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世德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會學習,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則要靠教師的點撥和啟發,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本人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力。
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每節課開始,教師要利用應有的儀器,讓學生細心觀察,并告訴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是學好物理的關鍵,也是成才的重要智力因素,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才能正確的分析和總結。同時告訴學生觀察時不僅僅是用眼睛看,還要用腦子想,而且對任何事情的觀察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耐心、細致地從各個側面進行。如:在觀察家用室內溫度計時,應引導學生從外向內觀察,溫度計的外面是玻璃管,里面裝有紅色的煤油液體。在從左向右看時。溫度的左邊有攝氏溫標,右邊刻有華氏溫標。從下往上看時,刻度范圍從一200c到+50℃(華氏溫度略)。從不同角度觀察時,如果人眼的視線繞著溫度計從左到右旋轉,當視線從正前方看時,溫度計內的紅色液柱最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溫度計的正前方玻璃管做成三棱柱形,具有放大鏡的作用效果。從不同高度觀察溫度計內的液面位置。讀數不同。從對比觀察來看,玻璃管的下端有一段玻璃泡比較粗,上端的內徑很均勻,而且刻度是均勻的。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教師主要是教給方法,教會學生會觀察。
二、要發揮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
在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在思維上具有這樣的特點:一方面思維積極、活躍。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只有好奇心;另一方面由于受他們知識能力所限,觀察分析問題僅停留在表面。他們往往在學習有關物理新知識前,已形成了對某物理知識的認識。這些認識,一部分是課外閱讀形成的,另一部分通過親身觀察而體驗出來的。這些觀察、體驗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幫助學生跨越思維障礙,使他們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及時解決疑難,把錯誤消失在萌芽狀態。例如:由于思維停滯在感知水平上,有的學生會提出:高速行駛的汽車,剎車后向前運動的距離,比低速行駛的相同汽車在剎車后通過的距離大,這能否說明,物體運動速度越大。慣性就越大?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要比較相同汽車不同速度的慣性大小,應比較用相同制動力;改變相同速度所用的時間長短。強調沒有條件的比較是不科學的。引導學生質疑時應注意在相同條件下去比較某一物理量在不同過程中的變化。對于學生提供的這個質疑,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設問,如果說物體的速度大,慣性越大,速度小,慣性也小成立的話,那么速度為零的物體它的慣性也就沒有了,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結論。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的大小不能決定物體慣性的大小。學生通過教師點撥,明確了原質疑的正確與否。
三、要利用熟悉的事物和事理來比喻抽象的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
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把科學性和通俗性結合起來,恰當地運用比喻,能使概念形象化,使學生形成興趣,誘導他們去深化理解。如:在講解導體電阻的并聯時,干路中總的電流和各支路的電流關系時,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水流來作比較,在用水時,如果每個同學都把每個水龍頭打開,顯然水龍頭開得越多,每個水龍頭流出的水就越小,說明了每個水龍頭的水是從總水管中分流出來的;這種從抽象變為具體,能使學生知道,總水管中的水流量等于各分管中水流量之和,從這生活實例引申到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關系同水流相似,得出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這樣使學生就易于想象、理解和接受。
以上是本人對如何培養學生學好物理的三點做法,僅供參考。
(責任編輯:謝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