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寧
歷史問題只是當下兩個民族之間的一場精神和意志較量的焦點?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于本月初訪問中國,近年來陷入僵局的中日關系出現轉機?
中國有句老話,叫“親者痛,仇者快”,近年來的中日關系就陷入了這樣不幸的局面?以前首相小泉為首的一批日本政客,不顧中日兩國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為一己之私,使中日兩國的經濟?政治利益受損,使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和善意遭到傷害,使那些希望中日交惡的險惡勢力幸災樂禍?從中漁利?
中日關系出現倒退,是否因為中日之間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重大障礙?了解中日關系的人都知道,如果說到當今中日關系中的問題與障礙,主要有三個問題:東海油田爭端?貿易糾紛和中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這三大問題中,前兩項是具體問題,無論在國際關系史上還是現實中,這樣的事情都算不上真正的難題?此次安倍首相訪華的重要成果就是雙方對于妥善解決東海油田爭端和共同促進中日經貿發展達成了共識?長期以來中日之間爭論不斷的歷史問題,只是中日之間真正矛盾與問題的表象?歷史問題只是當下兩個民族之間的一場精神和意志較量的焦點?
談到中日之間精神意志的較量,自然涉及到兩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問題?這是當代中日關系中不得不談的問題?
民族主義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思想基礎?精神依托?從認識的角度看,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從現實的角度看,民族主義是在民族意識基礎上形成的政治認知與策略行動?兩個層次的民族主義透過不同的形式與渠道加以表達?前者屬于大眾意識,以社會心理?社會情緒的形式存在于全民之中;而后者則是民族意識的提升,表現為民族國家的戰略與政策,由民族國家的精英們所代表與把握?民族主義還有一個特征是:它產生于民族關系之中,發生于民族的利益邊界之上,民族之間的交往與沖突是民族意識生長的真正土壤?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近代以來,中日之間斗爭不止,卻又注定是利益攸關?日本近代意義的民族意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試圖與中國競爭?甚至尋求統治中國的崛起奮爭中產生的?而中國現代的民族意識也恰恰是與崛起的日本的斗爭,特別是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形成的?直至當下,日本的民族主義還是中國民族主義的最敏感的刺激物?
作為中國人,我們不滿于日本的民族主義?我的一些朋友常常指責日本的“狹隘民族主義”?日本保守勢力對中國日益勃興的民族主義也是耿耿于懷?然而,對于所謂“狹隘民族主義”需要做一點學理辨析?民族主義至少在兩個層面上存在:民族意識和民族戰略?作為一個民族固有的自我意識,民族主義是不應當被指摘的,抑或說民族主義無所謂“狹隘”,本應是一個民族天然的權利?尊重其他民族獨立的自我意識,應當是起碼的現代意識?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亦應如此對我?
就我而言,對于鄰邦的民族意識自然是無可厚非,但對于一部分日本精英所持的民族戰略,我卻以為大謬不然?如今的時代是全球化與區域化并行的時代?全球化催生區域化,區域化扶助民族國家參與全球化?看看當今的世界吧!歐洲人民聯合起來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早已成立,拉丁美洲人民正在走向團結,非洲人民也渴望聯合?而亞洲呢?在全球化的時代,亞洲的區域化落后了!亞洲經濟裸露在全球化風雨吹襲之中!難道十年前的那場金融風暴,給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還不慘痛嗎?!難道我們沒有從中有所感悟并有所進步嗎?!中國需要什么?日本需要什么?亞洲人民需要什么?!我想最需要的是亞洲人民的大團結,是亞洲經濟一體化?中日的民族精英們擔負著兩個國家的責任,應當具有時代眼光;中日的精英們應當在亞洲的視野下審視兩國的戰略?我們希望中日兩國的民族主義是具有全球和時代眼光的民族主義,我們希望中日兩國的民族精英能將中國和日本,乃至亞洲人民引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