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16日,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香港連續舉行了兩場學術演講,就“十一五”規劃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等問題作了討論,并回答了聽眾的提問。
“粗放經營”的缺陷
吳敬璉在演講中以“十一五”規劃開篇,并表示,“十一五”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內地的增長模式在轉變。
中國在1995年的時候提出來要轉變增長方式,強調關鍵要轉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
“但是這些方面的改革,應該說沒有完全到位。所以使得我們的增長方式有所變化,但是沒有能夠根本改變。”吳敬璉說道。他介紹,從實際政策來看,第九個五年計劃就提出了要進行增長方式的轉變,但是一直沒有真正落實。而本屆領導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從理論上確立了這個問題,而且把它落實到5年規劃上,從而成為“十一五”的突出特點。
他總結了目前對增長方式轉變仍然存在的四個體制性障礙:第一是政府仍然保持對重要經濟資源的配置權力;第二是以GDP的增長速度為主要的政績標準;第三是中國財政體制雖然做了改變,但仍然以生產型增值稅為主,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這個稅種,而該稅種跟產值又是直接聯系的,產值越高,各級政府的收入就越多;第四個問題就是對于生產要素保持著行政定價,在很大范圍內是受到行政命令,價格的決定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
此外,由于重化工業創造新就業崗位的能力較差,所以在“十五”計劃期間,實際上中國就業問題變得更嚴重。他說:“在1980年代的時候,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能夠增長0.43,而1990年代就變成了0.11了。到了21世紀前4年平均值是0.098。”
同時,粗放式經濟增長,消耗了中國大量不可再生的資源,承受著環境污染、背負著“傾銷”之名,可是最大的利潤,卻不是落入中國企業的手里。
“十一五規劃里面確定的戰略重點,一個貫穿在里面的東西,就是要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并且要強化服務業的發展。”吳敬璉說,“這次十一五規劃有專章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另外有一章是講要發展先進制造業。”
自主創新才是出路
規劃做好了,下一步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個有利于這種轉變的制度、體制和機制。“用我前幾年講到高新技術發展時候用的一句話,叫做制度重于技術,或者說制度重于投入。總之,這個制度、體制、機制是決定性的。”吳敬璉說。
在吳敬璉看來,服務業發展不快決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定要把這樣一個制度環境建立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所有這些改革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他說,“妨礙增長模式轉變有體制性因素,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政府在市場里面伸的手太長,行政性的配置資源,導致價格扭曲。所以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所有的毛病都出自市場化的改革。”
吳敬璉此番話意有所指: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體制改革的推進不是很順利,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腐敗、人民基本福利得不到足夠保障、看病難、上學難等一些問題。因此從2004年開始,就有人將所有這些問題歸因于被新自由主義的主流經濟學家所誤導的市場化改革。
“雖然溫總理提出2005年是改革攻堅年,但進展不大,因為這一年爆發了很大的爭論,到底經濟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他不無惋惜說,“這一年好像是就陷于這個爭論之中了,好些應該出臺的改革被延遲了。”他透露,甚至在不久前的兩會期間,在全國政協經濟組的小組討論中,還有委員提出,所有大的社會問題,原因在于市場化本身的缺陷,因此建議加強政府干預。
“恐怕這個‘處方開的不大對。”吳敬璉說,“當時參與討論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沒有直接回答,但講了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吳敬璉對記者表示,“這個問題已逐漸明朗化。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都反復重申,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毫不動搖。
在解決改革爭論之后,中國應該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吳敬璉認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技術進步,中國應該加強技術在生產力中的比重,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
他特別把“科技”一詞分開,認為中國應該實現“科學的制度化”和“技術創新的市場化”。前者要建立嚴格的學術規范和以科學發現優先權為核心的激勵機制,改革目前的官本位和行政化的教育、科研和技術開發體制;而后者則要實現創新者的收益與社會收益一致,建立法治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環境。
“對于技術而言,最重要的是營建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產權保護體系,使創新者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吳敬璉說。
他建議,政府應該減少干預市場,為企業營造良好經營環境,尤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更應改變舊觀念。他指出,曾有一些服裝企業在推出創新之后,地方政府卻以“抄襲有助提升整體競爭力”為由,鼓勵其他企業仿冒,結果導致沒有任何企業再愿意創新。
不過,吳敬璉并不只給政府下單,對企業,他也提出相應忠告,不能總要等走投無路了才想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