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祥 李洪俠
實踐證明,僅憑政策優惠和財稅減免并不能保證大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還必須下工夫認真解決產業配套環境問題。
投資者對投資環境的關注正在從單方面稅收優惠轉向全面的產業配套能力。國內外區域發展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都不可能孤立發展,相反,在發達的優勢產業背后必定有發達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支撐。意大利制鞋業全球聞名,其背后的配套產業更發達,如意大利的鞋機產量世界第一。廣東東莞的電腦組裝產業規模巨大,其背后是本地區上萬家電腦配件生產企業所組成的產業配套體系作支撐。近些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也證明了產業配套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十年前的美資企業希捷公司和康柏公司,還是五年前的施樂公司,選擇深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深圳有優越的高新技術產業配套環境。近幾年出現的臺商臺資由珠江三角洲向長江三角洲遷移現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長三角在制造業整體配套能力方面要優于珠三角地區。因此,引外部資本,僅憑優惠政策已顯不夠,必須解決產業配套能力等深層次問題。這說明經濟實踐正在驗證產業配套能力對一個地區招商引資的重要作用。
西部產業配套能力現狀分析
既然產業配套已成為經濟學理論界和政府關注的環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實踐中的普遍現象,西部開發作為典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在優化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就必須注重區域產業配套能力的研究和建設。然而,目前西部產業配套能力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應首先明確。
1.產業體系較完備,但規模偏小
目前,西部部分地區已形成較完備的產業體系,但產業規模普遍偏小。以云南為例,全省平均每個行業只有1838個產業活動單位,且企業規模小,平均每個單位創造的GDP只有125.41萬元。這使很多有投資意向的外來投資者難以找到能夠嫁接、合資、合作的企業。產品規模小、品種少,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可供選擇的產品很有限,一些投資者由于在省內難以實現產品配套而放棄在云南投資。在云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面臨著上游配套產品必須支付較高的運輸費用到沿海地區采購的問題,制約了外來投資。食品加工業以農產品為上游配套產品,但云南只有烤煙、甘蔗、茶葉占絕對優勢,其他農產品都處于劣勢,只能滿足農民自身需要,無法供給加工業的需求,上游產品供給不足。從產業配套能力來看,林產品加工業上游產品供給能力較強,但作為天然林重點保護地區,受國家林業政策的影響,林產品加工業在引資開發方面規模仍然很小。
2.產業發展的技術環境差,缺乏高附加值產業
這與西部地區高精尖人才缺乏不無關系,計劃經濟體制下一直在西部發展重工業,以致改革以來走在后面也是其中的原因。西部很多省(區)擁有獨特資源,但由于相應開發技術不足,只能利用大眾化、普遍性技術開發,資源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外來企業也會考慮技術銜接問題,如果外來技術遠遠高于當地原有基礎,當地產業不能提供擁有高附加值的產業配套,勢必增加企業成本,影響招商引資效果。
3.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適應需要
勞動者素質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靈魂。西部原有勞動力文化水平就偏低,再加上高質量勞動者外流現象嚴重,難以滿足高技術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以云南為例,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占15.44%,在全國處于第6位;每10萬人中擁有受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只有2013人,在全國處于第29位,貴州、西藏分別列30、31位;擁有受高中教育程度的人E16563人,處于第29位,貴州、西藏分別列30、31位;擁有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21233人,處于第29位,貴州、西藏分別列30、31位;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口25422人,占25.4%,在全國處于第6位。大量的勞動力只有小學以下文化水平,難以適應投資者對勞動力的要求。
4.市場規模小,消費能力弱
市場容量是產業成長的生命力。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低,有關數據表明,1998年,西部農民占總人口的80%,城市化水平在30%~40%之間的只有內蒙古、寧夏和新疆三地,其余省區城市化水平均在30%以下,農民的收入水平低,購買力弱,決定了西部市場容量相對狹小。如云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00多元,處于全國倒數第5位,而后幾位——甘肅、陜西、貴州、西藏——又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區。可見市場容量低也是產業配套能力弱的表現。
5.市場營銷環境較差,因而產業配套能力不強
西部地區市場營銷環境面臨的基本問題是營銷投入大,回報低。一是因為消費能力弱;二是因為西部地區很多產業發展緩慢,企業生產規模小,產品的市場營銷效果因此較差;三是因為交通條件形成制約,高山深谷的地形延長了運輸距離,運輸成本較高;四是西部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民族文化差異大,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接受新產品過程緩慢,增加了產品營銷的難度。
6.西部配套企業自身也存在問題
