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峰 劉杰周 應 兵
據國家人事部、教育部、信息產業部等有關部門公布的人才報告顯示,我國現在每年IT產業人才需求量約為一百萬人,僅對日軟件開發缺口就有30~60萬, IT人才緊缺已成為我國IT產業高速發展的最大瓶頸。IT人才被列為國家四大緊缺人才之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高校每年卻有大量的IT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何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本文從軟件外包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入手,探討了導致該局面產生的原因,并結合我院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探討解決對日軟件外包人才缺乏的方法途徑。
一、軟件外包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軟件外包企業急需什么樣的人才?從外包人才的結構層次看,國內外包市場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應不足。從掌握了外包基礎知識的初級軟件外包工程師,到具有外包項目實戰經驗、能夠帶領外包團隊的中級技術和管理人員,無一不缺。對于熟悉客戶語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國際外包行業規則,具有國外市場開拓能力的高級人才,那更是鳳毛麟角、極度稀缺。從總體上說,進入軟件外包企業做軟件開發的人應具備如下素質:
(1)外語水平要求較高,最好具備語言溝通能力。由于服務的客戶來自國外,對外語水平和交流溝通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外包技術和管理人員最好具備讀寫和口語交流技能,并能與他們密切交流和溝通解決外包項目的具體問題,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
(2)熟悉和遵守國際外包行業標準和流程規范。
(3)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掌握外包軟件開發、設計、測試和項目管理的專業技能。具備寬泛的專業知識,對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網絡管理和行業知識都具有廣泛的了解。
(4)具有大型軟件項目團隊協作精神和職業態度,具有良好的質量品質意識。
二、大量IT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2004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90094人,新招生91908人,目前在校生440318人,從數字上看,目前的畢業生數量遠遠滿足不了軟件企業的需求,但事實是,相當數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并未找到合適的工作,原因何在?如果了解一下目前各高校的計算機學科課程設置及專業授課情況,不難找到答案:
(1)各高校IT專業注重學科體系結構和基礎理論的講授,忽視應用技能培養,而這樣的教育指導思想就必然導致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的應用能力較差。然而,實際情況是畢業后有10%的人是從事IT技術研究,90%的畢業生要從事IT應用,這不能不說是IT專業教育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
(2)各高校IT專業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社會嚴重脫節。筆者曾參加了某頗具實力的對日外包企業的新員工培訓,這些應屆畢業生來自北京、西安、青島、濟南等一些進入“211工程”的名牌大學,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一批頗具實力和開發潛力的大學生。然而,當日語老師、Java老師、.net老師詢問有誰學過時,除了我院的學生及山大軟件學院的學生外,均為正規本科院校的學生竟然都說沒有開過此類課程。更為詫異的是北京的某名牌高校竟然只是講了Pascal和C而已,面向對象的語言一門也沒開。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同時也為這些學生感到惋惜。而本應是有針對性的高層次軟件開發培訓,也就只能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
(3)對學生就業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考核各高校的指標主要是科研、軟硬件環境等,因此,各高校工作重點都放到了科研、軟硬件環境建設上面,而對于直接關系到學生就業的教學內容,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無法掌握最新的IT技術,因而就業困難。曾有某外包企業的一位管理者對我說,他們曾到某高校聯系合作事宜,但該高校領導根本不予理會。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管理者能否放下架子,切實地與軟件外包企業面對面溝通交流,對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是很關鍵的。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傳統IT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已無法適應IT產業的實際需求,造成了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巨大損失,“大學生就業難”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軟件外包人才培養途徑探討
培養軟件外包人才應該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業廣泛參與的多種培養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外包行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軟件外包人才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各類軟件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學生。因為是有針對性的教學,所以這些學院的畢業生已經掌握了軟件外包行業需要的軟件基礎知識和外語讀寫能力。因此,他們是外包行業最大的潛在資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培養性。只要再加強團隊合作及項目實踐的培訓,他們就會很快融入外包人員隊伍。
(2)各種培訓和認證機構出來的人員。這些機構注重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這些培訓機構的學員入學基礎參差不齊,他們大都以就業或取得技能證書為目的,而現在不少機構又過分重視培訓的利潤,因此在考核上就會大打折扣,導致了取得證書的學員仍然技能不高。
(3)軟件外包企業與培訓機構的定制和聯合培養。這種培訓模式更有針對性,與外包項目的實際結合得更緊,而且培訓后的學員需要經過外包企業的考核才能正式進入企業,所以,這種方式培養的人才成功率較高。但是,這種方式仍然存在企業對培訓過程的監督和跟蹤不足,使得出現課程內容、進度和學習要求與實際要求脫節的情況。
