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銀行業壞脾氣?
12月11日開始,中國銀行業將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以此為標志,中國的金融業兌現全部入世開放承諾,長期處于政策庇護之下的國內銀行將與外資銀行開始同場競技。《南方都市報》當日社論說,此舉對于國內銀行業的影響,專家學者多有積極言論,認為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將促進競爭,提升服務,民眾也將獲益良多。然而,近年來一再與國內銀行業怨懟相向的普通民眾,是否能享受煥然一新的服務?未必。開放原則雖已定下,競爭大勢也已拉開,要將這成果體現于民生日常的細節之上,還需假以時日。
社論說,以開放競爭改善普通民眾的日常際遇,是理想的境界。但向境外銀行開放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中國銀行業至今沒有向國內開放,其顯著標志,就在于民營銀行的組建,迄今為止都沒有突破性進展。
發展民營銀行,打破國內金融壟斷,是眾多經濟學家與金融專家的共識。社論認為,目前在四大銀行之外的銀行,雖然也有民營股份,但或者國有控股,或者官方任命行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由四大銀行構成的銀行業寡頭壟斷并沒有真正破除。滯后的監管思維認為,民營銀行有強烈的盈利沖動,一旦卷款走人,會帶來很大的風險。這種監管思路,與放松準入、加強管理的國際通則相去甚遠,甚至可能的制度探索也停步不前。沒有了銀行業的對內開放,正是普通民眾不斷忍受銀行業壞脾氣的主要原因。
以兌現WTO承諾推進改革開放
12月11日是中國入世五周年。隨著2007年12月極少數條款結束過渡期,明年所有中國入世承諾均將落實。正是在這一時刻,部分業界人士對此流露出"大限將至"的緊張感,認為目前已至WTO"后過渡期時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應該轉向如何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少數人中甚至出現了"還需要不需要外資、還需要不需要開放"的懷疑之聲。
12月9日財經網站載胡舒立文章說,這種緊張和疑慮令人遺憾,因此更深刻地、更全面地理解WTO,借此平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對于中國未來發展愈加顯出重要性。文章說,在過去五年中,加入WTO對推動中國經濟的作用異常顯著:中國被正式納入世界產業分工體系和貿易體系,從而充分利用勞動力比較優勢,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出口額增長了兩倍,對外貿易總額排名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貿易大國。
與此同時,經過五年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正面臨新的拐點:如何改變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如何抵制住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如何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如何擴大內需?以及如何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文章認為,解決這些新課題,答案依然是開放。唯有進一步開放,中國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體系,一方面學習利用以及直接參與改造國際游戲規則,一方面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參與資源配置,提升外貿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亦唯有進一步開放,才能促進改革的深化。當前中國經濟中最受關注、最富爭議的領域,正是加入WTO后過渡期最長的領域--例如金融業和電信業便在其中,而這正是市場化程度較低、急需打破壟斷加強競爭的領域。開放之于改革的相互作用,由此正可以得到充分印證。
"好"的經濟增長依賴民主法治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從"又快又好"改為"又好又快"。《新京報》10日社論認為,"快"容易理解,過去20多年來,各級政府追求的就是經濟快速增長,而所謂"好"的經濟增長模式,都指向和諧社會的兩大內容: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有經濟學家曾說,法治創造GDP。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是,民主法治能創造出"好"的經濟增長。
石油時代不會終結
自從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石油時代的終結就是大眾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印度電信企業管理機構聯席執行主管Karuna Raman4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上撰文說,現代社會超過80%的來自于石油的能源消耗,都發生在通勤交通部門。鑒于現代電信和信息技術的高速數據傳輸能力,我們現在有可能大幅度地減少商務旅行。外包現象正削弱對勞動力流動的需求。而本地的人員在家辦公能最終降低對地產、公共交通網絡、道路和機場的通勤壓力。因此石油時代不會終結。
強扣工資捐的款都給誰了
以代扣工資的形式進行的"捐款"并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未經本人同意。7日《中國青年報》說,未經本人同意扣取工資屬于明顯的違法行為。修訂后的憲法,已經明確提出保障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而工資是一個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任何部門、任何單位都沒有擅自強行征取一個公民應得收入的權力。而且這些事先未聞招呼的"捐款",事后也未見收據,去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