一是技術與管理水平問題。由于西部乃至全國大部分產業配套集中在傳統行業,配套企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雖然有掉頭快、機制活的優勢,但也同時存在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落后等不足,很難為跨國公司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環節進行配套。二是人才與資金問題?!叭辟Y金、缺人才、缺技術”普遍困擾著配套企業;配套企業融資主要靠自有資金或親朋好友的借貸,缺少其他的融資渠道。這成為新進西部企業的產業配套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7.政府作用不到位加大產業配套難度
首先是政府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招商引資而輕產業配套的傾向。但國際經驗和國內部分地區的實踐證明,僅憑政策優惠和財稅減免并不能保證大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重視當地配套環境,將產業配套作為營造投資環境的大事來抓。其次,產業配套由于涉及不同企業、不同地域,僅憑企業的力量遠遠不夠,政府作用在此發揮的空間還很大。第三,有關中介組織與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總之,政府作用不到位也增加了西部產業配套難度。
改善西部產業配套能力政策建議
產業配套能力是地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的體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因此,改善西部欠發達地區產業配套能力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重點突破,逐步改善。具體而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因地制宜,選擇產業配套能力較強的產業重點引資
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上游產品配套能力較強,招商引資應以資源開發為重點。故建議西部各地按以下方向選擇重點發展產業:青藏高原地區發展現代草
原畜牧業、生態環保業(如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特色民族風情旅游業、優勢資源開采業(天然氣、鹽湖資源、有色金屬開采等);四川盆地應該重點發展天然氣及釩、鈦等優勢能礦產資源和下游化工產業以及食品工業、特色旅游業,依托“三線”建設的基礎,發展電子信息、機械設備工業等;云貴高原和廣西應該發展優勢生物資源開發和加工、水電建設、有色金屬開采冶煉、旅游業等;陜甘寧蒙等黃土高原區應該以畜牧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對煤礦等資源實行深加工,發展石化產業,加強優勢軍工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旅游業等;新疆地區應該發展綠洲農業、優勢種植業、農產品深加工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農業機械工業和民族旅游業。西部各地通過重點對以上領域的引資和產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力爭盡快形成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
2.部分沒配套能力的產業實行全產業鏈招商
一些未來長期持續發展中急需的行業,如信息、軟件、現代物流,西部欠發達地區既沒有相關配件生產能力,又缺乏技術和人才,但市場需求卻很旺盛。應實行全產業鏈招商引資,不但要引進世界知名企業(集團)來西部發展,而且要以最優質的服務積極將生產相關配套產品的小企業也作為招商重點進行引資,以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只有這樣,才能在西部迅速建立成熟的產業鏈,從而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發展西部急需的產業。
3.加快重點引資領域的配套產業技術改造
目前在西部地區招商引資中,存在產業規模小、企業弱小、技術落后、產品規模小、競爭力弱等問題。在招商引資之前,應先制定相關配套產業振興計劃,加大對這些配套產業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都納入技術改造計劃,給予必要的扶持,提升產品質量,適應主體產業招商引資要求。
4.將產業配套能力建設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一直以來,產業配套在產業發展中被人們認為是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在思想認識上常常受到輕視或忽視,這是推動產業配套的最大障礙。為此政府要主動地將產業配套建設納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重點鼓勵傳統行業基礎性產業配套,帶動一大批傳統行業的改造和提升;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的配套企業和產品,將它們置于支持和振興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為此,建議政府成立專門機構,指導和推動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產業配套過程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為加強協調和配合,地方政府可成立產業配套協作辦公室,做好支持本地企業與外商和大企業進行配套服務、解決配套中的難題、配合企業做好招投標等工作。
此外,還應加快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國際經驗表明,推動產業配套除了政府之外,最重要、最持久的力量還是有關中介機構及相關服務體系的建設,這些機構和服務組織貼近市場、貼近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和難題。因此,加快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應是推動產業配套的重申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