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無形資產定義內容的調整及確認條件談些粗淺的看法。
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顯得重要,它既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是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和增強企業技術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
一、關于無形資產的定義及對定義內容的調整
關于無形資產的定義,各國會計界眾說不一,至今未有統一的認識。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是:企業為生產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了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的長期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因此,無形資產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沒有實物形態
無形資產所體現的是一種權利或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它沒有實物形態,但卻具有價值,或者能夠使企業獲得高于同行業一般水平的盈利能力。不具備實物形態是無形資產區別于其他資產的顯著標志。
(二)在較長的時期內使企業獲得經濟效益
無形資產能在多個生產經營周期內使用,使企業長期受益,因此,屬于一項長期資產,企業為取得無形資產所發生的支出,屬于資本性支出。
(三)持有的目的是使用而非出售
企業持有無形資產的目的是用于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了管理目的,而不是為了對外銷售。脫離了生產經營活動,無形資產就會失去其經濟價值。
(四)能夠給企業提供未來經濟效益的大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無形資產的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受企業外部因素的影響,其預期的獲利能力不能準確地加以確定。無形資產的取得成本不能代表其經濟價值,一項取得成本較高的無形資產可能為企業帶來較少的經濟效益,而取得成本較低的無形資產也可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益。
(五)通常是企業有償取得的
只有花費了支出的無形資產,才能作為無形資產入賬;否則,不能作為無形資產入賬
這一定義的缺陷是停留在對無形資產外部特征的描述上,而沒有觸及定義應該揭示的本質屬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智力資源取代自然資源成為企業資源配置的首要因素,企業的利害關系人迫切需要了解代表企業獲利能力和競爭優勢的競爭資源信息。因此,無形資產的實質是指:企業為獲取超額利益而長期使用的、以知識形態存在的無實體的資產。這就需要把近年來不斷涌現的知識性資產納入無形資產會計的核算和報告之中。比如ISO質量體系認證、綠色產品使用標志、互聯網域名、注冊企業自創的非專利技術等。這些項目對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和獲取超額收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土地使用權這一項目需要剔除出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應該有償使用,但是,土地使用權并不具備無形資產的本質屬性。對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出讓金或轉讓金可以計入相關的房屋建筑物價值,也可另設項目予以反映,在土地使用期內分期攤銷,計入損益。對于由多種因素所組成的商譽也要進行分解。商譽指的是在企業購并的交易中,買方實付金額超過賣方凈資產價值的差額。這個“支付差額”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指被出售企業超過一般企業獲利能力的貨幣表現,另一部分則是買方支付給賣方因出讓企業喪失收益權的價值補償。前一部分價值一般是由被出售企業的地理位置、廠商自號、經營信譽和未確認入賬的非專利技術等因素形成的。在無形資產理論和實踐剛起步的初期,人們用“商譽”籠統地表示被出售企業的超額收益。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對無形資產認識水平的提高和資產評估水平的完善,可以將其中的廠商自號、經營秘訣、非專利技術等知識性項目量化分解出來,對企業地理位置因素形成的價值,計入購買成本,不應列作無形資產。
二、關于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
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如何確認?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只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一是該資產為企業獲得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也就是說,某個項目要確認為無形資產,首先必須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其次還要符合以上兩個條件。
(一)無形資產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企業能夠控制該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這雖然是企業一般資產所具有的特征,但是對于無形資產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如果企業有權獲得某項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則說明企業控制了該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具體表現為企業擁有該無形資產的法定所有權,或企業與他人簽定了協議,使企業的相關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要確定無形資產創造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需要實施職業判斷。在實施職業判斷時,需要考慮相關的因素。比如,企業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相關的硬件設施,相關的原材料等來配合無形資產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應關注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是否存在相關的新技術、新產品來沖擊與無形資產相關的技術或賴以生產的產品的市場等。總之,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時,企業管理部門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穩健估計。
(二)無形資產的成本是否能夠可靠計量
資產的計量是指入賬的資產應按什么樣的金額予以記錄和報告。目前,在我們國家,為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一般都以歷史成本作為主要的計量方法,即企業的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根據實際成本計量。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是資產確認的一個基本條件,企業自創的商譽在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支出難以計量,因而不能作為無形資產予以確認,只有外購的商譽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才能予以確認。據此,一般認為,只有外購或接受投資取得的無形資產才可以被確認為無形資產,而企業自創的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成本則不予確認,但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應予以確認。因為根據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有關要求,如果不確認這些資產,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權責發生制的有關要求,像商譽等作為反映企業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必然不能滿足經營者以及與其具有利害關系的各方決策的需要。因此,不能讓這些重要的智力資源再游離于會計記錄和報告之外。