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光
精彩紛呈的“刀桿圣會”
在滇西北的麗江市永勝縣程海鎮河口金蘭村,流傳著一個祖祖輩輩延續有500多年的獨特節日——“刀桿節”。
“刀桿節”在金蘭村又叫“刀桿圣會”。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天剛亮,金蘭村的男女老少便身穿艷麗的少數民族服裝,小伙子背著三弦、佩刀,姑娘背著自己精心制作的繡花筒帕,敲鑼打鼓,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刀桿節活動場所——天子寺。天子寺在村子后面的山腰上,是個古樹森然的幽靜場所。
白天,男女老少跳起傳統的“龍擺舞”,整齊的舞步、悠揚的蘆笙,表達出他們心里的喜悅,展示了純樸而又令人陶醉的民族風情。接著,金蘭彝族婦女按少女、少婦、中年婦女、老年婦女穿著四種服飾分別進行充滿山鄉風韻的表演。隨后,凡參加刀桿節活動的各民族群眾都在激越悠揚的蘆笙和笛聲中攜手挽臂,跳起民族舞蹈——打跳,宏偉壯觀的大打跳,跳得山響,跳得人心醉。
夜幕降臨時,刀桿場上燃起熊熊篝火,架起直立的刀桿,鼓聲、鑼聲、鞭炮聲響起,小伙、姑娘們歡樂地圍著篝火“跳嘎”,在悠揚的笛聲伴奏下,有人開始表演“下火海”的絕技:表演者頭扎大紅巾,手舞小紅旗,赤著雙腳,毫不畏懼地縱身跳進通紅的“火海”。先是赤手從“火海”中拉出燒紅的鐵鏈繞在手上、身上,神奇的是這個血肉之軀居然不會被燙傷,這叫“拉火鏈”;接著依次單腳、雙腳反復多次在通紅的火塘中間跳躍,把炭火踢出一丈開外,起腳時,踢起一個火一樣的瀑布,又迅速后仰,脊背落在燙火上,身上火星閃爍,披掛的五彩紙巾冒煙起火,這叫“打火流”;之后,表演者又捧起通紅的火灰擦臉,竟然也不會被燙傷,這叫“洗火臉”。有絕技的表演者還不時地吞咽火炭,一股股青煙從吞火者的唇齒間冒出,卻見他們神態自若,毫無受傷跡象,倒更像在陶醉享受,一直要將火塘中的炭火跳到熄滅為止。其間,一道道火柱劃破了沉靜的夜空,觀眾的掌聲、喝彩聲響徹金蘭彝族山寨。
“爬刀桿”更令人驚服:“刀桿”上共有鋒利雪亮的36把鋼刀組成,刀口向上,刀背向下,捆扎在14米高的兩根木桿上,像一架鋒利的“刀梯”,當中有三臺鋼刀梯是扎成剪刀形的,鋼刀間距36厘米,桿間寬34厘米。三個婀娜多姿的彝族女子和三個強悍的彝族漢子,身著對襟衣,腰扎紅布帶,赤著雙腳、舞著大刀沖入院中,只見他們在刀桿前縱橫騰挪,用鋒利的鋼刀劃舌頭、刺肚皮,卻沒有一絲血跡。接著將刀一丟,箭步沖向刀桿,迎著鋒利的刀口,分別赤腳踩蹬在6架刀桿的刀刃上,一級級地往上爬,一直爬到插滿小紅旗的刀梯頂上。然后又一級級地下到地上,腳底板也沒有一點血跡和劃破的痕跡。這時,場上觀眾禁不住發出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來源于感恩的心
關于“刀桿節”,在彝族、傈傈族民間流傳著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說在明朝正統年間,云南邊境常受外敵侵犯,有個兵部尚書叫王驥,受朝廷派遣,率領兵馬來到云南邊際的彝族、傈傈族居住地區。王尚書進駐邊境之后,在當地百姓的配合、支持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收復了被敵人侵占的土地。為了防范敵人再次侵犯、掠奪,也為了防范土司的叛亂,王尚書“三征簏川”,在邊境地區設立哨卡,同老百姓共守疆土,保障了彝族、傈傈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使他們在邊境繁衍生息,過上安定的日子。王驥還引導彝族、傈傈族人民開墾山地、保護森林、飼養牲畜,使生產得到發展。王驥深謀遠慮,從防范外敵的長遠著想,讓彝族、傈傈族青壯年習武練勇,日夜操練兵馬,決心使邊境變得民富兵強。但是,朝廷內的奸臣卻借機誣陷,告了王尚書的黑狀,說他在邊境招兵買馬,企圖反叛朝廷,皇帝聽信讒言,突然把王驥召回京城,并在農歷八月十五那天,用毒藥害死了他。
王驥被害死的消息傳到云南邊疆的彝族、傈傈族山寨,百姓們深感悲哀和憤恨,個個懷著滿腔怒火。他們沒有忘記王尚書的恩情,立誓要為他伸冤。可是,在那個山高皇帝遠的年代,彝族、傈傈族人民的悲憤根本無法申訴到朝廷。怎么辦呢?他們想:王尚書被害死了,可是他的愛國精神永遠留存,彝族、傈傈族人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志,種好莊稼,養好兵馬,練好闖火海、上刀山的武藝,決不讓外敵侵占一寸國土。于是,大家就把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這天定為“刀桿節”,世代流傳至今。
神奇的“刀桿節”,每年都吸引了友鄰村寨的人們和全國各地的游客!金蘭人“上刀山、下火海”的節目還曾多次被邀請到外地進行表演。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刀桿節”成了加強民族團結、增進民族友誼,融體育、文化娛樂、經貿活動為一體的大型群眾活動而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