(4)軟件外包企業內部培養。在具有豐富外包項目經驗的培訓人員的授課下,通過參與實際的外包項目,獲得最直接的項目工作技能,學習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這種培訓成本過高,培訓的人員數量有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面的各種人員培訓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確實可以為外包企業輸送不少的人才,可是,面對幾十萬的外包人才缺口,這些數字實在是微不足道。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解決外包人才的匱乏問題呢?筆者認為,最佳途徑就是學校與外包企業聯合,一起努力把在校的幾十萬IT專業學生順利輸送到各個外包企業,這樣既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緩解了外包人才的匱乏。下面就結合我院的做法,探討一下學校對外包人才的培養模式。
四、我院對日軟件外包人才的培養模式
作為一所普通的高等本科院校,在計算機學科上,山東交通學院無論是從師資、軟硬件環境還是生源素質方面都無法與其他高校的同類專業相比。但是,在IT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今天,我院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卻是供不應求。早在2005年11月份,除了考研的一部分學生和少部分不在軟件企業就業的學生,其余學生均與外包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在各高校轟轟烈烈的就業大軍東奔西走趕場面試時,我系的學生就業工作已基本結束,許多齊魯軟件園的外包企業,甚至北京、上海的一些軟件外包企業都早早預定了2007年畢業的學生。為何我系的學生如此搶手,歸結起來,主要是因為我系大膽作了如下嘗試:
(1)面向市場,定位準確。我系把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面向應用,而不是研究,因為將來從事計算機研究的人才畢竟只是一小部分。況且我院升為本科院校不過才五年,根本不可能與其他高校競爭,因此,我系將目標鎖定為培養應用型的外包人才,并且決定從對日軟件這個龐大的市場做起。
(2)密切聯系外包企業,明確企業的用人需求。從2001年起,系領導及專業老師就不斷到企業調研,確定企業需要的人才應具備哪些素質、掌握哪些專業技術。與多家外包企業建立并保持聯系,從各方面進行溝通交流,進一步明確了外包企業的用人要求(技術+外語),達成了多項合作。
(3)根據市場調整課程設置。作為正規的本科院校,課程的設置不可能完全跟著市場走,我系在確保符合教育部的課程設置規定的前提下,結合軟件企業的要求,將課程作了適當調整。語言方面,前兩年學完英語后,從大三開始,加開日語,并征得學校同意,可以實行英語4級和日語3級相互置換,鼓勵學生學習日語;聘日本外教,加強學生日語口語;從公司聘請懂日語的專業人員,講授專業日語及對日軟件規范等。專業技術方面,C語言為必修,之后學習VC++;后來發現外包企業里都使用JAVA語言,于是作為山東高校第一家,開設Java課程,數據庫原理學習時使用SQL Sever做試驗;當發現外包企業里Oracle用的較多時,對軟件方向的學生又開了Oracle。對于JSP、Apache、PHP、C#.net、Cobol等,都以選修課的方式開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意選擇。如果某企業大批量的要人進行培訓,則培訓課程可以和某些方向課置換,學校承認學分,這就有效地解決了大四學生的就業培訓和校內學分不足之間的矛盾。
(4)鼓勵教師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認識到學校與外包企業一樣難以聘到專業技術及日語都精通的人之后,我系就鼓勵現有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應對市場的技術要求。除了積極選派老師到外包企業學習新技術之外,還鼓勵少量的教師學習日語。因為通過以前的嘗試發現,日語專業的老師再去學技術幾乎行不通——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但專業老師學日語卻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學完標準日本語上下兩冊,再加點專業詞匯,給學生講解日文文檔應該就沒有問題了。這就有效地解決了師資問題。
(5)通過積極參與和承辦各種大賽,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及影響力。我系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由軟件外包企業贊助的齊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和計算機外語大賽(包括英語和日語),去年我系承辦了日語大賽,通過組織參加和承辦各種賽事,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與其他院校師生的交流,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
(6)在各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強調案例教學,強化學生的質量規范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以對日軟件外包企業的開發流程及文檔規范要求學生,使學生到外包企業后能迅速適應外包企業的開發要求,以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縮短由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時間。積極鼓勵學生到軟件外包公司實習、做畢業設計。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處理,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材的使用、對學生的思想認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的養成、對客戶背景及企業文化的了解及尊重等等,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采用學校與外包企業聯合培養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系統;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外語;因為解決了就業問題,大四學生更能靜下心來有針對性的按外包企業的要求學習提高自身的技能。另外,培訓機構的教師雖然取得了某些資格認證,卻沒有教師資格認證,因而上課的效果遠遠比不上正規高校教師(這是筆者聽了某培訓中心的多位老師授課后的感受)。
以上我系的嘗試雖然還不夠系統,處于研究探索階段,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如果各高校都能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外包人才的短缺和IT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都會很快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