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童
本刊訊(記者 舒童)以往,書店對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的部門轉移、資產報廢、實時盤存等需要大量手工作業,現在只需要在系統平臺上點擊鼠標即可完成,這就是北京圖書大廈開始試運行的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平臺,也是國內書業首家實施此項信息化管理的企業。
在北京圖書大廈內部局域網的任何一臺計算機上,以相應的權限身份進入管理信息系統,隨意輸入粘貼在某個固定資產上的標簽號碼,這項資產的類型、品牌、型號、質地、使用部門、資產殘值,以及清晰的專屬圖片就會立刻顯現。
北京圖書大廈的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究其實用功能,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是為每一項固定資產都建立了一個專屬的動態信息資料庫,固定資產上所粘貼的專用條碼標簽就是它的“信息化身份證”。與傳統的固定資產實物型管理相比,由大廈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開發的這套系統具有信息量大、互動性強、責權清晰、差錯率低、管理靈活便捷等新特點,較好地適應了企業現代化管理思路,為圖書零售企業的固定資產納入信息化管理開辟了新的途徑。
實行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后,大廈各級人員不僅可以一目了然地隨時看到公司固定資產的配置、使用狀態,而且加強了資產實物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資產帳務管理人員的實時互動溝通,基本掃清了實物“編外賬”、賬實不符、報廢狀況不清等問題的隱患。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固定資產購進、使用、轉移、維護、報廢流程創立了秩序基礎。并與企業已實行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形成良性互動,促進了資金、資產管理的管理科學、監督到位和效能發揮。
以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為切入點帶動的圖書零售店新科學管理模式將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即“管資產”、“管人”和“管事”。在“管資產”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帶動企業內部實現了資產變動管理與流程控制,加強了對固定資產的動態監督。通過實現跨部門的流程處理,加強了資產監控,確保了信息及時共享,并能對全公司資產的分布提供及時的掌控、分析與統計,加強了對資產的統一調度和配置管理,有效提高了資產的使用效率。
開發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只是諸多管理項目中的一個,北京圖書大廈將以此為基礎,繼續強調精細化管理、加強經營管理的執行力度,不斷拓寬管理思路、強化管理深度,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放眼發展,將先進適用技術、先進管理思想、優秀管理模式不斷地引入企業管理。
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助力
益民書屋創建京郊農民新生活
本刊訊(實習記者 張婕)10月11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走進位于北京延慶縣東桑園村村民委員會的0101號益民書屋,對北京市益民書屋進行了一次實地調研活動。走進書屋,20多平方米的房間干凈整齊,10多個書柜倚墻排列,書籍按類別陳列,借閱記錄井井有條。這家益民書屋建立于2005年12月18日。北京市讀書益民工程領導小組首批贈了3000冊圖書,之后由其自籌2000冊,現有圖書5000冊。
據當地的郝主任介紹,書屋開辦以來,除了村民日常的借閱,他們還舉辦過黨員學習、演講比賽、包粽子比賽、征文等活動。結合該村村民中多為民俗接待戶的實際情況,當地舉辦了“‘圖書帶我民俗熱以一代十借書活動”,即身為民俗接待戶的村民,一次可以借閱10本圖書,借期一個月。據參加座談的農戶反映,他們通過圖書學習烹飪、養殖、種植等技術,提高了烹飪水平及接待質量。同時他們也希望政府可以多提供一些烹飪、養殖、種植等方面的書籍。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民朋友的需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不再僅僅滿足于對種植類書籍的渴求。他們開始對醫療保健、致富科技、甚至醫學、外語等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曾經用打牌消遣時間的村民現在都積極參與到征文、演講等有意義的活動中,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更加充實,對下一代的教育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據悉,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在2005年底第一批就籌建了200家“益民書屋”,之后陸續籌建至222家。 “益民書屋”工程已經成為現代新型農村建設中,解決農民“買書難、看書難”問題的頭等大事,為廣大農民送去看得懂、用得上、買得起的圖書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一項重要工程。益民書屋不再僅僅是一個可以供村民閱讀的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農民業余生活的精神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