所依賴以生存的是“認知力”,則在由弱轉強的階段,最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斷力”和“組織力”。
由于在三方原之戰中,德川曾吃過敗仗,使他深深了解到“有勇無謀”的危險。他也體會出不遵守兵法的亂仗硬挺是不足以成大事的,自己如果有志于“進出京都,號令天下”,就必須改變戰略。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康所重視的是聯盟的選擇,和誰聯盟最有利?如何聯強制弱?而不再是玩條件、命令式的依附強邦。而在每場戰役出戰前,總會深思何者應該應戰?何者不應戰?何時該采取持久戰?何時該用消耗戰?這些問題的決定,都需要睿智明確的“意志力”和“判斷力”。例如:在高天神城爭奪戰中,他就能堅定地避開挑戰的誘惑而按兵不動,藉以消耗武田勝賴的戰力。而在長筱城攻防戰中,他為了威信,即使犧牲再大,他也義無反顧地參與。這種果斷和毅力,是他能由弱轉強的關鍵。
此外,他在諸多聯盟和戰役中,深感參謀作業與企劃幕僚的重要,而開始精心培養智囊團。像政治參謀本多正信、情報參謀服部半藏、戰略參謀內藤信成、高木清秀等人,都是在這期間培養出來的。這些人使德川軍團形成一個布局沉穩,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的“常山之蛇”,對他后來打敗石田三成,掃除反對勢力掌握大權有極大的貢獻。
3.強者的地位
使德川家康真正成為強者的關鍵性戰役是小牧、長久手之戰。這兩戰之后,他等于取得了與最大強敵豐臣秀吉分庭抗禮的機會。不過,在武田和織田信長軍長期的苦戰中,他已開始由“戰略”轉向注重量“謀略”,也從組織戰中發現“統率力”的重要性。
“謀略”即智慧之意,也就是不再以能戰、善戰作為解決敵我之間問題的方法,而改以兵法中最高境界的“不戰而勝”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即使非戰不可,也要讓敵人主動開戰,以求道德和大義上的美譽,作為收服人心的資本。像關原之戰、大阪之役,都是他不得已才應戰,而且每一戰必以政治上的謀略取勝。
至于“統率力”的強化,則是知人善用,充分運用幕僚參謀的專業才能,使組織的戰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藉將帥的人格、神格感召部屬的凝聚與向心,協同一致的理想的目標前進。這是他最后能以臣屬的身份擊敗豐臣秀吉的最主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德川家康三個階段的兵法,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家康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項性格:“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功夫。此一性格不論在任何階段,都表現得令人感到他的不凡:從弱者時代充當今川義元的先鋒炮灰開始,到被織田信長利用來攻打越前,被下令殺子殺妻,向豐臣秀吉稱臣等等,都發揮了他的“忍術”,由于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無怪乎他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另外,就是他善于模仿的本領,我們也不能不有所認識。他曾埋首研究甲州軍學及武田的用人之道,也從織田處學到新的戰略戰術以及管理財政經濟的方法。他善于模仿,對于后來日本傳統精神及國民性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然,德川家康亦非毫無缺陷或永不犯錯的完人,不過,他卻有錯而不再犯,且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成為智慧的天賦。像三方原之戰,他就因驕傲自滿,不遵兵法而大敗。然而,這次失敗之后,他終身也沒有重蹈覆轍,反而因之而由弱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